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麵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人類改造自身主觀世界的精神成果,它表現為科學教育文化知識的發達和人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反映了人類對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深化和對自身精神狀態調控能力的提高,體現的是人類改造自身主觀世界的各種關係。總體而言,精神文明與文化的含義是一致的。中共十五大報告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對於物質文明而言。

(一)毛澤東奠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

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都非常重視對文化發展問題的研究。他們提出的關於文化發展的一係列重要思想,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

1.揭示了文化的本質

認清文化的本質,是揭示一切文化問題的總前提。毛澤東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闡釋了文化的本質及其與政治、經濟的辯證關係。毛澤東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這是我們對於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係及政治和經濟的關係的基本觀點。”毛澤東的這一界定,從根本上回答了文化的本質問題。文化是與經濟、政治相並列的範疇,其最終根源存在於政治、經濟之中,並對政治、經濟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應當說,這一理論為我黨研究中國文化問題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理論平台。

2.明確了文化發展的戰略地位

文化不僅反映著一定時期的經濟、政治狀況,而且以巨大的反作用推動或阻礙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類文明越發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強調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鬥,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鬥;一切這些的目的,在於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後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一句話,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又曾預言:“隨著經濟建設的**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中國人被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很顯然,毛澤東已經把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一起列為革命和建設的一項基本內容和奮鬥目標,從而充分肯定了文化發展在整個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指明了文化發展的價值取向

在毛澤東看來,文化發展“為什麽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毫無疑問,我們發展的文化應當是為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服務的。毛澤東曾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對於人民大眾而言,革命文化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在革命前,革命文化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革命文化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正因如此,他把新民主主義文化定義為“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強調文化要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服務,要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再次指出,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鬥爭中,有各種戰線,其中有文武兩個戰線,即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我們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裏拿槍的軍隊。但僅僅有這種軍隊還不夠,我們還要有文化的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要使文藝很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鬥爭。總之,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服務,是文化發展中不應動搖的基本價值取向。

4.確定了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

文化發展以什麽思想來指導,這是關係文化發展的性質和方向的一個根本問題。對此,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毛澤東就指出:“所謂新民主主義的文化 ……隻能由無產階級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去領導,任何別的階級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領導了的。”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後,毛澤東更是始終強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文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他指出:“在我們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裏,……無論在黨內,還是在思想界、文藝界,主要的和占統治地位的,必須力爭是香花,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的發展如果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就會偏離社會主義軌道,就會動搖社會主義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5.明確了文化發展的基本方針

第一,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毛澤東認為,中國要發展的文化首先應當是“民族的文化”。所謂“民族的”,即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是為挽救民族危機、維護民族獨立而服務的。它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有自己的形式——民族形式。在強調中國文化的民族性的同時,毛澤東又明確了對待外國文化的科學態度:不僅不能對外國的文化一概排斥、全盤否定,而且“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我們要吸收的不但包括外國的現代先進文化,還包括外國的古代文化和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期的文化。但這種吸收決不是生吞活剝地吸收,而是必須持分析批判的態度,對其進行消化式的分解,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毛澤東關於中西文化關係的這一主張,既否定了全盤西化的文化偏向,又否定了閉關自守的文化態度,實際上就是後來加以具體化了的“洋為中用”的文化發展方針。

中國的文化不僅是“民族的”,還是“科學的”,即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據此,毛澤東提出了對待中國古代文化的態度,強調必須繼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一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他指出:“中國現時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曆史,決不能割斷曆史。”“中國在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並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毛澤東關於古今文化關係問題的上述論述,實際上也已經隱含著後來加以具體化的“古為今用”的文化發展方針。

第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民族眾多,各地經濟文化差異巨大,風俗習慣迥異。這些特殊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在文化建設上隻有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能滿足不同層次的人的文化需求和審美情趣,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質量。這不僅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文化事業發展的客觀規律。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總結發言中,借鑒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爭鳴、促進各學科發展的曆史經驗,第一次提出了在藝術問題上實行百花齊放和在學術問題上實行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指導文化發展的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此後不久,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對“雙百”方針又作了進一步的論述。

總體而言,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戰略方麵,提出了許多具有開創性和前瞻性的重要理論觀點,從而為我黨後來提出係統的文化發展戰略奠定了基礎。

(二)鄧小平確立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框架

在鄧小平理論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這些思想,不僅科學地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文化發展思想,而且也為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確立了戰略框架。

1.明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戰略地位

在領導全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鄧小平自始至終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內置於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框架內,從而確立了精神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戰略地位。

第一,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和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鄧小平曾經指出:“我們為社會主義奮鬥,不但是因為社會主義有條件比資本主義更快地發展生產力,而且因為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製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這表明鄧小平已從經濟、政治、思想等方麵比較全麵地闡釋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實際上已包括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的基本思想。此後,這一思想在黨的十二大報告中得到了進一步確認和

延伸。十二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

第二,強調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早在改革之初,鄧小平在設計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時,就明確表述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戰略構想,提出應當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他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鄧小平看來,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三,強調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價值在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它的正確發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因此,隻有通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在全社會形成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氛圍、輿論力量、價值觀念、文化條件、道德規範和精神動力,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健康發展。

2.闡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

鄧小平指出:“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誌式關係,等等。”在這裏,鄧小平實際上已經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概括為兩個方麵:科學、教育、文化是指科學文化方麵,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等是指思想道德方麵。這是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內涵概括的升華和提高。鄧小平還認為,在精神文明建設的諸內容中,關鍵是端正黨風。“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著眼於黨風和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端正黨風,是端正社會風氣的關鍵。”

3.確立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

鄧小平強調:“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據此,他把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著眼點聚焦在人的素質的提高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無論是文化建設還是思想建設,都要圍繞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綜合素質來進行,圍繞培養“四有”新人來進行。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的必然要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這四個方麵,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一個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為社會主義文明新人的必備素質。當然,四者之中,地位是不平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和有紀律。鄧小平曾多次強調:“這四條裏麵,理想和紀律特別重要。”具備“四有”素質,雖是對全體公民的要求,但在實踐中應將青少年作為“四有”培養的重點對象。因為社會主義事業必將由青少年一代繼承並傳遞下去,青少年的素質如何將決定著社會主義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毛澤東曾生動地把青少年比作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一部分。鄧小平也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長,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總之,鄧小平關於培育“四有”新人論斷的提出,為新時期青年一代的健康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指明了方向。

4.設定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方針

第一,堅持“三個麵向”。“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思想,是鄧小平對毛澤東“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思想的重大發展與創新。“三個麵向”雖然最初是鄧小平針對教育改革和發展提出來的,但它更深刻的意義在於為整個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時空視野。“三個麵向”的基本思想是精神文明建設要“麵向現代化”,即在中國現代化的整體推進中實現文化的現代化轉型,而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在空間上展開為“麵向世界”,在時間上展開為“麵向未來”。“三個麵向”的戰略方針,為我們新時期處理“古今中西”文化關係提供了一個嶄新視界,它內含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我們要立足於民族文化,“麵向世界”,海納百川,博采眾長;在新舊文化的匯合中,我們要立足於中國文化傳統,“麵向未來”,與時俱進,注重發展。

第二,堅持“雙百”方針。在新的曆史時期,鄧小平進一步強調了毛澤東提出的“雙百”方針,並把它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方針。在1977年8月,鄧小平恢複工作不久,就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要堅持百家爭鳴的方針,允許爭論。不同學派之間要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在談到文學藝術工作的方針時又指出:我們要“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在藝術理論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

第三,堅持常抓不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解決的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問題,是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問題。正因如此,它不可能象物質文明建設那樣立竿見影,更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而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漫長過程。基於此,鄧小平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應常抓不懈,永不懈怠。要紮紮實實,耐心細致,學會精雕細刻,不要圖虛名而舍實效。他說:“抓精神文明建設,抓黨風、社會風氣好轉,必須狠狠地抓,一天不放鬆地抓,從具體事件抓起。”抓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幹部一定要以身作則,自覺抵製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促進黨風和社會風氣的好轉。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堅決防止精神垃圾汙染思想戰線。

第四,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辨證統一。鄧小平一方麵高度重視物質文明對於精神文明的基礎地位,提出了“精神文明是從物質文明來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麵,他又特別強調精神文明對於物質文明的積極作用。他說:“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麽意義?會在另一方麵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汙、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根據這一思想,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明確、具體地論述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關係:在社會主義時期,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它的正確發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決議》還特別指出,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是促進全麵改革和實行對外開放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精神文明建設。”“三個必須”,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麵的具體要求,其核心是精神文明建設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展開,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

(三)江澤民豐富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內涵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中國文化建設的曆史和現實,以毛澤東的文化理論作為認識起點,經過鄧小平的文化觀這個中介環節,實現了我黨文化理論的整合、創新和發展,從而極大豐富了我黨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戰略。

1.關於文化的內涵界定

第一,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兩個概念統一起來。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對於物質文明而言。在當代中國,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第二,要求我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所謂先進文化,就是指“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個概念,無疑是對毛澤東“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和鄧小平“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辯證整合。

2.關於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江澤民認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需要有能夠代表人類文明最高發展成果的、科學的思想理論作為指導。這個理論,就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在高舉這一偉大理論旗幟的同時,江澤民又高瞻遠矚,與時俱進,著眼於國內外發展的新變化,著眼於21世紀中國的未來,著眼於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實現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在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根本指導思想的前提下,江澤民還提出了“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總要求,這是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總的指導思想的又一豐富。

3.關於文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

江澤民一貫認為,隻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構成和推動國家綜合實力的相對獨立力量,正日益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國際競爭中能否取勝的關鍵。一個國家,如果沒

有文化上的繁榮,就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強國。故此,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上明確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這是我黨首次把文化視為綜合國力的標誌和因素之一。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江澤民又指出:堅持什麽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麽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麵旗幟。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和“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麵旗幟”的新論斷,是我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進一步提升,把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推向了新境界和新高度。

4.關於文化建設的基本綱領

1991年7月,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和基本要求作了初步的論述。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又全麵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綱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就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重在建設,繁榮學術和文藝。建設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曆史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基本綱領的提出,標誌著我黨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5.關於文化建設的根本內容

第一,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製定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首次提出中國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把“科教興國”確定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江澤民指出:“科教興國,是指全麵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快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曆史的選擇、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願望,是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措施,是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邏輯結論。

第二,提出了加強全民道德建設的號召。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靈魂,其具體內容至少應包括社會公德建設、職業道德建設和家庭美德建設三個方麵。其中,家庭美德建設占有特殊地位,是加強全民道德建設的基礎和關鍵。我國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可見治家之重要。在1986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雖然講到要加強社會公德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但沒有提及家庭美德建設。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黨多次強調進行家庭美德教育,加強家庭美德建設。在1996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中,不僅明確提出要加強家庭美德建設,而且提出了用以指導和調節家庭成員人倫關係的重要規範,即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裏團結。這種操作性極強的要求,對於加強全民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第三,提出了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任務。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三代領導集體的一貫思想。文化事業的鮮明特點是公益性、服務性、福利性和社會共享性。文化產業除具備文化事業的一般特點外,還帶有市場性、價值性、經營性和效益性的明顯特點。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一定要擺正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係。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強調: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要努力宣傳科學真理,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國家要根據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不斷推進文化體製和機製創新,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並鼓勵它們增強自身發展能力。文化事業也要確立靠競爭求生存、圖發展、創大業的理念,努力出精品、上強項、出特色、上檔次。同時,要逐步形成媒體傳播、文化旅遊、出版發行、文娛演藝、文化體育、文博會展、藝術品銷售為支柱的較為完整的文化產業體係,培育出一批實力較強的文化企業,以此輻射和帶動整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四,提出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江澤民認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風貌,也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要內容和重要任務,是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保證。

6.關於文化發展的戰略方針

第一,走綜合創新之路。江澤民多次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通過理論創新推動製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它各方麵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江澤民不僅提出了關於文化創新的許多新範疇、新觀念,而且指出創新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進步的根本途徑,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能夠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根本動力和源泉。為此,他要求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係,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推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體製創新,提高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國家創新能力。強調文化發展要走綜合創新之路,實現內容和形式的積極創新,這是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思考中國文化建設的一個顯著特點。

第二,精神文明重在建設。所謂精神文明重在建設,就是要把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立為本,持之以恒,貴在落實,務求實效;重在建設,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團結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的建設社會主義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上來,集中到滿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來,集中到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上來。精神文明重在建設,這是總結兩方麵的曆史經驗所得出的結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針。按照這一方針,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團結、穩定、鼓勁,以正麵宣傳為主,用積極的、先進的、美好的東西去占領思想陣地,而不是像過去某個時期那樣,依靠頻繁的政治運動,搞“大批判開路”,“破字當頭”,忽視正常的建設工作。黨的十五大把“重在建設”提高到與“二為”方向、“雙百”方針相並列的高度,這是關於文化建設基本方針的重大理論創新。

第三,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大力弘揚和發展主旋律文化,倡導以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去充實社會文化生活,堅決擯棄那些腐朽的、落後的、低級庸俗的文化,始終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趨勢,這是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為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所確立的一個根本指針。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不僅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要弘揚主旋律,而且從正反兩方麵論述了弘揚主旋律的意義、內涵和方法。江澤民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強調,在文化作品中,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精神應該成為主旋律。在1994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又深刻揭示了弘揚主旋律的社會本質:“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導下,大力倡導一切有利於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有利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弘揚主旋律……是發展宣傳文化事業、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的主題。”

第四,堅持博采各國文化之長。世界各國的文明,都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應該相互尊重、相互學習。中國的文化建設一方麵應該通過大力弘揚優秀文化傳統,積極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另一方麵也應該堅持“拿來主義”,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吸收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保持社會主義文化的開放性。在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中,既要堅持“請進來”,又要堅持“走出去”,實行雙向文化交流,對此,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作了高度概括:“我國文化的發展,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建設的成就。”同時,麵對對外開放條件下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挑戰和影響,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對策,把正文化建設的前進方向,防範外來文化侵略和文化腐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