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動先導:深入貫徹五大發展理念_踐行五大發展理念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踐行五大發展理念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作者簡介

蔡昉,男,1956年生,北京人,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學部主席團成員,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 。兼任國家“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勞動經濟研究》主編。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農村經濟理論與政策、勞動經濟學、人口經濟學、中國經濟改革、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和貧困等。著有《中國經濟》《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發育與轉型》等書。

核心觀點

◆ 創新發展著眼於培養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新動力。

◆ 協調發展著眼於發展的健康性。

◆ 綠色發展著眼於發展的永續性,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 開放發展著眼於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內外發展聯動。

◆ 共享發展著眼於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發展目的。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從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和長遠性著眼,確立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理念,即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的五大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認真總結了國內國外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凝聚了各個方麵的發展共識,有助於破解我國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回應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發展的新期待,是助推“十三五”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理念。

製定背景:發展階段新變化

人類關於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經曆了長時間探索,形成過不盡相同乃至大相徑庭的認識及其理論概括。特定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了主流發展理念和主攻方向。在較早的發展階段上,發展往往局限於經濟領域,尤其強調經濟總量擴大,造成以經濟增長替代更廣義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傾向。這種傾向在特定發展階段上一經形成,則導致發展目標的狹隘性、發展模式的偏倚性和發展結果的局限性。在資本稀缺、勞動力相對過剩和居民收入普遍低下的發展階段中,以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為導向的發展,無疑有助於擴大經濟總量、增加就業、提高居民收入,是增強國力和改善民生的必要前提。

隨著發展進程的不斷變化,發展條件和發展環境也必然發生變化,不僅在以往的發展理念及其所指導的實踐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會逐漸積累、日益凸顯,而且一些曾經行之有效的理念和實踐,也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趨於失效。因此,發展理念不應該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而需根據變化了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通過回應發展的目的是什麽、發展不可以且不應該承擔的代價是什麽、發展應該以何種方式、路徑和手段實現、發展的著力點需要放在哪裏、發展績效應該如何衡量,以及發展的成果如何得到共享等問題而與時俱進。

我國發展階段變化的突出特點及對它的準確概括,是經濟發展進入以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加速和增長動力轉換為特征的新常態。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之際,雖然同時遭遇一定的周期性衝擊,例如全球貿易增速減緩,為政策應對增加了複雜性和難度,但是,周期性因素卻不是新常態的本質特征。單純強調外部因素或周期因素,而不能抓住造成經濟下行壓力的主導性的結構性因素,政策就容易偏向采用刺激性手段,形成政府越俎代庖配置資源,或者用補貼引導企業投資。這樣刺激出的增長速度,由於沒有伴隨著企業競爭力的提高、財政能力的增強從而公共產品供給的擴大,不能達到增加有效供給、改善民生

的目的,甚至會貽誤調結構和轉方式戰機。因此,對經濟形勢的判斷要統一到新常態特征上來,促進發展必須把五大理念貫穿始終。

五大理念: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充分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對關於發展的目的、方式、路徑、著力點、衡量和共享等方麵的問題作出了全麵回應,具體體現了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的統一。

創新發展著眼於培養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新動力。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實現長達34年平均9.8%的高速增長,主要依靠體現在勞動力和土地的低成本優勢和技術後發優勢上的供給因素,以及居民收入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和對外開放帶來的巨大需求因素。隨著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同時,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總量達到峰值,人口撫養比抵達從下降轉而上升的拐點,經濟發展階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支撐高速增長的傳統動力相應式微。

從國際經驗,許多國家在類似發展階段上,傳統增長源泉逐漸消失,又未能培養出必要的創新能力,失去了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因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從我國經濟發展麵臨的問題和挑戰看,創新能力不強仍是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所在。因此,使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形成經濟增長的長期可持續動力,才能保持中高速增長,在2020年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並進而跨越中等收入階段。根據創新驅動的特點,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速度及對增長的貢獻能力,是衡量創新成效的一個比較綜合性的指標。

協調發展著眼於發展的健康性。我國發展長期存在著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問題,已經成為阻礙新常態下保持中高速增長和實現分享、包容的障礙。國際經驗和我國現實都表明,在從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跨越的階段上,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往往因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等方麵的不協調而產生和加深,一些國家也正是因此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堅持“四個全麵”,按照《建議》的部署促進發展的協調性,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綠色發展著眼於發展的永續性,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種傳統觀念認為,增長與汙染的關係類似於一條“倒U字形”曲線,因此先汙染後治理是一種備選或者不可避免的方式。我國長期以來主要依靠物質投入驅動的經濟增長,與這種認識偏差有關,已經造成對資源環境和生態的欠債。綠色發展理念認為,人民對優美環境和良好生態的追求,體現了發展的目的本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資源一旦枯竭,環境和生態一經遭到破壞,則難以修複,必然要為此付出極高的代價。特別是,環境惡化對人的生活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的損害,代價尤其昂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要讓人民從發展中獲得幸福感,必然不能以資源環境和生態為代價。

開放發展著眼於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內外發展聯動。我國以往的經濟發展,受益於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我們不僅要不斷提高利用國際市場、在全球範圍配置產能和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的能力,還要努力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提高國際經貿等方麵的製度性話語權,通過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和打造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主動利用、擴大和引領經濟全球化。

共享發展著眼於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發展目的。我國發展中的不協調問題表現為城鄉、區域和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以及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不均等。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全體人民共同進入為根本標誌。以

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最終要落腳於共享發展理念和舉措,具體體現為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提供更充分、更均等的公共服務。

目標實現:重視潛在增長能力和改革紅利

《建議》對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提出的總體量化要求,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GDP總量和城鄉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根據橫向和縱向比較,並且從經濟增長換擋減速這一新常態特點出發,中高速可以定義為實現翻番目標所要求的增長速度。通過這種倒排方式和倒逼機製,為“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設定時間表,實施路線圖也相應由此確定。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隻要把握住新常態下發展重要機遇期內涵的變化,完全可以實現上述目標,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為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實現打下牢固的基礎。

2010年我國GDP總量為40.89萬億元。按照到2020年GDP總量和城鄉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的總體要求。若2015年GDP總量實現7%的增長,“十三五”期間每年需要6.53%的增長率,而如果2015年的增長率是6.9%,則“十三五”期間需要平均每年增長6.55%,即6.5%是底線。要實現這個不低於6.5%的增長速度,關鍵在於潛在增長能力加改革紅利。

目前多數經濟學家估算的“十三五”期間潛在增長率在6%到7%之間。例如,我們根據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提高的趨勢,估算“十三五”期間潛在增長率為年均6.2%。與此同時,我們估算的改革紅利,即通過戶籍製度改革、調整生育政策,以及其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顯著增加勞動力供給、改善人力資本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長期可以將潛在增長率提高1到1.5個百分點。不過,改革紅利有的可以立竿見影,有的要在較長時間裏才能顯現出來。隻要實質性地推進相關領域改革,在6.2%的潛在增長率的基礎上,增加不小於0.3個百分點的改革紅利,就可以達到中高速增長的要求。

至於城鄉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的目標,鑒於近年來GDP增長與居民收入增長的同步性有所增強,隻要經濟增長率能夠保證GDP翻番目標的實現,也就同時保證了城鄉居民收入翻番。更重要的是,上述定量目標的實現必須建立在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必須體現為為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在這方麵,《建議》從非常廣泛的方麵作出部署,既有含金量又切實可行。

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發展,《建議》提出了一係列重大戰略和舉措。例如,為促進創新發展,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為促進協調發展,加快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提高,加強統籌協調,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為促進綠色發展,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製度;為促進開放發展,全麵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管理製度,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為促進共享發展,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全麵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等。

全麵小康社會,不是單純用GDP總規模來衡量的小康社會,也不是僅僅用平均數來表達的小康社會,而是全體人民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全麵的小康社會。隻有在五大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一係列重大戰略、政策和舉措的實施,著眼於把五大發展理念實際轉化為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的發展成果,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