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車之鑒:認識和處理發展問題上的曆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曆史教訓

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曆史教訓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既是一個悲劇,也是一麵明鏡。研究蘇共亡黨亡國的教訓,不僅對於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新時期如何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蘇共亡黨亡國是各種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1.外部因素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從他一誕生就受到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和排斥。一直以來,帝國主義就把消滅社會主義製度作為根本任務,“和平演變”戰略是武力達不到目的後而采取的顛覆社會主義的另外一種方法。“和平演變”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在社會主義國家支持和培育反共反社會主義勢力,伺機奪權。蘇聯、東歐等國家的反對派組織無一例外的都是在帝國主義的羽翼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都是在帝國主義的支持和扶植下才能夠奪權的。這些國家政局劇變是國際國內敵對勢力相互勾結、聯手進攻的結果。可以說,這是帝國主義“和平演變”戰略的得手。

2.內部因素

經濟因素。由於高度集中的經濟體製否定市場機製的作用,實行單一的中央計劃管理,依靠行政指令,片麵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再加上超越階段理論的指導下的不切實際的經濟政策、方針的製定與實施,使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經濟失去活力,長期的效率下降,最後爆發衰退性經濟危機。

民族因素。長期以來蘇聯竭力掩蓋實際上存在的民族矛盾和問題,人為的加快民族融和進程,輕視民族矛盾的普遍性、長期性和複雜性。推行大俄羅斯主義,壓製、迫害少數民族,兼並鄰近的小國,引起非俄羅斯民族的離心離德。由於未得到實際利益,同時也引起了俄羅斯民族的不滿。這樣,就在蘇聯全境出現聯盟的離心傾向。

政治因素。執政的蘇聯共產黨本身存在的問題長期以來,以黨代政,個人集權和個人崇拜現象嚴重,黨內缺乏民主,形成了一個特權階層,嚴重脫離群眾。戈爾巴喬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使黨的性質發生變化,力量大大削弱,變得不堪一擊,使西方敵對勢力及其支持的反對派勢力有機可乘。以上各種因素都是造成蘇共亡黨亡國的因素,而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蘇聯共產黨。蘇共本應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蘇聯的政治核心和戰鬥堡壘。但是從斯大林主持蘇聯中央工作後,蘇聯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製,造成了黨的建設出現了許多問題,再加上以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不當,最終導致了蘇聯亡黨亡國的悲劇。

其一,黨內民主遭到極大破壞。斯大林體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製。這一體製形成的過程也就是黨內民主消失的過程。而黨內沒有民主的話,就根本談不上實現國內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如果真正的民主不是共產黨生活準則的話,那麽,這種民主就不能成為我們整個蘇維埃社會生活的準則”。但斯大林模式的核心就是集權,因此黨內民主在斯大林模式下無從談起,黨內監督機製無法對破壞社會主義法製、踐踏社會主義民主的一係列錯誤進行糾正。這使蘇共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大大下降。

其二,黨的代表大會製度遭到破壞。列寧時期黨的代表大會製度保持得很好,即使是在國內戰爭的緊張年月,每年一次的黨代表大會總是如期召開,兩次代表大會之間還定期召開黨的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但列寧以後就不是如此了。以後曆次代表大會召開的間隔越拉越長,從十八大召開到十九大召開,中間竟隔了14年。一些重大決策往往是斯大林先斬後奏,如采取“非常措施”、關於消滅富農階級的決策都是斯大林宣布在先,由中央全會追認的。

其三,黨政不分,以黨代政。黨政不分是蘇聯傳統遺留問題,到了斯大林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斯大林認為:“我們的蘇維埃組織和其他群眾組織,沒有黨的指示,就不會決定任何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或組織問題,這個事實應該認為是黨的領導作用的最高表現。”①長期以來黨政不分,以黨代政,使黨陷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客觀上削弱了黨對國家和社會的總的政治領導。這實際上是蘇共未完成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表現。

其四,高度集權,使蘇聯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特權階層,黨內腐敗現象嚴重。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高度集權是斯大林模式的核心,也影響到了其後的幾位領導人。蘇共的高度集權,使蘇共黨內形成了官僚體製,共產黨領導人存在嚴重的生活奢侈、個人迷信、家族統治等問題。這些都導致了黨嚴重脫離群眾,得不到人民的認可和支持,從而背離了黨的性質和宗旨。

其五,戈爾巴喬夫的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的施行,把蘇聯送上了斷頭台。蘇共的高度集權,已經導致蘇聯共產黨嚴重脫離群眾,威信下降,背離了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而戈爾巴喬夫的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更是完全否定和拋棄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原則,從根本上改變了黨的性質,使蘇共從共產主義式的無產階級政黨蛻變為社會主義式的資產階級政黨。蘇共對於蘇聯解體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蘇聯共產黨自身存在的問題加上以後的改革不當,最終導致了蘇共的喪黨亡國。

(二)蘇共亡黨亡國的曆史教訓

蘇聯解體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無可估量的損失,蘇共亡黨亡國,從反麵教育了全世界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引起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深刻思考,蘇共亡黨亡國給我們留下了慘痛的教訓。

1.必須始終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

在社會主義國家裏,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先鋒隊,決定著社會發展的方向,即社會主義道路。隻有堅持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維持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才能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蘇聯給我們的教訓正是在於,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從“革新”黨向削弱黨、取消黨的方向發展,使國家和社會失去了凝聚力量,導致社會混亂,最終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結果造成了共產黨的瓦解,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泛濫,使國家陷入分裂狀態。堅持黨的領導,就必須保持共產黨的先進性、科學性,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贏得群眾的責任和支持,加強黨自身的建設。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本質,既堅持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出發,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大力發展生產力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精神需求。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還應該根據本國實際,走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2.在指導思想上,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旗幟

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認為,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建立起來的,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作自己的指導思想。列寧時期是蘇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最強的時期,列寧深刻把握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並與俄國具體情況相結合,於是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列寧去世後,蘇聯政界、理論界一方麵不斷出現違背馬列主義的理論和觀點;另一方麵,又對馬列主義采取教條主義的態度,以欽定教科書的形式,把科學的、生機勃勃的、富有戰鬥力的馬列主義變成封閉的、僵硬的、脫離實際的教條。

在意識形態領域,蘇聯長期開展思想文化鬥爭,使人們不敢說真話、實話,政治批判和組織處理往往取代理論上的爭論和對真理的探討。在宣傳工作中,一味大談社會主義優越性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性,對自己存在的問題輕描淡寫,無視西方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使民眾產生逆反心理,這樣蘇共不僅授人以柄,而且也嚴重脫離人民群眾。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蘇聯社會上開始出現信仰危機、信心危機和信任危機。蘇共的崩潰首先是信念的崩潰,國家的變色首先是從權力的變質開始的。

3.在組織建設上,要大力發展黨內民主和監督機製

黨內民主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蘇共亡黨亡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蘇共缺乏黨內民主,黨內監督機製形同虛設。在斯大林時期,黨的代表大會根本不按時召開,黨的監督機製權利不斷弱化,到後來成了斯大林消除不同意見、進行政治鬥爭的工具。缺乏黨內民主,造成了一係列惡果:在黨的領導層形成了不受黨紀國法約束、不受黨組織、普通黨員監督的特殊的個人和組織,黨員民主權利遭到削弱;妨礙了基層組織和黨員的積極性的發揮,將一批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推向反對派的懷抱;在幹部選拔上,實質上實行幹部委任製,造成了幹部缺乏馬克斯主義原則性和群眾觀點,而隻對上級唯命是從,不能保證黨的幹部的高素質、高能力。而黨的領導職務終身化更使領導層失去活力和創新精神。由於幹部素質不高,所以一些幹部以權謀私和生活待遇特殊化,官僚主義嚴重,逐漸演變成一個特殊利益階層,嚴重脫離群眾;在決策機製上,往往最高領導拍板,難以集思廣益。黨內民主缺乏必然導致黨的生命力缺乏,並嚴重脫離群眾。戈爾巴喬夫能夠在蘇聯黨內推行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從而把蘇聯推向泥潭,就是黨內缺乏民主的最好例證。因此,隻有不斷建立健全黨內民主和監督機製,才能保證黨的活力和創新精神,才能最終保證黨的領導地位,才能始終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

4.在作風建設上,必須反腐敗

作為一個學術概念,腐敗即指權力腐敗或政治腐敗,特指權力在運行中職能的蛻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權力運行機製,嚴重踐踏了黨內民主、監督機製,從而官僚主義橫行,逐漸喪失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由於體製的僵化和幹部終身製、由於黨內外民主監督等機製的削弱和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蝕,“特權階層”形成,這一階層因循守舊,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受損害而反對任何形式的改革,這為蘇聯以後的改革失敗並最終解體留下了隱患。蘇聯的解體,是他們長期以來通過不合法、不正當手段占有的社會財富和各種利益合法化,使他們實現了從權貴階層向資產階級的迅速轉變。蘇聯解體前,蘇聯社會科學院曾做過調查問卷,被調查者認為蘇共代表勞動人民的隻占7%,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體黨員的隻占11%,而代表官僚、幹部、機關工作人員的竟達85%。還有一個調查,21%的被調查者認為,黨組織已經不具有任何政治威信;67%的人認為,它殘存的一點的威信也在喪失;同時,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指出自己已經脫離了政治生活。腐敗現象在蘇已極其嚴重,它切斷了蘇共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離黨的性質和宗旨也越來越遠。失去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的政黨,也就必然會垮台。

5.共產黨必須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不管是社會主義的建設,還是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目標,發展都是關鍵所在。而發展的關鍵則在於生產力的發展。要發展,就必須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而且必須調動一切社會積極因素。發展生產力,還必須遵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規律,隻有這樣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蘇共正是沒有認識到

這些因素,並且憑主觀臆斷,而不是按經濟發展的現實和生產力的內在規律辦事,最終導致了發展的失誤。在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發展階段幾乎貫穿了蘇聯曆史的始終。而這一思想必然導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的目標脫離實際,方針、政策脫離國情。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上,盲目的提升生產關係的純度,從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而且蘇聯的計劃經濟體製,無視市場的極大作用,單憑依靠行政命令來發展生產力。這種體製發展的動力不是來自體製內,而是來自體製外,是為計劃生產而生產。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既不能適應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的步伐,也不能靈活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因而與發達國家的經濟落差越來越大。1990年,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相當於美國的38%,而1991年蘇聯的職工日工資隻相當於美國的18.8%。而且蘇聯集權的運行機製,導致黨內鬥爭激烈,爭權奪利,並嚴重脫離群眾。蘇共亡黨亡國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實現執政理念與時俱進的黨,一個沒有取得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執政成果的黨,是必定要垮台的。

6.必須妥善處理民族問題

隻有正確的估計民族發展情況,才能正確分析民族矛盾,從而製定出正確的民族政策,並最終實現國家的統一和安定。而蘇聯共產黨正是推行了錯誤的民族政策,才引起民族矛盾的總爆發,並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第一,分不清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界限,用階級鬥爭的方式處理民族矛盾。在社會主義國家,民族矛盾和問題已不反映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實質,隻有在存在剝削和階級壓迫的社會,民族矛盾和問題才會與階級鬥爭密切相關。而蘇聯領導人沒有認清這一點,把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等同,用階級鬥爭的方式解決民族矛盾,從而加深了民族積怨。比如,少數民族反對強製農業集體化運動,遭到流放和遷徙;在肅反運動中使大批少數民族幹部受到迫害;衛國戰爭中強迫遷移少數民族;以反對“民族分裂主義”為由,強力壓製少數民族的不滿活動。這些都人為地導致民族隔閡。

第二,不遵循民族自身發展規律,人為否定民族矛盾和問題。蘇聯領導人,在社會主義超越階段理論指導下,錯誤估計民族發展狀況,忽視民族矛盾的普遍性、長期性和複雜性,提出了一係列不切實際的民族發展理論,人為的加快民族融和進程,結果適得其反,引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的民族分離運動,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

第三,推行大俄羅斯主義,傷害少數民族的感情。大俄羅斯主義強調俄羅斯民族的特權地位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成就,勃列日涅夫在蘇聯成立50年大會上提出,俄羅斯民族對其他民族的經濟文化提供了大量和全麵的援助,其他民族應要永遠記住俄羅斯人的光輝功勳。蘇共將俄羅斯主義置於蘇聯的領導民族和中心領導地位,強行對少數民族國家進行兼並,並強行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俄語。這實際上是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和壓迫,強烈傷害了少數民族的感情,非但無助於加強各民族團結,反而使少數民族對大俄羅斯主義產生厭惡情緒,增強了民族離心傾向。

7.要適時有效地進行政治體製改革

蘇聯政治體製的重要問題在於中央高度集權,以黨代政,社會主義民主與法製不健全,沒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央與各個少數民族為主的加盟共和國的關係等。因此,進行政治體製改革應該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建設,堅持民主集中製,使人民有效地參與監督;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給地方上適當的權力;改變大俄羅斯主義的政策,實現民族融和。蘇聯政治體製最大的問題就是集權,最後導致多數人無權解決任何問題。蘇聯末期曾搞過多次民意測驗,民意測驗表明,讚成搞資本主義的隻占人口的少數。1991年5月曾有美國人操作在蘇聯的歐洲地區進行過最大的一次民意測驗。在抽樣人口中,10%讚成改革前的社會主義;36%讚成更多民主的社會主義;23%讚成瑞典式的社會主義,即總計有69%的居民讚成社會主義。隻有17%的人讚成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在全民公決中,大多數人都表示讚成保留蘇聯。

8.要堅持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既然這樣,那麽經濟建設就應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首要任務。對外政策應該為國內的經濟建設服務:對外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同時嚴防西方的和平演變政策。但是,蘇聯對外實行了霸權主義和擴張主義。它最終走向滅亡,是與對外政策的失誤加重了對內政策失誤所造成的困難分不開的。蘇聯錯誤估計了國際形勢:對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估計過於樂觀,對世界局勢估計過於緊張。這種錯誤判斷使蘇聯一直處於一種臨戰狀態,而對於建設的影響就在於片麵發展軍事工業和重工業,造成了經濟結構比例嚴重失調。斯大林時期外交,常常以實力為後盾,以犧牲弱者利益為代價,更甚者蘇聯還同帝國主義國家共同瓜分勢力範圍,如1939年,蘇德共同瓜分波蘭和蘇聯強吞波羅的海三國;1945年,蘇聯同各大戰勝國達成瓜分戰後勢力範圍的雅爾塔協定。霸權主義使蘇聯一度輝煌,但也最終使蘇聯在爭霸中耗費資源,一切所得也因爭霸失敗而丟失。事實證明,霸權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大敵,更是經濟建設的包袱。正確的外交政策才能給國內的建設提供穩定的環境,同時防止國外勢力的幹涉、堅持和平外交政策,是蘇聯留給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深刻教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