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

當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整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具有不同於其他行業的產業特點和重點任務。立足問題導向和解決主要矛盾,當前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要在保護產能、降低成本、消化庫存、補齊短板、修複生態等方麵下功夫。

一是保護產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保產能而不是去產能,因為農業與一些過剩行業淘汰產能不同,總體看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存在過剩問題,而是弱而不強、脆而不穩的問題;糧食產銷並不存在總量上的供過於求,而是結構性的有多有缺,產不足需仍是主要矛盾。2015年糧食總產1.24萬億斤,盡管在進口玉米、玉米酒糟和木薯的擠壓下,國產玉米出現一定的積壓過剩,但大豆仍然進口了1634億斤,穀物進口600多億斤。統算下來,國內糧食產銷仍然是吃緊的,隻是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了。從“十三五”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看,我國仍處於人口繼續增加、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的發展階段,主要農產品需求總量仍處在上升區間,保障糧食等農產品供給的壓力依然巨大。在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糧食生產要尊重市場規律、順應供求變化,適時適度調整生產規模,但務必要保住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急用之時,能夠及時生產,保障市場供給。重點是實施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藏糧於地,要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保護沃土、培肥地力。藏糧於技

,要研究推廣良種良法、保護儲備良種良法,加快動植物品種更新換代,依靠科技提升生產力、增強競爭力。

二是降低成本。節本增效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緊迫任務。我國農業成本高,有資源稟賦差、人多地少決定的小規模經營先天不足的原因,也有生產方式落後、經營粗放的原因,必須千方百計向降低成本要競爭力、要效益。首先,減少不必要投入降成本,針對過去一味追求高產、過多追加要素投入、超過合理邊界的這部分,通過控肥減藥等措施,減少這部分邊際不經濟的投入,發展清潔型生產、節約型農業。其次,擴大經營規模降成本,通過擴大經營規模、服務規模,把生產經營成本攤薄,實現節本增效。比如,黑龍江、山東等地通過土地托管、規模化服務,每畝糧食生產成本能降低100元左右。再次,推進要素替代降成本,對可替代的資源要素,通過使用低成本要素替代高成本要素,實現節本增效。比如,廣西甘蔗收割的人工成本很高,嚴重影響產業發展,通過推廣機械收割,減少人工投入,能有效化解勞務報酬快速上漲對農業成本的影響。

三是消化庫存。當前重點是消化積壓農產品特別是玉米庫存。全國玉米庫存的貸款利息和保管費用負擔沉重,再加上品質陳化,損失更是驚人。必須立足當前國內外農產品特別是玉米市場價格短期內難以明顯反彈的實際,權衡利弊,隨行就市消化庫存陳糧,促進加工轉化,把庫存潛虧變成明虧,把影響農業發展的這塊“鼓包”消下去。當然要掌握好時機、節奏和方式,避免出清陳

糧的力度過猛,擠壓新糧市場,打壓市場價格。

四是補齊短板。彌補農業薄弱環節,才能為優化農業供給創造條件、提供支撐。當前突出的是加強農業基本建設,切實扭轉農業靠天吃飯、勞動靠人力畜力的局麵。要著力加強農田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由原來的8億畝擴大到10億畝,提高建設標準,完善配套設施,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定高產和生態良好、設施完備、有利於機械耕作的高標準農田。要把加強農機裝備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舉措,著力在製約機械替代人工的關鍵環節上攻關突破,推進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通過機械化推動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和節本增效。

五是修複生態。適應人民群眾對綠水青山、潔淨空氣、安全食品的迫切需要,必須把保護和修複農業生態、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打一場農業生態環境修複治理攻堅戰。要推行農業物質投入精準化、減量化,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引導農民科學施肥、合理用藥。要擴大退耕還林規模,把劃入基本農田的陡坡耕地實事求是地調出來,該退耕的退耕,把過度開發的土地利用強度降下來。探索通過輪作、休耕、退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對水土流失區、地下水漏鬥區、土壤重金屬汙染區開展綜合治理。轉變種養觀念,更講順天時、量地利,遵從自然法則,應時取宜,取之有度,推動農業由超墾過牧向種養適宜轉變,走資源生態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