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運籌帷幄:製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既是世界許多國家發展的成功經驗,也是迅猛發展的科技革命的現實要求。

(一)中國共產黨科教興國戰略思想的演進

建國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十分關注我國科技事業的建立和發展。根據當時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剛剛開始不久的社會背景,基於當時知識分子的現狀和他對知識分子的估計,毛澤東提出對知識分子團結、教育、改造的基本方針。這個方針把知識分子作為團結對象,通過說服教育的方法,使他們的思想得到改造。其目的在於充分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毛澤東關於建立工人階級科技隊伍的方針政策同知識分子政策是相一致的。就其主要內容而言:一是強調把政治與技術統一起來,走又紅又專的道路;二是提倡結合科學實踐學習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科學研究;三是鼓勵與工農群眾相結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用科技成果為工農服務、為生產服務。盡管我國取得了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成功、人造地球衛星上天等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爆發後,由於“左”的指導思想的影響和“四人幫”的幹擾破壞,科學技術事業遭到了嚴重衝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著手恢複和發展科技事業。

鄧小平始終關注世界科技與教育發展的時代特征和未來趨勢,並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際出發,反複教導我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提出了理論化、係統化的科教興國戰略。他的這些重要思想是我們實行科教興國戰略的理論基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科教興國戰略的核心內容。馬克思曾經說過,機器生產的發展要求自覺地應用自然科學,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鄧小平從理論上回答了科技為什麽是生產力的問題。他說:“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科學技術同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是什麽關係呢?曆史上的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曆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我們常說,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這裏講的人,是指有一定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係統中的智能因素,它主要是通過滲透到生產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在1988年,鄧小平又進一步指出,“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斷,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對於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都有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

教育和科學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鍵,這是鄧小平科教興國戰略的基本認識。早在1982年,鄧小平就把教育和科學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除農業、能源和交通之外的第三大戰略重點。他提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當代的國際競爭,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鄧小平多次強調:“科技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隻要重視教育,特別是教育的基礎地位,把發展科技與教育放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位,那麽,“我國的經濟到建國一百周年時,可能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江澤民認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加強科技創新,是全麵落實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戰略決策,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舉措,事關祖國繁榮和民族振興。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現實國情是,底子薄、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因而,“隻有揚長避短,在發揮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和市場經濟體製長處的同時,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優勢,並使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國民經濟再上一個新的台階。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必然選擇。”當今世界各國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以科技進步為核心的競爭。我們要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和複雜的國際鬥爭中取得主動,要維護我們的國家主權和安全,必須大力發展我國的科技事業,大力增強我國的科技實力,從而不斷增加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立於不敗之地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步伐,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道路。科技進步和創新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推動科技創新

,促進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把發展教育和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本強國。第一,加快科學技術創新和跨越,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係,全麵提高科技整體實力和產業技術水平。第二,強調優先發展教育,全麵實施素質教育,著力完成“普及、發展、提高”三大任務,加快教育結構調整,促進教育全麵協調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第三,明確推進人才強國戰略,促進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要建設高素質黨政領導人才隊伍,培養造就一批富有創新意識和能力、適應經濟全球化要求的企業家,重點培養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和戰略科學家。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發展要注重發展社會事業,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又把“自主創新”提高到“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的高度。

(二)全方位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第一,科技教育的發展,要立足當前,著眼未來,確定科學發展規劃。當代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趨勢都充分證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麵向經濟建設,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科學技術作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首先要為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做出貢獻,同時科學技術又要超前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未來的發展提供動力、儲備後勁。未來發展的進程中,要堅持把科技發展的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結合,合理部署科技發展工作。

中國經濟建設發展,既是中國教育發展最大的動力、最好的機遇,也為教育發展提出了特定的時代要求。當今,要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的繼續發展和前進,必須長期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基本戰略。為此,需要全麵實施素質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加強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教育發展的根本任務,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人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客觀上需要大量人才。加快教育發展,是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要加快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高等教育發展的使命,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高、新、尖知識。中國大學的發展要和科技創新、經濟建設、文化繁榮以及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任務,堅持產學研結合和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為社會做出重大的知識貢獻,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把學校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當中去,在服務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

第二,實踐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指的是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接受相同教育質量等方麵的公平。教育關乎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和長治久安。教育公平,可以滿足人的多樣化的需要,實現人的價值,是社會和諧的基石。促進和保障教育公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不懈追求的目標。

目前,我國的教育有失公平,這主要表現在:(1)城鄉之間教育有失公平。國家教育投資和政策導向,存在著嚴重的“城市導向”。有調查顯示,占總人口不到40%的城市人口獲得了77%的教育投資,而占總人口60%以上的農村人口隻獲得23%的教育投資。中國教育資源本來就投入太少,卻又嚴重地分配不公,資源大大流於城市,而且是大城市,重點名校等。廣大農村地區得到的資源很少。(2)地區之間教育有失公平。影響地區之間教育公平的因素,除了教育投資和政策導向外,還有高考招生的公平性問題。部屬重點大學招生向所在地傾斜,使所在地考生的錄取分數大大低於非所在地考生。比如,2003年北京高等學校的毛入學率為49%,雲南省僅8.64%。這就加劇了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原已存在的教育不公平。(3)階層之間教育有失公平。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階層之間經濟收入的差距在加大。階層差距正在影響著教育公平。國家教育規劃“十五”課題組的一項調查顯示:被調查對象中,通過交讚助費和擇校費進入高中的學生約占1/5,城市重點中學

中的擇校生占25.2%。這些通過交讚助費和擇校費進入高中的學生的家庭背景主要有:34.7%是私企業主家庭;23.5%是高層技術管理人員家庭;25.7%是中層技術管理人員家庭。階層差距正在成為影響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擁有更多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者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上更占優勢,他們在國家重點高校占有較大的份額,他們的錄取分數卻低於低階層家庭的學生。

保障和促進教育公平,需要關注以下幾點:(1)深化教育改革,全麵實施素質教育,建設現代國民教育體係和終身教育體係,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成敗。(2)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傾斜,逐步改善這些地區的辦學條件,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推動公共教育協調發展。(3)健全教育資助製度和助學體係,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公平配置。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國家助學金、獎學金製度,積極推行學生貸款製度,建立各種形式的獎學金製度,實施勤工助學製度,開展特殊困難補助,實行學費減、免製度,鼓勵社會各界捐資助學。(4)發展繼續教育,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拓展教育渠道和方式,推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共同發展,創造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和途徑。

第三,注重人的全麵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麵發展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每個人自由而全麵地發展”被馬克思看作是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為了實現所有人的全麵發展,首先必須實現個人的全麵發展。個人的全麵發展是指由自然和社會長期發展所賦予人一切潛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麵的開放調動。人的能力和才能的全麵發展,包括人的體力和智力,感覺能力和思想能力以及人的交往能力等;人的個性的全麵發展,包括個人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全麵發展是從廣泛性上談人的發展,是指人的各個方麵的才能和能力的協調發展。同時,人的全麵發展並不排斥個人的特殊才能的發展,不否認人的個性發展,而是一種和而不同的多樣性的發展。人的全麵發展是一個曆史過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在各個方麵都在不斷進步。共產主義是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的社會,但是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並不是在共產主義社會才會實現的,它是一個漸進性與飛躍性、量的積累與質的升華相統一的過程。社會主義社會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必經階段。

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全麵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人的全麵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從內容上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方麵的發展以及在此過程中努力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既要著眼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即滿足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要著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人越全麵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動人的全麵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二者都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曆史過程。

第四,尊重知識分子,調動其積極性。“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從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知識分子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對於經濟發展、政治民主等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作為一個獨立階層地位的知識分子在中國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反而有時候被視為“異己力量”。“知識越多越反動”、“臭老九”等人們耳熟能詳的話語,即是當時對知識分子態度的反映。在政治生活中忽視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是錯誤的。從曆史上看,大凡知識分子問題解決的比較好的時期,往往也是黨的整體工作比較順利的時期。這不是偶然的,體現了二者之間的內在聯係。知識分子政策,是黨的思想政治路線正確與否的最靈敏的試金石。今後,能否在政治上、組織上和思想上,與日益增長的知識分子形成一種內在的聯係,是中國共產黨能否從根本上鞏固自己領導地位和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關鍵之一。

黨和政府工作的一個重點,是通過具有涵蓋力的意識形態,在知識分子中達成共識,做好培養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工作。除了拓展他們政治參與的途徑之外,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還要提供更多的條件與機會,大力扶持知識分子的創新創業,保護知識產權,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形成使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的機製。讓他們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去實現自身的價值,促進主流知識分子的溫和化和務實化,引導他們把實現自身的價值與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緊密結合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