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優化教育資金投入結構,提高教育資金利用效率

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優化教育資金投入結構,提高教育資金利用效率

不同類型國家教育總投入的強度和公共財政所占的比例有較大差異,其政策效果也是不同的:

以西歐、北歐為代表的高稅負福利型國家(財政稅收占GDP的40%—50%),政府承擔90%左右的教育經費,教育總投入一般占GDP的比例為5%—6%。社會和私人投入很少,這些國家高等教育經費隻占GDP的1.1%—1.3%,遠低於美國高等教育經費占GDP2.9%和韓國2.6%的強度,影響了人才和知識經濟的綜合競爭力。顯然,這種模式不適合我國。

美國的公立教育和私人教育均很發達,充分滿足不同階層居民的多樣化需求。2009年美國公共財政教育投入為GDP的5.3%,社會私人教育投入為GDP的2.1%,兩個渠道的教育總投入合計達到7.4%,要高於西歐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

美國的教育經費主要由兩方麵構成:一是政府撥款,它是美國學校教育所需資金的主要和基本來源;二是學校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自行籌集部分資金。美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以公立為主,公立學校義務教育實行免費入學;美國的高等教育分為州立和私立,沒有國立大學。幾乎所有美國大學都要收取學費,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私立大學學費約為公立的兩倍或以上,因為私立大學主要以學費收入維持其龐大的開支。美國高等教育總投入中,學費、捐贈和社會服務等籌資來源占一半;還有10%規模的私立高品質中、小學,每年吸納私人家庭學費600億美元以上。

類似的還有,韓國2009年公共財政教育投入為GDP的4.9%,私人教育投入為3.1%,合計總投入為8%。韓國在人均GDP隻有3000—4000美元的八十年代後期,教育總投入就達到了GDP的6.9%—7.0%,其中政府投入和社會、私人投入分別占3.5%和3.4%,是新興發展中國家最大限度調動民間教育資源的典範,最早實現了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麵普及,既極大地增強了綜合國力,又滿足了老百姓的多元需求。

我國高中畢業生逐年增多,要求我國高等教育繼續擴大規模。這給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留下了空間。因此,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堅持公辦、民辦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擴大多種類型民辦高等教育的比例;另外,在公立高等學校繼續實行政府、家庭和學生個人成本分擔的政策,拓寬高等教育經費的來源。

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公共財政要適度調整“985”大學、“211”大學的撥款強度,加大對專門、特色應用型高等本科院校和高等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