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強大動力:全麵深化改革_全麵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製改革為重點

全麵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製改革為重點

張卓元

作者簡介

張卓元,中國當代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博士生指導教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價格學會、中國物資流通學會、中國成本研究會、中國城市經濟學會、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秘書長。

核心觀點

◆《決定》也明確指出,全麵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製改革為重點,發揮經濟體製改革的牽引作用。

◆ 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是一個困難重重的過程,要依靠深化改革,形成激勵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體製機製。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麵係統地規劃了我國今後全麵深化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是指導我國建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綱領性文件。《決定》同以往有關改革問題的決定的重要區別在於它是“五位一體”的全麵深化改革的文件,表明中國改革已邁入一個新的階段。與此同時,《決定》也明確指出,全麵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製改革為重點,發揮經濟體製改革的牽引作用。本文主要談談《決定》關於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部署以及提出的改革舉措的一些亮點。

經濟體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

為什麽全麵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製改革為重點?根據《決定》精神,我國今後仍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無論是全麵建成惠及全國人民的小康社會、規避“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還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躋身世界發達國家行列,都要求我們奮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需要不斷破除各種體製障礙、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需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激發各種社會活力,將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勢頭更好地持續下去。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看到,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仍處於且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均GDP依然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據世界銀行統計,2011年,全世界人均GDP為10040美元,中國為5445美元,隻相當於美國的1/9),直到2012年末,農村還有9899萬人口尚未脫貧(按人均年純收入不到2300元計算),工業化、城市化、全麵現代化的任務還很重。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首要目標就是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而我們遇到的所有問題都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對此不應有任何的動搖。

進入21世紀後,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逐漸顯露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長期粗放擴張型發展帶來的資源環境的瓶頸製約越來越突出,麵臨經濟轉型,即從追求數量規模擴張到追求質量講求效率轉變的

迫切任務,要求我們加快轉變經濟增長和發展方式,核心是實現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是一個困難重重的過程,要依靠深化改革,形成激勵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體製機製。這裏包括,繼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即主要依靠市場機製配置資源,實現各要素價格真實反映市場供求關係、降低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生態損害成本,增加微觀經濟主體競相通過創新驅動提高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公平共享等。

以經濟體製改革為重點,還體現在經濟體製改革對其他改革的牽引作用上。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一方麵,市場化改革的推進,要求市場經濟法治化建設不斷趨於完善,進而帶動政治體製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文化體製改革發展方興未艾。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化,直接帶動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健康等領域改革的深化,並要求進一步推進科技、教育改革與之相適應,要求建立生態文明體製。另一方麵,政治等方麵的改革也在促進經濟體製改革。這裏最突出的是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政府職能的轉換,對深化經濟體製改革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就是要抓住政府改革這個關節點——簡政放權。政府改革和職能轉換,既是經濟體製改革的重要內容,又是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著力點。經濟活動法治化水平的提高,完善社會治理,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重要條件。所以經濟體製改革和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體製改革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以經濟體製改革為重點,並不是不重視其他改革,而是為了更好地全麵深化改革。

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製改革

今後,我國深化經濟體製改革,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展開,這裏主要談兩點:

第一,把積極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作為今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的著力點。《決定》對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特別重視,並作出重要新論斷:“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製經濟,是基本經濟製度的重要實現形式”,要求“積極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國有資本戰略性調整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為非公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與其他資本平等競爭指明了方向,是今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的著力點。

從20世紀90年代,我國實施允許國內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改組的政策,由於國有企業大量上市,大大促進了混合所有製經濟的發展。以銀行業來說,截至2012年底,股份製商業銀行總股本中民間資本占比達到45%,而城市商業銀行總股本中民間資本

占比則超過半數,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股本中民間資本超過90%。到2012年,我國已有2494個境內上市公司,股票市值達23萬億元,占當年GDP的43%,股票有效賬戶數14046萬戶,中國上市公司相當大部分是由國有資本參股控股的,它們是典型的混合所有製經濟。還有,根據曆年《中國稅務年鑒》材料,從1999年到2011年,混合所有製經濟對全國稅收的貢獻率是逐年提高的,1999年占11.68%, 2005年占36.57%,2011年占48.52%。這充分反映了混合所有製經濟發展的實況。在未來,國有資本新投資項目應當鼓勵非國有資本參股,進一步開放混合所有製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總之,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不僅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而且有利於各種所有製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第二,著力清除市場壁壘,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係。《決定》首次提出要探索在市場準入方麵實行負麵清單的管理模式,“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製度,在製定負麵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的管理模式。”針對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地方競相出台優惠政策招商引資進行惡性競爭,造成產能嚴重過剩等問題。今後,要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係。與此同時,著力深化市場化價格改革,《決定》提出,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製,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同時明確政府定價範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在完善金融市場體係方麵,《決定》明確提出,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推進股票發行注冊製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並規範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製,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國債收益率曲線。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落實金融監管改革措施和穩健標準,第一次明確提出建立存款保險製度,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製。

總的來看,《決定》是我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所提出的綱領性文件,對於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長遠的指導性意義。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曆史實踐區間裏,在實現“兩個一百年”曆史奮鬥目標下,深入學習、理解《決定》所提出的各項內容,需要我們把握時代與現實的訴求,集中精力將市場經濟體製改革事業進行下去,要在尊重規律和人民各項訴求的客觀要求中,不斷完善國家和社會的各項建設,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築牢雄厚的物質基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