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動先導:深入貫徹五大發展理念_綠色發展:新理念 新動力

綠色發展:新理念 新動力

黃興國

作者簡介

黃興國,男,漢族,1954年10月生,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曆,管理學博士。現任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天津市委代理書記、市長,天津警備區黨委代理第一書記。

核心觀點

◆ 推動綠色發展,必須嚴格限製市場主體行為,實行負麵清單“限進”、行政許可“限排”、天花板“限用”,從嚴從緊掌握市場準入標準,確保形成綠色生產空間,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格局。

◆ 綠色發展是結構調整的動力源和支撐點。用綠色倒逼升級,用高端、高質、高新“三高”實現耗能、汙染、排放“三降”,必須念好“加減乘除”四字經,下好“關停並轉”先手棋。

◆ 環境執法和監管,是推進綠色發展的“利劍”。必須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工作嚴查、損害嚴懲,對損害環境行為“零容忍”。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是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針對中國發展麵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的時代回答,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五大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融為一體,是對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新概括。綠色是發展的本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小康全麵不全麵,環境質量很關鍵。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一、以綠色規劃為引領,打造“綠色格局”

規劃決定格局,格局決定結局。推動綠色發展,必須著眼於推動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謀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發展新格局。

劃定生態空間紅線,形成綠色空間格局。生態紅線是限製過度開發利用的“高壓線”、維護生態平衡的“安全線”。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基礎製度,是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舉措。以功能定位約束空間規劃、約束開發強度、約束用途用量,推動“多規合一”,統籌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土地利用、環境保護,著力打造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相互協調的空間格局。天津將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定位,著眼建設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在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同時,堅持和完善“雙城雙港、相向拓展、一軸兩帶、南北生態”的空間發展戰略,一張藍圖幹到底。

嚴格市場準入紅線,形成綠色產業格局。推動綠色發展,必須嚴格限製市場主體行為,實行負麵清單“限進”、行政許可“限排”、天花板“限用”,從嚴從緊掌握市場準入標準,確保形成綠色生產空間,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格局。負麵清單“限進”,就是對不同功能區產業項目實行差異化準入政策,對高耗能、高汙染、高排放企業實行限批、禁批,杜絕“挖到籃子就是菜”。行政許可“限排”,就是嚴格汙染物排放許可製,禁止無證排汙或不按許可證規定排汙。天花板“限用”,就是健全能耗、水耗、地耗、排放等方麵的標準體係,強化總量控製、指標管理、定額管理及環保標識認證等措施,通過“抬高門檻”和“壓低天花板”,打造綠色生產空間。

嚴守土地利用紅線,形成綠色城鄉格局。推動城鎮化與嚴守耕地紅線並不矛盾,關鍵在於科學劃定城鎮建設區、工業區、農村居民點等開發邊界,控製建設用地總量,走出一條集約、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隻有把綠色化融入城鎮化,更加注重城區鄉村一體發展、大中小城市互補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才能構建平衡適宜、功能互補的城鄉發展格局。按照定位清晰、分工合理、

功能完善、生態宜居的要求,著力構建以主城、輔城和中等城市、特色小城鎮、美麗鄉村為骨架的現代城鄉體係。堅持示範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農民居住社區“三區”聯動發展,通過“集改股”、“農改非”、“村改居”,在耕地總量不變、質量不減、占補平衡、占優補優的基礎上,推進城鄉一體化。

強化責任約束紅線,形成綠色發展工作格局。實現綠色發展,既要為市場行為劃紅線,也要為政府行為劃底線,推動企業、政府和社會共擔綠色發展之責。這條責任約束底線,基礎是構建綠色發展指標體係,手段是嚴格監督考核,關鍵是嚴格責任追究、實行終身問責。積極探索實行“四張表格管考核”,用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表、自然資源產權登記表、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資源環境離任審計表,明責任、嚴考核、定進退。建立黨政領導成員生態文明建設一崗雙責製度,實行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嚴格離任審計,對造成自然資源環境損害的嚴肅問責、終身追責。

二、以綠色轉型為動力,提升“綠色實力”

綠色發展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必然選擇。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方式創新,形成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才能使“綠色經濟”成為新常態,讓美麗與發展同行。

著力向結構升級要更優增長。綠色發展是結構調整的動力源和支撐點。用綠色倒逼升級,用高端、高質、高新“三高”實現耗能、汙染、排放“三降”,必須念好“加減乘除”四字經,下好“關停並轉”先手棋。積極順應“互聯網+”“工業4.0”的發展趨勢,對接“中國製造2025”,以大項目、小巨人和樓宇經濟為抓手,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高端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研發設計、信息技術服務、商貿旅遊等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形成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三二一”產業模式。

著力向創新驅動要更強動力。技術路線決定資源能源利用方式和效率、決定產品的附加值、決定對自然生態的損害度。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推進綠色發展的強勁動力,以綠色低碳為方向,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體係、知識創新體係、科技服務體係,分類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大力實施“科技小巨人成長計劃”,促進“萬企轉型升級”,搶占科技發展戰略的製高點。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與自由貿易試驗區聯動發展,加快建設“雙創特區”,讓“夢工廠”成為大眾創業之域、萬眾創新之地,最大限度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動力和創造活力,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轉變。

著力向資源整合要更高效益。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實質,是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支撐最高的產出效益,既有“用之有度”之“節”,也有“取之有道”之“約”,還有“物盡其用”之“集”。“節”,就是注重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著力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建設好亞太經合組織綠色供應鏈,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約”,就是注重采用替代能源、替代材料、替代裝備,推進煤改氣,挖掘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利用潛力,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等裝備產業。“集”,就是盤活存量與優化增量相結合,加強資源整合、集約利用,注重對現有資源的“二次開發”,讓“沉睡”的財富“蘇醒”過來、“零散”的財富“整合”起來。

三、以綠色生態為基礎,構建“綠色屏障”

生態環境是綠色發展的保護屏障,是支撐發展的最大本錢。必須堅持係統、辯證的生態方法論,打造保護、治理、監管“三位一體”的生態建設“綠色譜係”。

開展保護“攻堅戰”,構築綠色“防護林”。推進綠色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保護優先、

自然恢複為主,積極探索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全民共同參與的綠化之路。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美麗天津建設全過程,大力實施“美麗天津·一號工程”,加快推進“四清一綠”行動,推進“兩環三沿”綠化工程,實施三北及沿海防護林、國家儲備林等國家重點工程,打造水繞津城、城在林中、天藍水清、鬱鬱蔥蔥的宜居環境,為實現永續發展保本錢、攢後勁。

打好治理“組合拳”,構築製度“防波堤”。以集中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加強與京冀聯防聯控,實施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海洋、重金屬、危化品、船舶港口等汙染防治,落實工業汙染源全麵達標排放,實現城鎮生活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加強農業麵源汙染防治,開展農村連片綜合治理,加快建設中新生態城“全國綠色發展示範區”。堅持用改革的辦法、創新的方式,破除製約生態環保的製度性藩籬,探索生態補償的長效機製、多元投入的融資機製,建立以保障人體健康為核心、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以防控環境風險為基線的環境管理體係,使生態文明建設走上法治化、製度化軌道。

用好執法“殺手鐧”,構築監管“防火牆”。環境執法和監管,是推進綠色發展的“利劍”。必須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工作嚴查、損害嚴懲,對損害環境行為“零容忍”。加大對違法行為懲處力度,將環境違法與市場準入、財政補貼、信貸支持、土地使用、稅收優惠等掛鉤,提高違法成本,讓守法者得實惠、違法者付代價。完善環境執法監督體係,建立多維環境監測網絡,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體係和應急監測預警機製,提高環境質量監測、汙染物監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努力建設群眾放心、安心、舒心的美好家園。

四、以綠色生活為導向,增進“綠色福祉”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把“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做足,把“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做實,群眾才會有更多舒適感、獲得感、幸福感。

培育生態文化,凝聚“綠色共識”。中華民族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文化的深厚積澱,有勤儉節約、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優良傳統。傳承好、發展好民族優秀生態文化,於人於己、於國於民都是大善大美,是持家之寶、興國之道。堅持把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弘揚生態文明價值觀,引導人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新風尚。

開展綠色行動,助推“綠色共建”。共建是共享的前提。隻圖共享,不重共建,“綠色民生”隻能是畫中餅、鏡中花、水中月。人民群眾是綠色發展的受益者,也是推動者。完善公眾參與製度,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係,推進群眾性綠色創建,廣泛開展綠色企業、綠色校園、綠色社區、綠色庭院等爭創活動,實現“美麗天津”共建共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廣泛開展綠色生活行動,使“綠色化”真正“化”在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具體行動,“化”在衣、食、住、用、行、遊的點點滴滴。

打造綠色民生,實現“綠色共享”。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後不是我們的目標,生活富裕但環境惡化也不是我們的目標。群眾期盼更高質量、更有尊嚴、更加體麵的生活,這要靠可持續的資源環境作保障。讓綠色走進民生,就要把改善生態環境作為提升群眾生活質量的發力點,作為群眾幸福指數的生長點,緊緊圍繞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垃圾無害化處理、農村危舊房和城市舊樓區改造、農村改水改廁、地下管網建設、綠色出行等,著力推進安全天津建設,持續增加綠色公共產品供給,使綠色發展與綠色民生緊密結合、相得益彰,讓人民群眾共享美麗天津建設成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