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國際合作新典範

第三節 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國際合作新典範

一、建設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開創人類合作新高度

外交部長王毅說:“新型國際關係新在哪裏?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占,不再搞零和博弈。”

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訪問美國時,基辛格博士致歡迎辭時表示,習近平這次對美國的訪問,將是重要的一步,因為將把美中關係從不斷解決具體問題的狀態提升到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的高度。

(一)中美建立大國合作新模式——走不對抗、不衝突,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之路

中國提出與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提倡走不對抗、不衝突,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之路,打破老牌大國與新興大國之間零和博弈,對抗、甚至爆發戰爭的規律。2013年6月中美領導人在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會晤,就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達成重要共識。2014年中南海瀛台對話,2015年9月習近平訪美,雙方加深了對此問題的重要認識。習近平主席說,“中美應增強高層戰略互信”。實現中美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奧巴馬說:“美中完全可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美國歡迎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一個穩定、繁榮的中國,不僅符合中國人民利益,也符合美國和國際社會利益。美中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了成功合作,共同幫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疫情,均是兩國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的範例。我相信美中有能力管控好分歧。美中之間的競爭應該是建設性的具有積極意義的。”

基辛格認為這是“中美之間具有戰略性、長期合作夥伴關係的構想”。龐中英教授提出,“我們提出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美國對應了‘大國之間的新型合作模式’”,並認為“新型大國關係理論認為,國際合作而不是國際衝突,應該主導國際關係。新型大國關係的題中應有之義,是要為解決全球問題而建立國際規則”。新加坡鄭永年教授說,“建設和美國的新型大國關係,中國這一戰略的要義不是和美國爭霸,而是和其和平共處”。

習近平在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式上的致辭指出:“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是雙方在總結曆史經驗基礎上,從兩國國情和世界形勢出發,共同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符合兩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體現了雙方決心打破大國衝突對抗的傳統規律、開創大國關係發展新模式的政治擔當。”並為此提出了四點主張:第一,增進互信,把握方向。中美雙方應該加強對話,增信釋疑,促進合作。第二,相互尊重,聚同化異。尊重彼此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彼此對發展道路的選擇;善於管控矛盾和摩擦。第三,平等互利,深化合作。第四,著眼民眾,加深友誼。

國防大學教授劉明福把中美關係比作“冠軍國家”與“潛在冠軍國家”的關係,認為是國際關係的製高點,是整個國際關係的主線,是整個國際關係的“綱”。胡冰認為,中美所要構建的新型大國關係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雙邊關係,而是能夠影響21世紀國際關係基本走向、改變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頂層戰略設計。為此,美方應有效約束單邊主義衝動,以建設性態度與中方加強磨合,以換位思考的方式與中方一道尋找管控分歧的有效途徑,確保中美戰略利益不被眼前利益和第三方因素所綁架,避免落入“非贏即輸”的“零和”邏輯的陷阱,減少戰略誤判和意外。阮宗澤教授指出,應當看到,中國在諸多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往往采取與美國積極合作的立場,而美國要學會用發展、客觀公正的眼光看中國,並逐漸適應中國由響應倡議到提出倡議的改變,不能因為一個建設性倡議提出者是中國,美國就一味地懷疑並拒絕。

(二)中美關係——是競爭與合作的關係

中美合作是良性競爭,即合作共贏,還是非良性競爭,即零和博弈,甚至衝突走向戰爭,關鍵取決於雙方的合作意願、彼此信任減少誤判,對雙方關係對世界和平與穩定影響的重要性的認識。並且,更重要的在於守成大國的認識,對新興潛在大國崛起的認識和態度。“冠軍國家與潛在冠軍國家之間的矛盾,作為國際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不以潛在冠軍國家的意誌為轉移的。”“崛起與遏製,是冠軍國家與潛在冠軍國家戰略競爭的基本形態。”但劉明福教授同時認為,中美博弈注定是場文明的較量。美國是最文明的霸權國家,中國是最文明的崛起國家,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必定是最文明的競爭。並且,在中國的和平崛起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中國大發展,美國得大利”、“中國發展、世界得利”的現象。因此,我們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各國相互依賴,互利合作,特別是中美的互利合作,對雙方國家利益以及世界的和平穩定都有重要意義。

2015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第七輪中美工商領袖和前高官對話的美方代表。習近平指出,中美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中美兩國在雙邊、地區、全球層麵開展互利合作,不僅為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為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發展、繁榮作出重要貢獻。放眼未來,中美雙方應該合作和能夠合作的領域將更加廣闊。中美兩國擁有許多重要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分歧。隻要雙方從大處著眼,尊重和照顧彼此核心利益,避免戰略誤解誤判,堅持以建設性方式妥善處理,分歧就可以得到管控,共同利益就可以得到維護。我們致力於同美方共同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三)中美戰略競爭與合作的特點與未來關係的展望

第一,競爭與合作的國際背景:21世紀是全球化的世紀,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加深,利益交織,越來越成為利益共同體,更需要共同麵對和治理生態環境的破壞、打擊恐怖主義等人類共同的敵人。

第二,競爭與合作的目標:中美需要共同營造一個和平與發展的和諧世界。中國不是要組成一個對立和對抗美國的另一個世界,而是積極融入國際社會,與國際接軌。中國是國際體係的受益者,因此是國際體係的維護者。同時,國際體係以及國際機製和國際秩序的一些不合理因素也製約著中國的發展,並對世界經濟發展帶來負麵影響。中國又是國際體係的積極建設者,使其朝著有利於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的方麵發展。因此,在這方麵就會與美國主導的霸權體係相違背或有競爭。

第三,競爭與合作的內容:“美國與中國的競爭,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交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爭霸、不稱霸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是與西方世界接軌的社會主義,是與西方利益共同體的社會主義。”中美合作有廣泛的共同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繁榮。目前,中美已建立起90多個政府間對話與合作機製,為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為中美經貿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四,競爭與合作的性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和平發展道路,維護世界和平。中國不輸出革命。中國堅持自己的特色,但積極吸收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是與世界人民祈求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望的世界夢相融相通的。

中美經貿合作多年來一直穩定增長,2014年中美經貿合作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全年雙邊貿易規模創5551億美元的新高,同比增長6.6%。中國企業對美投資是52.4億美元,同比增長24%。雙方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是美國的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而美國則是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

中國日報網2016年1月29日電,商務部28日發布消息稱,根據中方統計,2015年,中美貿易額達5583.9億美元,同比增長0.6%。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四大進口來源地。根據美方統計,2015年1-11月,中美雙邊貨物貿易額5691.7億美元,同比上升2.4%,占美貨物貿易總額的16.2%,占比較去年同期上升1.2個百分點。中國已超過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美兩國雙邊貿易投資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中美雙向投資保持增長。截至2015年底,美對華投資項目累計達6.6萬個,實際投入774.7億美元。美國是中國第六大外資來源地。中國在美國的投資保持良好增勢。據初步統計,截至2015年底,中國企業在美累計直接投資466億美元。美國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四大目的地。

因此,我們認為加強溝通和交流、增強互信,管控好中美雙方的分歧和矛盾,就能使中美的競爭成為文明的競爭、良性的競爭,造福兩國人民及對世界和平以及世界人民的福祉都有益處。但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之路,不會一帆風順,也會遇到許多問題,需要雙方共同麵對和積極解決。“中國是新型國家關係模式、特別是新型大國關係模式的積極探索者、實踐者。美國也應在政府層麵做出更多的概括和闡釋,提出更加具體和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性表述。”許多專家也認為,如果中美能率先建成新型大國關係,帶頭塑造新型的全球治理,則勢必帶動國際關係的深入轉型以及真正全麵的全球治理時代的到來。

觀點:中美關係可以說是全球大國關係中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的好壞,事關全球的和平與穩定。中美在戰略利益上有分歧、有合作、有競爭,在價值觀上,如國家利益觀上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在國際體係變革中,在國際機製、國際製度、國際秩序的重新塑造中必定存在價值觀念上的鬥爭,但理會越辯越明,發展中國家對國際事務的話語權會越來越多。2015年9月,習近平與奧巴馬的會晤中,奧巴馬表示,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中國等新興國家在國際體係中的發言權和代表性應得到提高。美國希望中國在世界上發揮更重要作用。美國歡迎中國和平崛起。一個穩定、繁榮的中國,不僅符合中國人民利益,也符合美國和國際社會利益。美中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了成功合作,共同幫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疫情,均是兩國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的範例。

二、鞏固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國際合作的典範

(一)中俄合作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合作

中俄關係是世界上大國合作的典範,因為中俄合作走的是不對抗、不結盟、不針對第三方的合作之路,是互利共贏的合作之路,是在獲取自己利益的同時要照顧考慮對方的合理利益關切的合作之路,是雙贏而不是零和博弈。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1996年簽署的《中俄聯合聲明》中就指明了,中俄關係的性質是“不對抗、不結盟、不針對第三方”的,建立在平等信任,麵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01年7月16日,江澤民與普京簽署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條約對21世紀中俄關係的發展作了長遠規劃,其中特別規定,締約雙方將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和準則,根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長期全麵地發展兩國睦鄰、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條約摒棄了那種國家關係不是結盟就是對抗的冷戰思維,強調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基礎上加強相互理解、信任與合作,確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國家關係模式,將中俄“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其是新世紀指導中俄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條約簽署後,在中俄兩國和國際上都產生了熱烈反響。國際社會對條約內容和意義普遍予以高度評價,認為中俄建立新型國家關係用於促進世界多極化、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有利於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

(二)中俄合作推動建立公正、民主、和諧的世界秩序

中俄兩國一直致力於建設一個公正、民主、和諧的世界新秩序。1994年中俄在《中俄聯合聲明》中提出“不允許進行擴張,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國際社會的反霸權意識不斷發展,中國、俄羅斯、法國、德國都是主張多極化、反對單極霸權的國家。中國和俄羅斯於1997年4月23日在莫斯科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其指出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成為時代的迫切要求和曆史發展的必然。聲明指出:第一,雙方將本著夥伴關係的精神努力推動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雙方認為,20世紀末的國際關係發生了冷戰結束、兩極體製消逝的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的積極趨勢加快發展,大國之間包括冷戰時期敵對國之間的相互關係發生變化,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呈現多樣化,主張和平與廣泛國際合作的力量進一步增強。要相互尊重與平等互利,不要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衝突,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成為時代的迫切要求和曆史發展的必然。第二,雙方主張,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及其他公認的國際法原則應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基礎。各國有權根據本國國情,獨立自主地選擇其發展道路,別國不應幹涉。社會製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差異不應成為發展正常國家關係的障礙。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任何國家都不應謀求霸權,推行強權政治,壟斷國際事務。要排除經濟關係中的歧視性政策和做法,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加強和擴大經貿、科技、人文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和繁榮。第三,雙方主張確立新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安全觀

,認為必須擯棄“冷戰思維”,反對集團政治,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分歧或爭端,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以對話協商促進建立相互了解和信任,通過雙邊、多邊協調合作尋求和平與安全。

2013年,中俄在“關於合作共贏、深化全麵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中闡明,雙方基於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曆史經驗和實踐,基於對世界和平和人類未來的曆史責任感,呼籲世界各國: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原則,攜手促進和平與穩定,推動共同發展與繁榮,建設公正、民主、和諧的世界秩序;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三)推動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基礎的普遍平等、不可分割的新安全觀

習近平在俄羅斯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中強調,各國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我們主張,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各國要同心協力,妥善應對各種問題和挑戰。麵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安全威脅,單打獨鬥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體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選擇。我國的新安全觀是在冷戰結束後於1992年首次提出,並於2002年向世界全麵闡釋的。2009年胡錦濤在聯大進一步全麵闡釋中國的新安全觀,核心就是“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作,既維護本國的安全,又尊重別國安全關切,促進人類共同安全”。習近平進一步強調,以合作促安全、以合作求安全;集體安全、共同安全才能達到各國的真正安全。“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實現脫離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沒有建立在其他國家不安全基礎上的安全。我們要摒棄冷戰思維,創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合作共贏的理念不僅適用於經濟領域,也適用於政治、安全、文化等廣泛領域;不僅適用於地區國家之間,也適用於同域外國家開展合作。”

針對西方輿論中盛行的“中俄結盟論”,《國際先驅導報》駐莫斯科記者趙婿認為,“戰略協作而非軍事結盟,中俄不會受西方‘結盟論’束縛”,並對此進行了詳細闡述和批駁。俄羅斯戰略和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卡申認為,“中俄結盟論”在俄羅斯屬於少數派,這一觀點出現的原因首先是很多俄羅斯人對中國有好感,希望看到俄中關係進一步發展,但是他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並不準確。對於“中俄結盟論”,中俄兩國官方立場都給出了否定答案。2014年9月1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中俄全麵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立在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榮、世代友好的基礎之上,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這是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鮮明特點。”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14年4月17日的電視連線節目中說:“俄羅斯和中國在國際局勢和全球安全問題上持有共同觀點。俄中關係將成為國際政治中的關鍵因素,並對現代國際關係體係產生重要影響。俄羅斯與中國是天然的鄰國,也是天然的盟友。俄羅斯會拓展同中國的合作,但不會與中國建立北約那樣的軍事政治聯盟。”

長久以來,中俄都是對方主要的貿易合作夥伴。我國成為俄羅斯最大的貿易夥伴,已經有多年,俄羅斯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國之一。近十年是中俄曆史上雙邊貿易持續增長時間最長,貿易活動最頻繁,貿易數額較大,增長速度最迅猛的期間。近年來,中俄高層互訪不斷,習近平主席對俄羅斯的訪問以及普京總統對中國的訪問,加深了雙方的戰略互信,將中俄全麵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推向新階段,促進了中俄經貿在全方位、寬領域裏的合作不斷發展,並取得曆史性突破:2014年,中俄兩國貿易額增長了6.8%至952.8億美元。中國政府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預計將為中俄實現2020年貿易額達到2000億美元的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2014年5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政府簽訂《中俄東線天然氣合作項目備忘錄》,同時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成功簽署為期30年總額達到4000億美元的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天然氣合同,中俄能源領域合作取得實質性突破。當然,中俄貿易水平受俄羅斯經濟發展水平、美歐對俄羅斯的金融製裁、俄烏關係等諸多方麵的影響。

觀點: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維護地區以及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基石。中俄同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成員,在發揮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作用中不可或缺。中俄在許多重要的國際問題中具有相同的立場,如反對霸權、倡導世界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以及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等問題上,同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金磚國家,在上海合作機製和金磚國家合作機製中相互合作、互利共贏,積極踐行新安全觀。

三、深化中歐全麵戰略夥伴關係:大國合作的成功範例

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大國關係出現了新的模式——“夥伴關係”,這種夥伴關係是一種不結盟的關係,不針對第三方,結成這種關係的國家各方都能達到雙贏,而且,能夠促進多國關係互動,有利於國際關係健康發展。這種新型夥伴關係被世界不同類型國家廣泛采納,為國際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並且,新型夥伴關係成為單個國家與地區組織(集團)之間的一種合作模式。中國與歐盟的發展就具有這樣的意義。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歐盟是最大的發達國家集團。中歐關係就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的成功範例,也是大國合作的成功範例。2015年迎來中國與歐盟建交四十周年,“中歐關係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最穩定、最富建設性、最具影響力的夥伴關係之一”。從1957年5月6日,中國同歐洲經濟共同體(歐盟前身)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以來,雖然經曆了幾多風雨和貿易摩擦,但雙方始終能從中歐關係發展的大局出發,積極協商解決問題,使中歐關係重新走上健康合作的大方向。風雨過後見彩虹,中歐關係砥礪前行,政治互信不斷加深,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人文交流不斷增多。

2003年9月歐盟推出新的對華關係戰略:《走向成熟的夥伴關係——歐中關係的共同利益與挑戰》,中國積極響應,1個月後發表《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明確提出了未來幾年的5個合作領域:政治上高層領導人定期會晤機製;經濟上加強經貿、金融、農業、環保、信息、能源、交通等一係列合作;增強科技文化、教育、醫療合作;在社會領域加強社會保障、行政合作以及司法交流;軍事方麵保持高層軍事交往,中國希望歐盟及早解除對華軍售禁令。在金融合作方麵,中國政府明確,擴大中歐央行間的政策交流,深化在防範金融危機、反恐融資和反洗錢方麵的合作。中方歡迎歐盟成員國銀行拓展對華業務,同時也希望妥善解決中國金融機構在歐盟的市場準入問題。

2008年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歐洲也深陷其中,2009年底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引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持續蔓延。中國積極關注歐債危機,麵對歐洲的經濟危機積極救市,組團到歐盟采購。2010年10月,時任總理溫家寶訪問希臘時表示中國支持希臘,不會減持歐元債券,持續購買,保持歐元穩定。中歐的經貿合作在歐債危機的背景下逆勢而上。2011年,中歐貿易保持了良好的增長,達5672億美元,增長18%。當然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中歐貿易也有影響,相對減少了中國對歐盟的出口,而中國從歐盟的進口沒有減少,表明中國對歐盟解決主權債務危機的支持。2011年9月和10月,中國從歐盟的進口額都保持在27.5%的增長,因此,2011年下半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歐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另外,歐洲債務危機導致歐盟對中資企業的投資額有所減少,但沒有影響歐盟歡迎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辦廠,創造就業機會。

此外,中歐在國際社會對人類共同麵臨的問題有著許多共同解決意願和廣泛的合作領域,如國際關係民主化,改革國際金融體製、機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反對恐怖主義、打擊走私販毒等。近年來,中歐全麵戰略夥伴關係不斷深化,政治互信加深,中英、中德、中法關係不斷深化。2013年,迎來中歐全麵戰略夥伴關係十周年。同年11月,中歐領導人在北京舉行第十六次會晤,全麵規劃了中歐關係的發展戰略,確定了中歐合作的路線圖,會晤取得重要成果,發表了《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這份規劃既宏觀又具體,涵蓋了諸多領域,方方麵麵;正式宣布啟動中歐投資談判協定;積極探討開展自貿區可行性研究。

2014年,中歐經貿合作是雙邊合作中最可圈可點的。在雙方的積極推動下,中歐貿易快速、均衡發展。歐盟連續10年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中歐貿易額達6151億美元,占中國同期進出口總額的14.3%,同比增長了9.9%。中國企業對歐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也呈現出“井噴式增長”,達98.48億美元,創曆史新高,是歐盟對華投資的1.44倍,增長了117.7%,這個增速也是5年來最高的。

2015年10月,習近平主席對英國的國事訪問,使中英關係達到曆史新起點,進入“黃金時代”。“黃金時代”的說法最早是由英方首先提出來的。習近平訪英前夕,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說:“今年是中英關係的黃金年,這將是一次黃金訪問,它證明中英關係的發展處於黃金時期。訪問將確立中英麵向21世紀的全球夥伴關係,開啟中英關係史上的黃金10年。”

習近平主席在英國議會的演講強調,中英雖然地處亞歐兩端,卻長期彼此吸引。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國關係創下了多項“第一”。英國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也是率先同中國建立全麵戰略夥伴關係的歐盟國家;是除香港外最大人民幣境外交易中心,也是吸引中國留學生、開辦孔子學院最多的歐盟國家。英國還是首個發行人民幣國債的西方國家、最早申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西方大國。中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中英關係發展的源泉來自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支持、友誼。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也是各國同舟共濟、攜手共進的時代。在這樣偉大的時代,站在全麵戰略夥伴關係的新起點,中英兩國攜手,恰逢其時。

習近平主席對英國的訪問,取得曆史性成果,中英決定共同構建麵向21世紀全球全麵戰略夥伴關係,為兩國未來5至10年的各領域合作指明了方向,推動雙方合作進入快車道。習主席建議中英加強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對接。深入推進雙方新興產業合作,開展中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同英國八大技術和戰略產業的互利合作。以及加強中英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投行等多邊金融機構中的合作。

中國與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於1972年10月1日建交。建交後各方麵關係總體發展順利。但1989年德國對中國的經濟製裁以及1996年德國議會通過的“改善西藏的人權狀況”的反華決議,使中德關係受到嚴重幹擾。後經德國政府申明強調“一個中國”的立場,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德關係又走上正軌,為雙方經貿合作開辟了廣闊的道路。2004年5月,時任總理溫家寶正式訪問德國,兩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在中國與歐盟全麵戰略夥伴關係的框架下,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夥伴關係,之後高層互訪不斷,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多次訪問中國。目前,中德政治互信不斷加深、經貿合作互利共贏。

2015年10月29日,默克爾任內第八次訪問中國,中德雙方舉行會談,雙方一致同意繼續落實好上一輪中德政府磋商達成的各項共識,進一步增進互信,提升各領域合作水平,打造中德合作全麵“升級版”。李克強表示,同意中歐應盡快啟動自貿談判可行性研究;而中國將成為德國的龐大市場,同時也會向德國工業學習。中國將和德國來共同推動人類麵臨的新工業革命。會談後,兩國總理共同見證雙方青年交流、金融、工業等領域13個合作文件的簽署。

李克強總理於2015年6月28日至7月2日赴布魯塞爾出席第十七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並順訪比利時,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並訪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總部。此行,李克強與歐盟以及法國領導人就國際產能合作、第三方市場合作等達成重要共識,並見證了數百億美元協議的簽署。這是李克強上任以來第7次出訪歐洲。

李克強總理訪歐議程中,備受關注的話題——中國的“一帶一路”,對接歐洲的“容克計劃”。此訪,中歐領導人達成共識,雙方決定對接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和歐洲投資計劃,同意建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

2015年6月6日,匈牙利首個確認加入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兩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此類合作文件。

中法兩國經貿合作還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亮點,即從此前關注雙邊市場,到聯合開拓第三方市場,中法經貿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分析人士認為,法國在核能、航天航空等多個領域有著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市場開發經驗,中國則有大量的富餘優勢產能,雙方“強強聯合”,必將在非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第三方市場實現互利多贏。2015年7月2日,正在訪問法國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法國總統奧朗德達成中法願采取多種形式,在核電、高鐵等領域開展三方合作,實現互利三贏。分析人士指出,這意味著中法將攜手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共同開發第三

方市場,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國際產能合作的首個樣本,實現互利三贏。中法貿易額不斷增加,比建交之初增加500多倍,2014年貿易額達到568億歐元。

中法兩國自1964年正式建交以來,建立了傳統友誼,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經貿合作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法兩國高層交往的不斷加強,兩國在經貿方麵的合作蓬勃發展。中法進出口貿易總額持續增長。中國已經成為法國的第二大進口產品來源國,也是法國的第八大出口市場。同時,法國也已經成為中國的第17大進口來源國。2014年迎來了中法建交50周年。習近平主席出席了中法建交紀念大會並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50年前,在東西方冷戰正酣的大背景下,毛澤東主席和戴高樂將軍以超凡的戰略眼光,毅然作出中法全麵建交的曆史性決策,在中法之間同時也在中國同西方世界之間打開了相互認知和交往的大門。從此,中法關係成為世界大國關係中的一對特殊的關係,始終走在中國同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關係的前列”,共同培育了獨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遠矚、合作共贏的精神。“不為浮雲遮望眼”,雙方堅持不懈進行著超越集團對抗、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探索和實踐。法國是第一個同中國建立全麵夥伴關係、全麵戰略夥伴關係,開展戰略對話的西方大國。中法兩國開展了許多具有開創性的戰略合作。兩國在國際事務中保持密切溝通,積極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觀點:中歐關係有著相對深厚的基礎,以及貿易上互利共贏的需求。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歐洲對中國的發展有時還心存疑慮,貿易保護主義也時常抬頭,不時地以所謂人權問題對中國的內政加以幹擾,加之美國和日本的因素,中歐關係發展也還會遇到曲折,中歐貿易相應也會受到影響,但這在總體上都不會改變中歐關係總體向好、穩定發展的總態勢。

四、加強中非、中拉傳統友誼:發展中國家合作的典範

(一)中非、中拉合作是發展中國家合作的典範

中非、中拉加強傳統友誼與合作,實現新時期的南南合作,是發展中國家合作的典範,也是國家間相互合作的典範。中國與非洲,不分國家大小,主權平等,中國給予了非洲許多無償的援助和債務減免,是正確義利觀的詮釋。

習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亞尼雷爾會議中心的演講、金磚國家領導人與非洲國家領導人對話會上的發言、與非洲國家領導人的早餐見麵會,以及在南非德班金磚國家第五次峰會上的演講,全麵而深刻地闡述了中國外交新理念,國家間建立新型夥伴關係,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促進世界和平等國際關係新理念。這既是對中國一貫主張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繼承和堅持,又是適應21世紀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國際關係深刻變化的時代要求。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國際地位的上升,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希望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的呼聲日漸增長;同時,我國為了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也必須在諸如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中發揮積極的建設作用,有所作為,以自身的發展促進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習近平主席在非洲各種場合的演講闡述的不僅僅是南南合作的新理念,同時,也詮釋了各國友好相處的中國國際關係新理念,概括說來有如下幾點。

第一,各國主權平等,互不幹涉內政。“我們不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你們,你們也不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我們。”“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任何國家發展同非洲關係,都應該尊重非洲的尊嚴和自主性。”第二,不以政治目的為代價的經濟援助與真誠合作。中非傳統友誼是在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同舟中患難與共、真誠合作中結成的,充分體現了“真、實、親、誠”。中非關係的本質特征是真誠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發展。中國對非援助實實在在,在基礎設施建設、醫療救助等許多艱苦與危險的領域,中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流血犧牲,僅為修建坦讚鐵路就有69位中國專家長眠於坦桑尼亞。截至2012年,中國對非洲的直接投資累計超過150億美元。2013年是中國向非洲派出醫療隊50周年,50年來累計派出1.8萬人次的醫療人員,診治了2.5億人次的非洲患者。僅從中非論壇成立至2010年,中國向非洲提供的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大幅增加。截至2009年底,中國免除35個非洲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無息貸款債務300多筆;同時,非洲國家和人民在支持中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上也給予了大力支持,也在中國遭受地震災難時慷慨捐助。中國將繼續擴大同非洲的投融資合作,落實好3年內向非洲提供200億美元貸款額度的承諾,實施好“非洲跨國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夥伴關係”。第三,開放的胸襟,公正的對待所有國家對非洲的友好關係。習近平強調“中方希望中非關係發展得越來越好,也希望其他國家同非洲關係發展得越來越好”。第四,中國將永遠做非洲聯合自強的堅定支持者。中方願深化同非盟及非洲次區域組織、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的合作,推進非洲一體化建設。第五,金磚國家要大力推動建設全球發展夥伴關係,促進各國共同繁榮,強調以金磚國家合作機製促進金磚國家、金磚國家與非洲、金磚國家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共同發展。第六,要維護全球和平與安全,以自身穩定和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也要推動國際社會以平等求安全、以發展促安全、以合作謀安全。

2013年5月31日,在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哥斯達黎加、墨西哥進行國事訪問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接受了特多《快報》、哥斯達黎加《共和國報》、墨西哥《至上報》的聯合書麵采訪。習近平主席在回答此次訪問拉美及加勒比地區的意義時說:“政治上,中拉雙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在探索適合各自國情的發展道路的過程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戰略互信不斷增強。經濟上,中拉務實合作碩果累累,給雙方人民都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在國際事務中,中拉加強協調配合,有力維護了雙方根本利益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中拉還積極探索開展整體合作,以綜合發揮雙方各自優勢,為推進中拉全麵合作夥伴關係搭建更好平台。”

2014年,中拉關係出現四大新亮點,拉美司司長祝青橋認為,2014年是中國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以習近平主席訪問拉美四國並出席中拉領導人會晤為標誌,中拉關係進入曆史最好時期。中拉關係發展的四個引人注目的新亮點:一是中拉領導人會晤宣布建立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中拉全麵合作夥伴關係;二是雙方宣布正式成立中拉論壇這一整體合作的新平台;三是中方倡議構建政治上真誠互信、經貿上合作共贏、人文上互學互鑒、國際事務中密切協作、整體合作與雙邊關係相互促進的中拉關係五位一體新格局;四是中方提出打造“1+3+6”的中拉務實合作新框架。其中,“1”是指製定《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合作規劃(2015—2019)》,“3”是指以貿易、投資和金融合作為動力,“6”是指以能源資源、基礎設施、農業、製造業、科技創新和信息技術為合作重點,推進中拉產業對接,推動中拉務實合作深入發展。

(二)中非、中拉經貿合作互利共贏

近年來,中非經貿合作在中非合作論壇的促進下快速發展,自2009年,中國已連續6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2014年中非貿易額達到2200億美元,是中非合作論壇啟動時的22倍,占非洲對外貿易額的20.5%;當前,中國對非洲投資存量超過300億美元,是論壇啟動時的60倍,近年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並且,中非合作逐漸從一般貿易向產能合作升級。2014年中非貿易額同比增幅高於我同期外貿增幅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同比增長13%。中國在非洲完成承包工程營業額460億美元,同比增長26%。中國在全球新簽合同額最多的5個國家中有3個在非洲。

2012年,中拉貿易額達到2612億美元,中國已成為拉美第二大貿易夥伴國,拉美是目前全球對華出口增速最快的地區。中國在拉美累計投資將近650億美元,為拉美國家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

(三)中非合作論壇是中非合作的長效機製

中非合作論壇是中非務實合作的長效機製。中非合作論壇是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並隨著融入國際社會程度的加深而主動構建、創設的諸多區域性國際機製之一,也是中國麵向一個大洲成立的第一個國際機製。同時,中非合作論壇使中非合作不斷深入發展。第一屆中非合作論壇於2000年召開,2015年中非合作論壇機製啟動15周年。中非合作論壇作為中國與非洲國家集體對話的重要平台和務實合作的長效機製,成為引領新世紀中非關係發展的一麵旗幟。

2015年12月1日至2日,習近平應邀出訪津巴布韋,與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共謀兩國關係發展和務實合作。習近平說,“中津兩國不僅要做政治上的好朋友,還要做發展中的好夥伴。雙方要將中津友好更多轉化為深化務實合作的動力,促進共同發展繁榮”“中方願推動中津經貿合作向生產加工和投資經營優化發展,鼓勵更多中國企業到津巴布韋投資,優先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鏈、礦業產業鏈和製造業基地,參與電力、信息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創新融資途徑”。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在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說,中非合作是一種共贏模式,中國在非洲投資,幫助我們搞建設,也帶來了技術。說中國是新殖民主義者的簡直是在說胡話,那些殖民者應該好好聽聽到底誰才是殖民者?

2015年12月2日至5日,習近平應邀出訪南非並主持中非合作論壇峰會。2日,習近平與南非總統祖馬舉行會談。兩國元首一致認為,中南關係麵臨曆史性發展機遇,雙方要以《中南5—10年合作戰略規劃》為抓手,推動中南關係再上新台階。習近平多次強調,“中方重視發展中南‘同誌加兄弟’的特殊關係”,“雙方要堅持做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發展夥伴”,“雙方要堅持做相互支持、密切協作的全球夥伴”。這些話得到祖馬的高度讚揚。中國與南非簽署了價值419億元人民幣協議。

2015年12月4日,習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開幕式並發表致辭,回顧中非曆史和友誼,並且強調中非未來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習近平強調,“我提議,將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提升為全麵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為此做強和夯實‘五大支柱’。第一,堅持政治上平等互信;第二,堅持經濟上合作共贏;第三,堅持文明上交流互鑒;第四,堅持安全上守望相助;第五,堅持國際事務中團結協作”。隨後,習近平就推進中非全麵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建設在未來三年提出“十大合作計劃”:“一是中非工業化合作計劃;二是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計劃;三是中非基礎設施合作計劃;四是中非金融合作計劃;五是中非綠色發展合作計劃;六是中非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合作計劃;七是中非減貧惠民合作計劃;八是中非公共衛生合作計劃;九是中非人文合作計劃;十是中非和平與安全合作計劃。”為確保中非“十大合作計劃”順利實施,中方決定提供總額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為中非發展基金和非洲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貸款各增資50億美元;設立首批資金100億美元的“中非產能合作基金”。這“十大合作計劃”的提出,正是當今非洲國家發展之所需,得到了非洲各國領導人的高度讚揚。中非一致同意將中非關係提升為全麵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為此做強和夯實“五大支柱”。

可見,中非合作論壇機製賦予中非合作以全新的模式。其一,推動中非政治對話向機製化邁進。論壇的建立開啟了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多邊定期會晤機製,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逐漸確立定期召開部長級會議、高官會議、論壇中方後續委員會與非洲駐華使團磋商機製及中國與非盟戰略對話機製等。其二,促進中非多邊外交的發展。論壇機製啟動後,中非間外交關係具有了多邊性質,形成了多、雙邊磋商機製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了中國與非盟及非洲次區域組織之間的區域合作。其三,拓展了中非合作的領域與內涵。

中非友誼源遠流長,中非合作萬古長青。可見,中國在努力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同時,也積極融入國際社會,既重視大國關係,也重視和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合作,除幫助非洲國家實現自主發展,中非互利合作外,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友好關係源遠流長,不斷加深互利合作。中國同阿拉伯國家是相互信賴的好朋友、好夥伴,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建設,得到廣大阿拉伯國家的響應,中阿戰略合作關係不斷深入;同時,中國關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傾聽他們的呼聲,積極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為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為地區的穩定、世界的和平積極有所作為。

觀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建立新型國際關係,特別是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倡議,是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新理念,是中國努力建設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具體實踐,是中國麵對國際上的重要熱點問題,必須發出的中國聲音,提供的中國方案,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積極態度和努力的方向,以及積極實踐所倡導的國際關係新理念、新思想。諸如關於國家利益的正確義利觀、創建和發揮國際機製(包括聯合國)的作用、建立公平公正民主合作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等,都是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對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有益補充或修正,這是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照此可以形成公平公正民主合作的世界秩序,建設一個和諧世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