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走向全球治理(1988年至今)_第二節 推進改革的努力與嚐試

第二節 推進改革的努力與嚐試

麵對冷戰後不斷發展變化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社會黨國際延續了此前的開放性政策導向,在內部組織、對外宣傳以及更為基礎和關鍵的思想和綱領領域均做出了必要的(有時也是十分重大的)調整,以適應新的發展階段的客觀要求。這種開放性,不但體現在繼續在世界範圍內(包括拉美、非洲、亞太和原蘇聯地區)廣泛吸收帶有民主社會主義性質的政黨和其他成員,順應了蘇東劇變後出現的左翼政黨民主社會主義化的潮流,而且在內部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包括更新組織的原則等綱領性文件,推進組織內部的民主化等。這些改革舉措和努力,雖然未必都盡如人意,但畢竟對某些新的時代要求做出了適時反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保持組織的活力。事實上,隨著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以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十八大”)為標誌,社會黨國際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典型特征就是走向全球治理。總體來看,社會黨國際的改革還是為組織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經過一些調整。其成員黨逐漸走出低潮,重新上台執政。

1989年6月20~22日,社會黨國際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正值蘇東劇變風起雲湧之時。在此次大會上,勃蘭特再次當選社會黨國際主席,此前的開放政策得以延續。更為重要的是,此次會議通過了一個取代1951年《法蘭克福聲明》的綱領性文件,即《社會黨國際新原則聲明》,用以指導社會黨國際在未來的活動。起草委員會成員、奧地利的漢斯·菲歇在談到新原則聲明時指出,“因為全球形勢發生了變化,因而社會黨國際麵臨的挑戰和任務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份綱領性文件分為六章。聲明開篇首先闡述了社會黨國際對全球性變化和未來前景的判斷。第二章重申社會黨國際的原則是“自由、公正和團結”, “民主與人權”和“社會主義的性質”。第三章指出和平是一種基本的價值,並發出了和平倡議。第四章探討南北關係,指出近幾十年世界事務加速全球化,相互依存已成為現實,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建立更為平等的多邊機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第五章標題為“塑造21世紀”,分別在政治與經濟民主、文化與社會、現代化社會中男女的地位、政治對話的新國際文化、增長的新模式、南北團結等方麵闡述了鮮明的觀點和立場。第六章呼籲和號召“同社會黨國際一起走向民主的世界社會”,堅信民主社會主義具有普適性以及在21世紀塑造民主社會主義的前景。

與1951年通過的,以政治民主、經濟民主、國際民主為主要論述內容的《法蘭克福聲明》相比較,新原則聲明最具突破性之處在於提出並論述了社會黨國際的全球化戰略。此前,在1976~1989年間,社會黨國際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民主政黨在反對種族殖民主義、譴責軍事獨裁政治、爭取民主自由、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等方麵給予了大量道義上的和實際的支持,並不斷調整相關政策使之更加符合亞非拉地區的實際,顯著增強了對第三世界國家民主政黨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此過程中,社會黨國際還積極吸納了歐洲以外地區的成員黨。截至十八大召開時,社會黨國際在亞非拉地區的成員黨數量已經超過歐洲。這種成員構成上的重大變化,使社會黨國際徹底改變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歐洲政黨俱樂部”的麵貌。新原則聲明的出台,意味著始於1976年十三大的、麵向亞非拉國家的積極開放政策得到進一步強化,不但將繼續作為社會黨國際的方針發揮作用,並且被提升到了組織綱領的高度。聲明還用大量篇幅闡述了對全球性問題的看法。例如,在提到環境問題時,指出環境危機是一項世界規模的嚴重和根本的挑戰,將影響整個世界社會。由於環境受到的破壞逾越國境,環境保護也自然必須是國際性的。聲明對南北關係和發展問題,也表示出極大的關注,認為東西方之間在縮小南北鴻溝和保護環境的共同鬥爭中進行合作是具有巨大潛力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可以不分國界和集團采取富有成效的行動,以建設全人類的團結。此外,聲明還廣泛討論了新的增長方式、國際經濟新秩序和民主化問題,提出比較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之所以必要,不僅僅是為了團結,也是為了創建更有效率、更有成果和更為平衡的世界經濟。近來的事態發展使得政治、經濟和社會民主在世界範圍內的實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可能。技術革命、婦女運動、原教旨主義等其他全球性議題,也被納入到聲明關注的視野之中。社會黨國際將它爭取自由、公正和團結的傳統鬥爭,同它對和平、環境保護和南方發展堅定不渝地承擔的義務結合在一起。提出所有這些問題都要求共同的回答,邀請所有男人和婦女為之共同努力。新原則聲明一方麵強調了全球化時代的共同利益,指出近年來社會黨國際的成員變得更加具有國際性,世界各國的社會黨應當攜手努力,這既是為了它們本國的利益,也是為了共同的國際利益——這也是社會黨國際1951年重建所遵從的目的。另一方麵,也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指出社會黨國際是信奉共同原則的獨立政黨的聯合體,盡管它將具有悠久曆史的各國運動聯合起來,但它並不是一個超國家的集權組織。社會黨國際的宗旨是促進為實現團結與合作而進行工作 。基於原則聲明,社會黨國際賦予了成員黨充分的政策選擇空間,認為多元的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觀在不同的社會中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來加以提倡和實現。因此,各成員黨自行決定在本國貫徹社會黨國際決議的方式。

綜上所述,新原則聲明奠定了社會黨國際全球化戰略的基石,標誌著社會黨國際對亞非拉國家的開放政策趨於成熟。事實上,新原則聲明中的很多表述,已經滲透著全球治理思想的光輝,隻是在當時還沒有在理論層次上凝練為“全球治理”的概念提出來。由此,以十八大通過的新原則聲明為標誌,加強在亞非拉地區的活動,關注全球性議題,擴大全球性影響,成為社會黨國際在新的曆史時期的一項基本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社會黨國際在此後20多年裏進一步走向全球治理,也是以此為基礎展開的。

隨後於1992年在柏林召開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社會黨國際通過了題為《變化中的社會民主主義》的決議。此時,蘇東劇變已經塵埃落定。為了反擊新保守主義的攻擊,這次大會回避了“民主社會主義”的概念,社會黨國際將其指導思想改稱為“社會民主主義”,開始對其理論和政策進行調整。德國社會民主黨理論家托馬斯·邁爾在1991年修訂增補出版他的著作《民主社會主義導論》(1980年版)時,把書名改作了《民主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導論》,並在著作的末尾特意注明:在民主社會主義的曆史中,從一開始就有三個具有同等價值的名稱被用來說明同一件事,即Sozialdemokratie(社會民主主義)、Demokratiseher Sozialismus(民主的社會主義)和Soziale Demokratie(社會的民主主義),並且民主的社會主義就是社會的民主主義。這種調整,顯然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理論動向和時代背景。總體來講,受蘇東局勢的影響,社會黨國際的力量處於相對衰落和暫時的低潮期,為了穩住陣腳,十九大表現出淡化意識形態的傾向和更加務實的特征。限於當時的形勢,多數社會黨的理論和政策采取了向“右”調整的取向。通過這種調整,社會黨國際在新的國際政治格局中醞釀著重新崛起的機遇和新的發展動力。其後,於1996年在紐約召開的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社會黨國際主要回擊了新自由主義的衝擊,並為應對日益凸顯的全球化挑戰,成立了全球進步委員會,著手研究新世紀的戰略調整工作。

在不斷推進理論和政策調整的基礎上,1999年社會黨國際在巴黎召開的第二十一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二十一大”)上進一步深化了其麵向21世紀的全球化戰略。這次大會通過了《巴黎宣言》,全麵分析了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在

會議過程中,以法國社會黨為代表的傳統派(老左翼)、以英國工黨為代表的激進派(新左翼)還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傳統派認為冷戰後社會黨國際仍應走介於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傳統的“第三條道路”,而激進派則認為,蘇東劇變後應轉而走介於社會民主主義和保守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以回應新保守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衝擊。最終,激進派在大會辯論中占了上風。最後,大會製定了一個名為“全球進步計劃”的全球綱領,並決定在此基礎上製定各地區綱領和國別綱領,由此最終完成了社會黨國際對新世紀戰略的調整。

總體來看,在20世紀的最後10年,為了消解蘇東劇變為社會主義運動帶來的衝擊,圍繞複興社會民主主義,社會黨國際進行了調整和轉型。其主要措施是:在思想上,逐步地淡化傳統的社會主義主張,融合了部分新自由主義的主張;在組織上,讚同成員黨(主要是歐洲成員黨)由工人階級政黨進一步向全民性政黨轉型;在政策上,借鑒乃至接受了曆來屬於保守主義的某些主張。這種調整與轉型最突出的代表就是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托尼·布萊爾領導的工黨、德國格哈德·施羅德領導的社會民主黨以及法國裏昂內爾·若斯潘領導的社會黨。他們提出的一係列旨在使社會黨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現代化的改革措施,在英國體現為“第三條道路”,在德國是所謂的“新中間道路”,法國的提法則要構建現代社會主義,其核心是要在傳統的社會民主主義和保守主義之間革新社會主義。在“第三條道路”等稱呼的指引下,社會黨國際,尤其是歐洲社會黨人在實踐中拋棄了意識形態的信條,崇尚“沒有什麽左派、右派區別,隻要行得通就是好政策”。就選舉結果而論,這些改革措施確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幫助社會黨爭取選民支持、重返執政地位方麵發揮了很大作用。2000年前後,社會黨逐漸開始重獲政治主動權,成為在歐洲地區執政的主流政黨。

進入新世紀,社會黨國際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二十二大”)於2003年10月27~29日在巴西聖保羅舉行。作為社會黨國際在21世紀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二十二大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深化和調整社會黨國際在新世紀的戰略。因此,這次會議係統總結了二十一大後社會黨國際關於新世紀戰略的各項研究成果,包括各國社會黨積極參與的有關“全球治理”的討論,以及一些成員黨近年來競選失利下台的教訓。由此,這次大會的主題定為“政治的回歸:為了公正負責的全球治理——實現人民時全球化的治理”。大會通過了闡述社會黨國際關於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主張的《聖保羅宣言》、《社會黨國際道德憲章》和題為《全球社會的治理——社會民主主義的道路》的報告,並在最後通過了題為《變化世界中的社會黨國際》的決議,闡述了社會黨國際對世界每一地區焦點問題的態度及社會民主主義的發展前景。從大會討論的基調和通過的文件看,社會黨國際新世紀戰略的實質,就是在全球化時代,通過推進民主的全球治理,逐步實現世界民主。

自十八大後,社會黨國際繼續奉行了開放政策,在世界各地大力發展組織成員。特別是在蘇東劇變後,社會黨國際加快向中東歐擴展。經過十多年的調整和積累,社會黨國際在中東歐、拉美和非洲等歐洲以外地區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截至二十二大召開時,社會黨國際成員已達168個,遍布世界的12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53個成員黨在約50個國家執政或參政。作為一個全球性的政黨聯合組織,社會黨國際在堅持基本價值的同時,進一步提出了社會民主主義的新三原則——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應對全球化時代挑戰的產物。鑒於全球化的快速發展造成了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環境惡化、文化衝突、跨國移民激增等全球性問題,社會黨國際在二十二大上通過的《全球社會的治理》報告中提出:“全球社會民主主義已經形成了三個新的原則,這就是可持續發展、人權(包括婦女和兒童充分平等地分享權利)和民主。其中,每個原則又包括三個方麵:可持續發展包括良好的環境、經濟進步和社會公正;人權包括個人安全、文化特性和社會一體化;民主包括良政、透明和參與。這就是新的社民主義目標的核心內容,是建立在一係列更好的治理和在最廣泛的範圍內切實加強教育的行動基礎之上的戰略。”

由於二十二大召開時世界正處於新的地區動蕩中,“9.11”事件餘波未平,伊拉克戰爭爆發不久……恐怖主義和其他非傳統安全問題給世界和平構成了新的威脅和挑戰。加上全球化進程的負麵效應逐漸顯現,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拉大。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二十二大提出了新的和平觀和安全觀。關於和平,社會黨國際在《聖保羅宣言》中指出:“和平不僅僅意味著沒有戰爭,也意味著在公平、正義和維護共同利益基礎上正確處理和協調國際關係的結果。這在麵臨著日益增長的恐怖主義威脅的今天,尤其重要。”鑒於“反恐”的現實需要,社會黨國際主張必須無條件地譴責恐怖主義,恐怖分子沒有任何借口、任何原由發起恐怖攻擊,即使是當前許多人正在遭受的貧窮和不公正也不能成為采取恐怖主義行動的理由,但也進一步指出“同與恐怖主義作鬥爭,絕不能以犧牲自由和人權為代價,或者用雙重標準去支持所謂的仁慈的獨裁。必須記住公正、社會團結、文化和宗教寬容依然是在地方、國家和全球層麵促進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因素,並且這也會使恐怖分子很難招募到那些絕望的人加入他們的組織”。關於安全觀,社會黨國際突出強調了“人的安全”的重要性,認為“傳統的安全關注的是諸如軍事平衡、禁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和國際行動穩定的標準框架都已經過時了。對於世界絕大多數人來說,安全不是一個國家內部關係問題或者對國家利益的主張。它傾向於帶有更多的個人特征。更多的人把安全看作是保證不受到傷害,不論是對人身的暴力傷害,還是非人身的傷害,如饑荒和幹旱。安全意味著健康的環境、政治和社會參與以及個人的發展前景。在那些經濟發展和政治秩序陷入混亂的地區,即人類的生存資源基礎不充足的地方,所有這些價值就會受到危害。”在重新界定“和平”和“安全”觀念的基礎上,社會黨國際指出:在全球化進程中必須對人的安全問題給予高度關注,對這一問題的忽視已經造成了嚴重後果,例如世界上許多地區的暴力和不安全因素的增加,並且沒有減少的趨勢。針對國際社會的幹涉行為,社會黨國際在二十一大上曾提出“支持在國際法框架下基於人道主義原因進行幹涉的權力。”在二十二大上,鑒於霸權國的單邊主義行徑,社會黨國際主張對幹涉行為做出具體的限製,在《聖保羅宣言》中提出“幹預主義必須建立在擁有確鑿證據和標準之上,並堅持必須遵守國際法,即尊重國家主權和它們的公民的基本權利,而且必須依照聯合國的決議來實施”。

構建經濟、社會和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也是社會黨國際在二十二上提出的一項鮮明觀點。社會黨國際讚同前副主席布倫特蘭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由環境保護、經濟增長和社會公正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可持續性不僅僅是指民族國家和國際社會的環境和發展政策,而且成為促進持久和平、公正、安全、福利、民主和發展文化多元化的全球治理和一個新的世界政策的指導原則。它的主要任務有三個: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這三者相互促進,構成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三個重要支柱。”社會黨國際還強調,通過改變人類行為對環境的衝擊,並加強國際合作,才能成功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一個全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綱領也是必要的。以上主張,構成了社會黨國際關於新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從會議主題不難看出,製定全球治理的新綱領是二十二大的核心任務。1999年二十一大通過的《巴黎宣言》已經是一個比較係統的全球治理綱領。在此基礎上,社會黨國際進一步完善了其全球治理思想。自二戰後

建立起來的現存全球治理體係,正麵臨著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全球化、單邊主義、非傳統安全等一係列問題的挑戰,社會黨國際認為當時的國際局勢已步入一段十分困難的時期,積極主張對全球治理體係進行改革。一方麵,要建立一個有效的多邊體係,發揮多邊機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避免強權左右人類的未來。另一方麵,要建立包括國際機構、國家和地方政府、社會組織和個人在內的多層次的治理機製,鼓勵多元主體的廣泛參與。與此同時,要加強國際合作,甚至要超越意識形態的局限,就改革全球治理體係問題加強同中國、巴西、印度、南非等發展中大國以及美國民主黨的合作。最後,社會黨國際在《聖保羅宣言》中明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標:“建立一個以多邊主義、民主、尊重人權和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內容的新的世界秩序”。

綜上所述,社會黨國際二十二大是在全球化的負麵影響充分顯露、美國“單邊主義”嚴重危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背景下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此次大會上更為係統和深化地論述了社會黨國際在理論和政策上的調整,尤其在全球治理方麵。社會黨國際的全球治理思想,分別在政治和經濟上與新保守主義、新自由主義針鋒相對。同時在和平問題上,把矛頭對準了國際社會中的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行徑。至此,曆經多次調整的社會黨國際新世紀戰略的總體框架已基本成形。

隨後於2008年6月30日至7月2日在希臘雅典召開的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二十三大”),以“全球團結:變革的勇氣”為主題,社會黨國際在這次會議上重點討論了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和平與衝突、世界經濟與移民等全球性問題,並通過了《立即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建立一個可持續的世界社會》、《解決衝突,消除不穩定,為世界和平而努力》、《為全球經濟發展開辟新道路,實現增長與機遇的共享》、《全球糧食危機:社會民主黨人的看法》和《製定以人為本、富有人情味的移民新議程》等5個決議。此時,社會黨國際成員總數達到了170個,已是無可爭議的、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國際組織。在二十三上,社會黨國際指出妥善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首要的、緊迫的全球性任務,努力尋找共同的有效和及時應對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這一根本性挑戰的方略,是首要工作。同時強調當今世界麵臨著嚴峻的和平形勢。社會黨國際呼籲解決衝突,消除不穩定,為世界和平而奮鬥,並對巴以衝突、敘以衝突、黎巴嫩問題、伊拉克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建議,還就巴爾幹、津巴布韋、蘇丹達爾富爾等地區的局勢,以及科特迪瓦、巴基斯坦、也門、西撒哈拉、尼泊爾、緬甸、哥倫比亞等國的問題,表明了立場和主張,鼓勵各相關政黨之間進行對話,避免采用暴力,以便找到一個平衡的、靈活的解決方案,為解決衝突實現政治正常化而努力。在發展問題方麵,社會黨國際提出“為全球經濟發展開辟新的道路,使所有人共享發展和機遇”。在全球範圍內實現經濟、社會以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黨國際的奮鬥目標。對於所有國家和地區而言,可持續發展都是一項全球性任務。全球化能夠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財富源泉,同時也是富國越富、窮國越窮和環境汙染等全球性問題的根源,並導致了全球性的移民浪潮。因此,在全球化時代解決發展問題,必須在國家層麵、超國家層麵和全球層麵實行多邊、多層的治理。在國家層麵上,所有國家的經濟政策都應遵循福利國家賴以建立的原則,即一方麵是市場經濟,另一方麵則必須提供規製、再分配和公共物品。在超國家的地區層麵上,社會黨國際重申在2003年聖保羅大會所提出的促進超國家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建議。在全球層麵上,要建立一個更加民主的聯合國體製,特別是要推動聯合國改革,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理事會”,對全球經濟、金融、社會與環境等事務進行綜合指導與協調。在二十三大,社會黨國際還指出,全球經濟發展正遭遇到結構性限製,一方麵表現為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平等的加劇,同時也體現在國家和全球層麵的政治體製根本不能克服這種結構性限製。由此,也抨擊了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對資本投機的放任政策,認為其誘發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南亞、南美洲、俄羅斯和土耳其等一係列金融危機,包括2006年以來源於美國市場的次貸危機,牽連、波及了大批發達和欠發達國家,導致失業人數增加,減緩了世界經濟的增長,並指出這表明基於“華盛頓共識”的金融秩序已經失敗。在此基礎上,社會黨國際重申反對新自由主義市場意識形態和單邊主義,反對以美國模式為主導的全球經濟體係。按照社會黨國際的構想,應以一個集社會、生態和民主價值於一體且具有活力的全球市場取而代之。此外,大會專門討論了世界糧食危機問題,認為全球糧食危機是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最大威脅之一,在最為脆弱的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社會黨國際認為市場本身難以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主張徹底改變當前世界農業體係的運作方式。鑒於糧食危機主要起因於能源價格上漲、農業市場缺乏調控、金融投機、新興國家需求增加以及一些國家發展生物能源等,社會黨國際呼籲國際社會團結合作,共同應對這場糧食危機。在移民問題上,社會黨國際指出,當前國際移民運動同氣候變化、石油和糧食價格上漲一樣重要,影響著數百萬人的生活,並且已經成為一種世界現象。鑒於國際移民規模如此之大及其對世界許多地區發展的影響,有必要對國際移民運動采取一種新的觀點,並改變對移民僅僅簡單采取接收或遣返措施的移民政策。由此,社會黨國際在二十三大上提出了“移民,一種人權”的口號,反對歧視移民,呼籲各國合作解決移民問題,製定以人為本富有人性關懷的移民新議程。

2012年8月30日至9月2日,社會黨國際在南非開普敦召開了第二十四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二十四大”)。這是社會黨國際曆史上首次在非洲召開的大會,由南非執政黨——非洲人國民大會承辦。會議通過了《推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加強社會保障:社會民主黨對金融危機的反應》、《為爭取權利與自由而鬥爭:發展代議製民主和世界範圍內的新型民主》、《通向和平、可持續發展和合作的共同道路:基於安全的多邊主義的需要》三項決議,並就當前的國際形勢和熱點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特別是對金融危機問題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對金融危機的影響、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社會民主黨應采取的應對措施和解決方案。此外,在二十四大上,針對組織機製僵化和官僚主義日趨嚴重的問題,社會黨國際還在組織機製上對章程進行了修改,推進機構內部的民主化建設。新章程規定,社會黨國際的主席、秘書長及主席團其他成員由直接選舉產生,這使二十四大成為社會黨國際曆史上最為民主的一次代表大會。這次大會第一次通過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直接競爭選舉產生社會黨國際的所有官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歐洲經濟陷入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歐洲國家普遍爆發了以青年人為主體的反對資本主義的左翼社會運動。為了擴大社會黨國際及其成員黨的社會基礎,2013年2月在葡萄牙舉行的理事會會議決定,社會黨國際除了向政黨和組織開放外,還向個人開放,允許以個人成員的名義加入社會黨國際。同時,與街頭示威者,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推動社會朝著更加美好和公正方向發展的社會運動和其他新的社會組織建立夥伴關係。為了提升自身形象和影響力,自二十四大以來,社會黨國際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擴大宣傳。例如,提出與主流傳統媒體和社會媒體建立積極、持續的聯係,邀請媒體擴大對其重大事件和重要會議的報道,並鼓勵各成員黨新聞官員之間加強溝通,互相交流相關經驗和好的做法,以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此外,為了擴大宣傳陣地,還要求各成員黨必須在其網站上用更多的篇幅來登載有關社會黨國際的文章、新聞通訊和訪談等。上述在內部機製、對外宣傳和組織章程等方麵的調整,都成為社會黨國際在全球治理背景下發生的新變化的重要內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