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麵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指人們在政治實踐活動中形成的關於政治法律製度、組織設施、國家組織管理方式等方麵的有益成果,它表現為社會政治法律製度和政治生活的進步與完善、社會關係的優化和公民權利的日趨擴大,反映了人類對社會關係的調控和調節水平的提高,體現的是人類在改造社會過程中處理的人與人的關係。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我黨曆來強調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明確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並將之與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並列起來,應當視為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作出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創新。

(一)“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過程

馬克思主義政治文明理論的探索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社會形態是一個有機整體,由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三個部分構成。社會形態的進步和更替,取決於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並形成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這樣三個基本領域。社會的政治文明是在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隨著人類整體的社會實踐發展變動的過程中形成和不斷發展的。1844年11月,馬克思在擬訂的《關於現代國家的著作》的計劃草案中首次明確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指出人類社會整體文明作為改革客觀世界的成果表現,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種文明形態的劃分。馬克思、恩克斯和列寧對政治文明中的根本性問題,即政治文明在階級社會中的階級屬性,以及對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內核,都進行了係統、辨證、曆史的分析,並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內容作了科學的論述。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許多經典著作如《〈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國家與革命》中,也都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文明思想。

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雖然從未使用過“政治文明”這一概念,但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我黨麵臨著全新的政治建設任務,必然內含著對政治文明建設的相關探索。其中,首要的問題是社會主義中國應確立什麽樣的政治製度以及如何確立這種政治製度。在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奠定的政治文明理論基礎上,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政治文明觀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其中包括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製度、人民代表大會製度、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製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等,從而奠定了社會主義政治製度文明的基礎,為我們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政治文明形態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改革開放以後,我黨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建設構想。隨著改革和建設的進行,我黨越來越感到,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治的發展,物質文明的建設需要政治文明的協調進行。離開了政治體製的改革,經濟體製改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正如鄧小平所強調的:“政治體製改革同經濟體製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隻搞經濟體製改革,不搞政治體製改革,經濟體製改革也搞不通。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於政治體製的改革。”因此,改革開放以後不久,鄧小平就把政治體製改革與經濟體製改革、民主與社會主義現代化、民主與法製緊密聯係起來,並用日益完善的政治製度和法律把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領域中的民主原則、民主程序予以確認和固定下來,從而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提到重要日程上來。1985年,他在總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的內政方針政策時說:就國內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兩條,一條是政治上發展民主,一條是經濟上進行改革。1986年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指導方針的決議》中又指出:高度民主是社會主義的偉大目標之一,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體現。民主和法製、紀律密不可分。這些內容雖未使用政治文明的概念,但體現了政治文明的思想,實際上已經包括了政治文明建設的內容。

江澤民就任黨的總書記以後,一直十分重視政治文明建設問題。1996年,江澤民在參加全國人大、政協兩會的黨員負責同誌會議上的講話中突出地談到“講政治”的問題。他說:我們講的政治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沒有離開政治的經濟,也沒有離開經濟的政治。沒有強力的政治保證,經濟建設是搞不好的。在理論界的推動下,自2001年起,江澤民開始正式使用“政治文明”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概念,並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的重要論斷。2002年5月31日,江澤民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在這裏,他正式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2002年7月16日,江澤民在考察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講話中又進一步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全麵發展的進程,是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麵建設的進程。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又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一起,確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強調三個文明建設應該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從而確定了“三個文明一起抓”的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戰略格局。

(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戰略意義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我黨的一貫主張,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多方麵的重大意義。

1.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題中之義

馬克思主義一向把社會看作是發展的有機體,該機體由三大體係構成:經濟基礎、政治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社會就是在這三者的有機結合和運動中形成和發展的。而從文明的角度去審視社會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最初表征,不僅表現為勞動產品的剩餘和文字的使用,而且還表現為階級、等級的分野和國家權力的產生。人類文明的進化發展,總是表現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個方麵的協同發展,三者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其中,政治文明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不隻是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進步,還必須包括政治的進步。政治文明不僅是人類文明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或影響著其他兩個文明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人類社會的發展,應當是三個文明的協調和諧發展。沒有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社會主義社會注定是一個殘缺不全的社會。在新中國建立之初,毛澤東就把“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同時確定為國家憲法的兩個基本原則

。鄧小平則特別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從本質上說,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2.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實現社會主義社會文明進步的有效途徑

從人類社會的進程看,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是人類在政治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其內涵主要體現在政治文化觀念、政治法律製度和政治實踐行為三個方麵。首先,從文化觀念層麵看,政治文明必須從政治文化保障上給予公民真正的權利和自由。而使公民的個人政治文化權利不受國家權力的侵犯,正是政治文明的體現。因為從文化觀念方麵來說,政治文明體現的是民主、平等、自由、人權等觀念,追求的是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原則。其次,從法律製度層麵來看,政治文明應當包括完善的民主政治製度和與之配套的政治法律運行機製、監督機製。政治文明要充分體現民主,其製度上的表現就是建立廣泛而平等的政治參與體係。而政治文明的製度設置正好給予和滿足了人民平等參與依法治國的機會。第三,從實踐行為層麵看,政治文明表現為廉潔、高效、民主的行政活動等。政治文明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建立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保障機製,體現民主政治的公平、正義準則,並為依法治國提供廣泛性、綱領性的規範措施。從上述意義上說,政治文明的實行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更是實現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

3.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和保障

相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言,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首先,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和基本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統一起來。其次,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因為政治製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主要內容。政治主體所進行的全部政治實踐活動,都是圍繞政治製度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的。建立和鞏固政治製度是一切政治活動和政治鬥爭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政治製度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和作用,無論是在廣度、深度或強度上,都是其他規範所無法比擬的。政治製度以其特有的結構形式和功能,影響、製約著社會其他社會製度發揮作用的程度和範圍,以其特有的權威引導和保證社會的發展方向。如果不加強政治文明建設,政治製度文明對社會發展的協調、整合和控製作用就得不到充分發揮,社會子係統之間的關係就可能處於無序狀態,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4.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政治文明對於國家長治久安的保證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第一,通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製定的憲法來合理配置權力,確保政治製度、行政管理、法製建設的有序運行,從而既防止國家權力濫用,又保證國家機關能夠有足夠的權力維持公共秩序和管理社會事務,防止社會秩序和法律秩序的崩潰。第二,通過實行人民當家作主和廣泛參與來規範和監督政黨行為,促進黨的各項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從而促使民主政治健康發展。第三,通過依法治國來建立權力監督機製,確保黨和政府的組成及其活動符合憲法的原則和精神,並根據憲法和法律對違法亂紀者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從而確保國家的社會政治穩定。

(三)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舉措

絕大多數的社會主義國家,尤其像中國這樣的國家,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製度的。如何在這樣的國情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文明,是馬克思主義,也是人類文明在21世紀發展中麵臨的全新課題。中國共產黨為追求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已奮鬥了80餘年,並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比如: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必須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等等。這些曆史經驗的積累和傳承,對於當今和今後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啟迪作用,從而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明確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舉措。

1.基本前提:政治意識文明建設

加強政治意識文明建設,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前提和基本條件。政治意識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觀念形態,是政治意識的進步狀態。它在政治文明結構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國家製度的創設、施行,以及對公民個人的政治行為起著主導作用。政治文明建設的實踐表明,政治文明的提升狀況如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達與否,同社會範圍內包括民主意識、法製意識等在內的政治意識的強弱密切相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把政治意識的培育當作已經解決了的問題,或者當作是無需解決的問題,從而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實踐造成了深刻影響,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教訓。當前,培育先進的政治意識,首先要以人類的基本價值為取向。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他們對政治價值取向的選擇是自由、自主的,但是這種選擇必須遵循黨的基本路線的規範,否則,人民的政治意識取向就會失去方向。為此,我們必須維護和堅持社會主義政治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堅持和鞏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這對於正確把握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由於中國經曆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製統治,封建專製主義的影響根深蒂固。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這種封建專製主義的殘餘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家長製、官本位、領導職務終身製、人身依附關係、文化領域中的專製主義作風等封建社會的政治意識在人們的頭腦中遠沒有消除,這就必然導致人們的民主意識和民主習慣比較淡薄,民主生活比較單一和不夠成熟。因此,現階段應堅持不懈地肅清封建專製主義的殘餘影響,並把它作為提高人們政治意識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2.關鍵環節:製度建設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關鍵在於製度建設。製度,按其性質與範圍可分為基本製度、一般製度和具體規章製度。製度體現為某種辦事的規律,它要求有關人員必須共同遵守。在製度麵前人人平等,正是製度威力之所在。製度文明作為規範與節製人們行為的一種尺度,是文明結構的中介要素,是一定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有什麽樣的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就有什麽樣的製度文明。同時,製度文明也具有相對獨立性,有自己特定的發展規律,是整個社會文明發展的根本

保障和關鍵所在。

我國人民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民主製度的確立、鞏固和發展,必須適應本國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必須同本國的曆史、民族特點和文化傳統相適應。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社會主義民主製度的本質是相同的,但實現和發展的具體形式需要適合本國國情,必然豐富多彩。堅定不移地走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得以健康發展、永葆活力的重要保證。我們應該在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製度、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同時,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形式,完善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相適應、適合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製度,使人民當家作主這一社會主義本質核心成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民主實際。當然,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製度建設不會是一蹴而就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社會,社會主義政治製度也有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隻有根據經濟文化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民主要求,不斷深化政治體製改革,才能保持社會主義民主製度的生機和活力。社會主義民主製度建設在凸現中國特色的同時,也要注意研究和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和經驗。我國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之上的,需要大量吸收和借鑒人類優秀文明的成果,包括資本主義的先進的政治文明成果。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隻有在不斷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合理吸收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才能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3.基本原則:漸進式發展

綜觀當今世界,無論是資本主義政治文明還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都需要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民主發展到今天的形式和內容,都經曆了二三百年的不斷變革。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必須立足於我國的國情,充分考慮我國政治發展的曆史與現實特點及社會的承受能力,經曆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鄧小平當初在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同時,就指出社會主義政治民主化過程是個長期、艱巨的過程。他說:“實現民主和法製,同實現四個現代化一樣,不能用大躍進的做法,不能用‘大鳴大放’的做法。就是說,一定要有步驟,有領導。”之所以必須遵循漸進式的發展原則,是因為民主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民主的發展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和文化結構,必然受到生產力和科學文化發展水平的製約。特別是象中國這樣一個領土廣袤、地理環境複雜、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並不具備在短時間內建立起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政治的基礎:第一,經濟基礎薄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社會能否建立起穩固的民主政治,不是僅靠政治精英的意願和一部民主憲法就能實現的。完善的市場經濟和強大的經濟實力是民主政治得以建立和穩固的必要前提和物質基礎。我國雖然已經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但正在形成中的市場體製還極不完善,我國的經濟實力還不夠強,這極大製約了我國政治文明水平的提高。第二,曆史基礎還很脆弱。中國的封建專製製度頑固地維係了兩千多年,以皇權為軸心的封建官僚體製也相當充分,正如鄧小平所說的: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製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律傳統很少。解放以後,人民民主權利也沒有得到充分保障,甚至在個別時期還遭到嚴重踐踏,這使得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曆史基礎也很脆弱。第三,群眾基礎薄弱。現代民主政治的正常發展以民主意識和民主能力為支撐。民眾具有較強的民主意識和民主能力並合法有序地參與政治生活,是實現政治民主化不可或缺的條件。但是,我國公民的民主意識和民主能力離社會主義民主化的期待還有相當一段的距離。以上各種因素的製約,使得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必然呈現出長期性和漸進性的特點。

當然,進行漸進性的政治文明建設與政治改革,決不是回避現實的問題。對於政治發展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阻力,我們應該積極應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在成熟的時機和地方解決麵臨的突出問題的戰略。這種戰略不是那種以見微知著的方式預先設計好重大問題的解決方案,而是在眾多問題中采取哪個成熟就優先解決哪個問題的辦法。實踐證明,這是完全正確、非常有效的。

4.重要支撐:黨內民主建設

在中國社會主義政治製度下,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構成社會主義民主的兩個基本方麵。人民民主涉及不同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以及不同民族的廣大人民群眾,由於他們的生活水平、利益追求、政治素質、文化程度都存在較大差異,其發展的程度、水平,尤其是發展的速度必然是有限的。而作為政治文明主體的黨,由於黨的先進性質和黨員的構成狀況,黨內民主可以比國家民主或人民民主發展的更快一點。作為現代政治的產物,政黨是政治文明的建設者,是推進民主政治的工具,因而其本身更應當是民主的。而黨內民主的良性發展,將對人民民主產生積極影響。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上指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範和帶動作用。”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內民主是人民民主賴以發展的基礎,也是政治文明發展的起點和關鍵。黨內民主的不斷推進,必將帶動整個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這是由中國共產黨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所決定的。發展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不僅是黨自身生存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戰略選擇,是一條切實可行、易於見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發展之路。

發展黨內民主,必須加強執政黨的建設,做到依章治黨。這正像鄧小平所指出的:國要有國法,黨要有黨規黨法。黨章是最根本的黨規黨法。沒有黨規黨法,國法就很難保障。黨內民主的核心內容就是要按照黨章的規定,完善和切實執行黨內的各種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製度,要使黨的各級領導真正由黨員或黨員代表選舉產生,真正對自己所領導的黨員和人民群眾負責。其中,首要的是要健全和發展民主集中製,嚴格按照民主集中製的要求把黨內民主具體化、製度化、規範化並落到實處。毛澤東早在建國之初就指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目標,是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麵。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局麵在社會主義製度確立後的很長時期內一直沒有出現。“大躍進”中毛澤東對“反冒進”的無端指責,廬山會議上對彭德懷的錯誤批判,“**”的全麵爆發,都表明當時黨內民主生活是很不正常的。今後,我們必須吸取曆史教訓,大力加強黨內民主建設,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製。這是關係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大局的一個大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