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本質要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_論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第二章

本質要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小康歸根到底要落實到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根本目的。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實現全麵小康的本質要求,要堅持走共同富裕之路,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揚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民生作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迫切需要走好群眾路線,創新扶貧機製,精準扶貧。

論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王偉光

作者簡介

王偉光,男,漢族,1950年2月出生,山東海陽人,1967年11月參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社科院院長、黨組書記,十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

核心觀點

◆ 在新的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全麵落實人民主體地位。

◆ 堅持人民的曆史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曆史觀的應有之義,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科學把握和高度自覺。

◆ 是否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區別之一。

◆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既是中國共產黨90多年曆史的經驗總結,更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要求。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曆史任務,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全麵落實人民主體地位,切實把它貫徹到經濟社會的各項工作中。

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曆史觀的根本內容

堅持人民的曆史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曆史觀的應有之義,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科學把握和高度自覺。早在馬克思主義創立之際,馬克思、恩格斯就在《神聖家族》中明確提出,“曆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曆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這一觀點科學地闡明了曆史的真正創造者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確立了人民群眾創造曆史的主體地位,打破了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英雄史觀,實現了曆史觀上的偉大變革。19世紀80年代,針對曆史觀上的唯心主義錯誤觀點,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再次強調,是人民自己創造了自己的曆史,曆史發展的真正動力是人民群眾,而不是某些個別英雄人物或者某種外在於人的“觀念”。

從曆史發展的實際進程來看,人民群眾之所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社會曆史發展的真正主體,是因為人民群眾不但是物質資料生產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而且也是人類社會精神生產的主體,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同時,人民群眾是社會革命建設改革的主體,他們創造著並不斷改造著社會關係,從而不斷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曆史上任何重大的社會變革運動,都離不開人民群眾,都是人民群眾推動的結果。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堅持以唯物史觀作為自己的科學依據,用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來分析曆史發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創造曆史的基本觀點。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始終毫不動搖地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黨的十八大報告結合新的曆史任務,旗幟鮮明地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寫在“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所必須堅持的八項基本要求當中,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曆史創造作用的高度自覺。

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的本質體現

是否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

政黨同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區別之一。中國共產黨自成立那天起,就把推翻剝削階級統治,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和根本宗旨。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高度重視人民民主以及人民當家作主的實現形式問題。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權,開始建立人民政權的嚐試。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明確規定:“中國蘇維埃政權所建設的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蘇維埃全政權是屬於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的。在蘇維埃政權下,所有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蘇維埃政權充分體現了工農民主專政的政權性質,最大程度地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各項政治權利。延安時期,毛澤東針對黃炎培先生提出的“曆史周期律”問題明確提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個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在解放戰爭中,我們黨和軍隊在人民支持下,依靠弱勢裝備打敗了強大的國民黨部隊。陳毅元帥在講到淮海戰役時感慨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的確如此,正是依靠人民的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最終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獲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共產黨又堅定不移地選擇了社會主義製度,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在國家製度層麵上確保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過渡形式人民代表會議,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目的。1949年8月9日到14日,北平市召開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毛澤東參加會議並向全國發出號召,希望各地迅速召開這樣的會議,加強政府同人民的聯係,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製度。隨後,各地迅速召開各級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成為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的一種過渡形式。1954年9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大會製定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從最高法律的角度規定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發展和完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完善和發展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製度,在深化政治體製改革的過程中,始終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不斷鞏固和強化了人民的主體地位。

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要求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既是中國共產黨90多年曆史的經驗總結,更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要求。

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創造主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在這項全新的事業中,人民群眾始終發揮著創造作用。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充分發揮首創精神,開拓進取,不斷創新,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來越寬廣,理論體係越來越豐富,製度越來越完善。對此,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針對農村改革所說的話頗具代表性:農村改革的政策和理論是從基層農民群眾的智慧中

提升出來的,“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農村改革是如此,其他領域的改革也是如此。

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發展主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長期持續發展的事業,人民不但是這項事業的創造主體,同樣是這項事業的管理和發展主體。沒有人民主體地位作用的發揮,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持續發展。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來看,人民群眾切實擔當起了國家主人的責任,通過民主選舉選出自己的代表,依法積極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充分行使自己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項事業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確保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前進。

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發展成果的享有主體。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真正主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創造者、發展者和管理者,人民群眾當然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成果的享有主體。對此,中國共產黨有著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明確的政策主張。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方麵的享有權利不斷得到完善和提高,比如,在經濟生活方麵,城鄉就業持續擴大,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家庭財產穩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條件明顯改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農村扶貧標準大幅提升。在政治生活方麵,隨著政治體製改革的穩步推進,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熱情不斷提高,參與政治的範圍不斷擴大,基層民主不斷發展。在文化生活方麵,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在社會建設和民生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顯提高,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麵實現,城鄉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製度初步建立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民享有主體的地位。

四、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切實把人民主體地位落到實處

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提出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麵深化改革開放的新要求、新目標。麵對新目標、新要求、新期盼,我們應該更加突出地強調人民群眾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切實把人民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貫穿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麵,不斷在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和分配製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進一步擴大人民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製度,豐富民主形式,充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行使民主權利。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湧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麵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麵。在社會建設方麵,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進一步發揮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大力開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加緊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製度建設,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係,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良性發展的格局,努力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