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運籌帷幄:製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人口大量增加、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汙染嚴重、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等,這些都嚴重地製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麵對人口、資源、環境等諸方麵的具體國情,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

(一)中國可持續發展道路選擇

人口問題是製約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是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人口基數大,這對農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個經濟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大了就業的壓力。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我國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就已經逐漸顯露出來。中國政府曾號召計劃生育,但是由於對人口問題的嚴重性認識不夠深刻,政府沒有製定明確的人口政策,因此計劃生育沒有能夠在全國有效地推行。70年代末,鄧小平在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深刻分析了中國的基本國情,指出要使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考慮中國國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特點,揭示了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必須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鄧小平把人口問題放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全局中來考察和處理,明確提出中國的人口政策是帶有戰略性的重大政策。根據鄧小平的這一思想,中國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控製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作了明確規定,確立了計劃生育工作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江澤民在1998年召開的“中央計劃生育與環境保護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不僅具有近期效益,更具有遠期效益;不僅有經濟效益,更有社會效益。各級領導幹部要注意算大賬,算大賬就是算大局、全局之賬,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隻算局部的眼前的小賬,而不算全局的長遠的大賬,就容易陷入片麵性,該花錢的地方花得少,不該花錢的地方又花得多,甚至於幹些急功近利而損害全局、貽誤將來的事情。”2004年,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能源、礦產、水、土地等自然資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保障。我國是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大國。但是,伴隨著經濟的增長,資源對經濟進一步發展已構成了嚴重威脅。第一,資源人均占有量嚴重不足,資源供應麵臨較大壓力。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人均國土麵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麵積僅有1.41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四十,後備耕地資源不足;我國礦產資源儲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隻有世界的百分之五十八,排在第53位。第二,資源消耗強度大,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目前我國生產的GDP約占世界GDP總量的4%左右,卻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10%的電力、19%的鋁、20%的銅和30%的煤。資源的浪費也嚴重汙染了環境。2005年初,瑞士達沃士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了世界最新的“環境可持續指數”評價,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排序中,我國居第133位。第三,我國重要資源對外

依存度不斷上升,資源安全問題凸現。2005年,我國石油消費量是3.17億噸,進口石油是1.36億噸,對外依存度超過了40%。我國在礦業發展過程中,雖然形成了遍布全國各地的各種礦區,但由於受礦業生產特殊規律性和曆史原因的影響,我國許多礦區都處於資源環境嚴重透支狀態,資源環境安全問題日益嚴重。第四,我國資源價格普遍偏低,與市場難以接軌。迄今為止,我國土地、水、電、油等資源的價格一直由政府實行管製,資源市場價格機製不健全。處於維護低物價和低通貨膨脹的考慮,一直實行重要資源的低價格政策,與其稀缺程度和供求狀況嚴重不符,由此還造成重要資源的巨大浪費和過度消耗。

近幾年,我國加大了用於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投資力度,環境汙染治理和生態建設的步伐加快,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較大改善。但環境治理的力度遠遠趕不上破壞的速度,生態環境總體繼續惡化,環境汙染狀況日益嚴重。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擴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水體汙染加重,空氣汙染嚴重,固體廢棄物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城市汙染向農村蔓延。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黨和國家十分關心和高度重視資源環境保護工作。每年在全國“兩會”期間都要召開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會議。黨的十六大報告在闡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時,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列入了奮鬥目標:“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指出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文明和有利於人們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

總體來說,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這是基本國情。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與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為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勢在必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發展不僅要看經濟增長指標,還要看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

(二)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係

第一,必須堅定不移地執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大力提高人口質量。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考慮到人口增長的長期需要,必須有利於人口控製;同時,人口控製本身也應該以保護和促進長期發展為主要目標。這就要求我國在發展中堅定不移地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和總體發展戰略。該戰略目標的實質是把人口自身再生產同物質的再生產“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上。達到人口與發展之間的理想均衡。

第二,對國土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必須嚴而又嚴。土地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土地資源的利用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在我們這樣一個土地嚴重不足的發展中大國,必須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製度。總的原則是,在

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資源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要積極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向集約轉變,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資源節約型的經濟發展新路子;積極推進資源管理方式的轉變,建立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集中統一、精幹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權威的資源管理新體製,以加強對全國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優化國土開發格局作為未來13年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加以部署,表明這項工作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發展協調性、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

第三,合理利用資源重在開源節流。資源有效利用的重點是采取“開源節流”雙向並舉的發展策略:一是必須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和城市建設模式。在生產領域,推行節約型增長方式,著力構建節約型產業結構;在消費領域,大力倡導合理消費、適度消費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在城市建設方麵,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資源,建設規範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係。二是大力推進節約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自然資源消耗。在資源開采和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在廢棄物和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三是積極發展替代資源和可再生資源。要加大國內煤礦資源和東海、南海等海域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勘探、開采力度;我國開發可再生資源和清潔能源的潛力巨大,要發展核能,鼓勵利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一些潮汐能等可再生資源。同時,要積極開展國際資源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第四,切實保護環境。 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進程中,解決資源環境與工業化的矛盾,是我國不得不麵臨的課題和挑戰。在發展道路上有三種選擇:一是走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二是以資源環境製約為由,放棄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三是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很顯然,第一條路是走不通的,第二條路是不公正的,第三條才是我們應當選擇的道路。我國耕地、水和礦產等重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較低。今後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對資源總量的需求更多,環境保護的難度更大。因此,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的方式來謀求所謂的發展,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邊治理邊汙染的路子,而是尋求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平衡,把人的發展同資源的消耗、環境的退化、生態的脅迫等聯係在一起。

經濟快速發展不是片麵追求高速度,在發展中必須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既滿足人類的需要,也維護自然界的平衡;既注意人類當前的利益,也注意人類未來的利益;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能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們的需求,否則他們就無法生存。因此,在發展中,要把控製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資源得以充分恰當的利用,而不至於無謂地浪費,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對中國來說,也許人類迄今為止走過的所有發展道路對中國都不能適用。要不了多久,中國將會開拓一條全新的航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