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在我國政黨製度下推進公民有限政治參與

論在我國政黨製度下推進公民有限政治參與

胡本良

一、我國政治參與的現狀和路徑選擇

政治參與是公民在政治運行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圖和利益以影響國家政治決策和國家行為的活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政治參與不斷擴大並且發生了質的變化。我國的改革開放是由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不斷向現代市場經濟體製轉軌的過程。我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原來的單一的公有製,變成了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結構。新的社會階層不斷湧現,社會的階級階層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由原來的兩大階級一個階層,變成了當前的十大階層。各社會階層由於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不同,其利益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社會利益結構也由原來的整體性趨向多元化。人們的利益意識逐漸覺醒,利益觀念不斷增強。為了實現自身的利益訴求,民眾必然要求積極進行政治參與,在政治決策中發揮作用。因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擴大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當前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同改革開放前相比有了根本的不同。因為個人由計劃經濟體製下的被動利益主體轉為市場經濟體製下主動利益主體。所以現在的政治參與是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而進行的自下而上的自願式參與,而不是改革開放以前的為了配合各種政治運動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動員式參與。由此我國公民實現了由與社會生活實際不相一致的非常態政治參與範式向常態政治參與範式的轉換。

政治參與的途徑有製度化和非製度化之分。所謂製度化參與是指公民的參與一般具有相應的製度保障,社會成員在現有的製度框架內進行政治參與,如法律認可的投票、選舉等政治參與行為。而非製度化的參與形式是指社會成員的政治參與突破了現有的製度框架,所進行的政治參與是政治製度不允許的、或沒有正式規定的,如政治抗議、政治暴動等。我國當前政治參與的發展必然要求有與之配套的製度化建設,即要求國家和政府提供製度化的參與方式和途徑,讓人們可以有正當的渠道表達和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就要求政府由過去的替代型和行政控製型轉向民主和法製建設,為人們的政治參與創造條件。但是由於我國曆史上就缺乏正常的政治參與渠道,而當前我國政府的角色轉變又嚴重滯後。所以我國政治參與的渠道有限,製度供給嚴重不足。當沒有製度化的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時,人們必然要訴諸於非製度化的途徑。近年來,我國公民的非製度化參與事件也不斷增多,如群體性事件、越級上訪事件的數量不斷上升。這表明,我國各種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已經非常尖銳,公民的政治參與的熱情已經高漲,而政治訴求又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得以表達。這種情況會嚴重消蝕政治統治的合法性,而且隨著矛盾的不斷積累非常容易導致爆發性政治參與,危及社會穩定。

因此當前我國的政治參與存在著參與趨勢的擴大化和參與製度化滯後的矛盾。政治參與本身具有重要價值,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因為政治參與有益於公民了解政治過程,增強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公民的政治參與能更好的監督政府,使政府更能負起責任來。但政治參與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對政治發展有益。因為政治參與的急劇增長會引起政治不穩定。政治參與的廣泛性會產生意見的分歧,尤其在製度化程度不高的國家,過分廣泛的政治參與容易使政府失去對社會的控製,導致政治的不穩定。政治參與發展的困境就在於它與政治穩定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現代化過程中的國家遇到的普遍問題。根據各種的政治實踐,在解決這一矛盾時主要形成技術主義模式和平民主義模式兩種發展戰略。技術主義模式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暫時犧牲政治參與和民主政治的發展,一切以實現經濟的增長為目的。在這一模式下經濟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由於壓製了人們的政治參與和社會分配不公的擴大,在很多國家引起了嚴重的政治動蕩。而平民主義的發展模式,注意到了廣泛的政治參與和社會的公平。但是經濟增長卻放慢了,眾多的群體都參與分配一個增長緩慢的經濟餡餅,從而導致社會衝突的加劇,政治上的穩定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可以看出,兩種模式都將其強調的價值推向極端,從而都引起了一係列問題。我國在改革開放的近三十年中基本上采取了近似於技術主義的模式。因為過去社會不平等還很不明顯,民眾的參與要求還不迫切,而經濟發展是壓倒一切的任務。因此我國強調經濟發展的優先地位而放緩了對政治參與的推動是完全正確的。但現在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要求已經難以抑製,這一模式已經很難持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采取平民主義模式,因為我們還沒有為人們大規模的政治參與做好充分的準備,貿然啟動政治民主化進程,不僅危及政治社會穩定,還極有可能葬送整個現代化進程。就我國而言就是要綜合運用這兩種模式,走二者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因此我國政治參與發展的路徑選擇既不是壓製參與,也不是放縱參與,而是要引導人們進行有限政治參與。所謂有限政治參與就是根據國家政治製度化的現狀,有限度的引導人們進行政治參與。它一方麵要求努力探索擴大政治參與的渠道,把現在的個體的、無序的政治參與納入製度化的軌道之中,逐步滿足人們的參與要求;另一方麵我們要求加強對政治參與的領導和控製,不能無限製的迎合人們的參與要求,要在保證政治穩定的情況下發展人們

的政治參與。

二、我國政黨製度是實現有限政治參與的保障

在我國當前的形勢下要實現人們的有限政治參與,就是要積極開發和利用現有製度資源,充分發揮政黨的政治參與功能。一般而言,政治參與的主要途徑是政治投票、政治選舉、政治組織、政治表達和政治接觸等。政治投票和政治選舉是民主的主要形式,由於我國的民主化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因此目前不能成為人們政治參與的主要渠道。而政治表達和政治接觸的參與方式自身有很大局限性,難以成為有效性、經常性的政治參與手段。而政治組織是人們進行政治參與的有效途徑,特別是政黨更是人們進行政治參與的主要工具。在現代政治生活中,政黨作為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利益集團的政治組織,是公眾與政府之間的聯係中介。政黨的主要功能是進行利益表達,即將人們各種利益要求有效地傳送到政治中樞,傳遞給公共政策製訂者,以影響政府決策。政黨製度是政治製度的一部分,是指國家政治生活中各政黨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政黨與政權之間的關係。我國的政黨製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度。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八個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他們之間是領導與和合作、執政與參政的關係,奉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榮辱與共、肝膽相照”的方針。這種政黨製度在引導人們進行有限政治參與時有著特殊的優勢。

第一,我國的政黨製度可以為人們提供充分的參與渠道。首先,共產黨是一個具有高度開放性和密切聯係群眾的政黨。共產黨的開放性能有效地整合人們政治參與的要求。隨著社會階級階層分化,各階級階層和利益集團必然要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而我黨適時的提出了“三個代表”理論,把符合黨員條件的新階層中的先進分子吸收到黨內。這樣就使人們能通過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實現各階層的政治參與。同時我們黨又是一個密切聯係群眾的政黨。由於黨的群眾工作對於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此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黨都堅持群眾工作路線,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黨的群眾路線是我黨的優良傳統,為人們群眾的政治參與提供了保證。其次,民主黨派的存在拓寬了社會利益表達渠道。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係的那部分非黨群眾具體利益的代表,它們以合法方式申述其所關注的那部分利益群體的特殊利益需求。由於我國國情複雜、問題眾多,特別是宗教、民族、統戰等問題很多情況下必須發揮民主黨派人士的作用才能解決,因此民主黨派在我國的政治參與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主黨派組織各自成員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聯係群眾的具體利益和要求”。而且在我國重大問題協商於決策之前已經形成製度,因此民主黨派人士的意見能夠有效地反映黨和政府決策層中去。這樣人們除了直接向共產黨提出建議,也可以通過民主黨派間接表達自己意見,最終維護自己的利益。

第二,我國的政黨製度可以保證我國的政治穩定。穩定是壓倒一切的任務,隻有在穩定的環境中我們才能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發展。但是當前有諸多的因素影響政治穩定,“當前中國社會形勢極其嚴峻,再次進入社會不穩定時期,其突出表現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經濟結構調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下崗洪水”和“失業洪水”;世界上最顯著的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世界上基尼係數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世界上最嚴重的腐敗及其最大的經濟損失;世界最大範圍的生態環境破壞。”從2003年起,我國進入了小康社會,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一千美元。從國外的發展經驗看,人均國民收入在一千美元到三千美元將是一個矛盾凸現期,政治不穩定的風險將加大。“為了減少由於政治意識和政治參與的擴大而造成的政治不安定的可能性,在現代化過程的初期就需要建立現代政治製度,亦即政黨製度。”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在我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都發揮了堅強的領導作用,具有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的豐富經驗。這是一個高度成熟而強有力的現代化政黨,為我們規避政治參與中的不穩定風險提供了政治保證。八個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他們並不與共產黨構成競爭,而要服從共產黨的領導。目前大多數西方國家實行的是多黨聯合或兩黨輪流執政的政黨製度,但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多黨製經常引起政治不穩定。而我國的曆史和現實以及政治文化決定了多黨製在中國行不通,民主黨派的參政黨而不是反對黨的角色減少了我國政治參與中的不穩定因素。

中國的政黨製度是一個核心的黨處於領導地位與多黨派的共同參與這樣兩個層次組成。強調以協商、合作代替競爭、衝突。這種合作性的政黨關係結構既能發揮融合各階層利益,不斷擴大政治參與的功能,又有利於形成統一的意誌和團結的力量,為社會政治參與提供製度化的組織、程序和途徑。在這種製度下可以較好的實現人們的有限政治參與。因此認真考慮如何通過政黨製度為各種利益群體提供參與途徑應當是我國政治參與製度化建設的主要取向。

三、堅持和完善我國政黨製度的應對措施

我國現有的政黨製度的基本架構是符合國情的,也是符合現代化發展要求的,是必須堅持而不能動搖的,但是也要注意到我們的政黨製度還很不完善。在過去的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我國政黨製度雖在保持社會穩定方麵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在引導

、促進人們群眾的參與方麵的優勢仍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我們知道良性的政治穩定在於社會各群體的利益要求能順利地進入政治體製,影響到政治決策。如果各群體的利益要求經過執政黨的協調後在執政黨的政策中能夠得到體現,就可以達到政治穩定的目的。當民意缺乏進入體製內的渠道時,雖然社會表麵上可能風平浪靜,但暗中可能波濤洶湧,最終會發生參與爆炸,危及政局的穩定,進而危及到執政黨的執政地位。因此真正的政治穩定是一種動態平衡,即使不斷增長的社會政治參與需求被有序地整合進政治體製內,可能發生的社會動蕩才會得以避免。在我國當前情況下為了達到良性的政治穩定就要有限度的擴大人們的政治參與。但我國政黨製度在這方麵的優勢並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沒有轉化為現實的優勢。因此我們要不斷探索采取各種措施,在堅持我國根本政黨製度的前提下不斷完善這一製度。

首先,作為執政黨的共產黨要不斷完善黨內民主並帶領實現社會民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符合黨員條件的各階層人士吸引到黨內來,黨內民主則為各階層的人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提供了製度保證。黨內民主是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充分實現黨員的民主權利,這樣既有調動廣大黨員的參與積極性,可以有效地規避參與帶來的風險,是實現有限政治參與的最好形式。發揚黨內民主,我們要切實保障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知情權是實現黨內民主的前提。黨內民主權利的基礎在於黨員擁有對黨內事務的知情權。隻有黨務公開,增強黨組織工作的透明度,才能真正實現黨內民主。普遍參與是實現黨內民主的重要基礎。全體黨員不論職務高低,一律平等,均享有黨章規定的直接或通過代表間接地參與黨內所有事務其中包括確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權利。民主選舉是實現黨內民主的主要形式。選舉是黨內民主的重要標誌和關鍵環節,隻有切實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真正落實黨員的表決權和選舉權,才能把黨內民主落到實處。黨內監督是實現黨內民主的重要保證。加強黨內監督,是落實“黨要管黨”和權力製衡的主要途徑,是實現黨內民主的重要保證。在進行黨內民主建設的同時我們黨更要帶領實行社會民主,讓人民群眾更多的通過政黨進行政治參與。在國外成熟的競爭性政黨體製中選民以投票的形式選擇讓那個政黨來執政,通過選舉來保障自己的利益。而我國共產黨是天然的執政黨,這是人民的選擇,曆史的必然。但是由於人民群眾缺乏從製度上對我黨的製約途徑,我黨也存在著脫離人民群眾的風險,我們要從製度上加強黨和群眾的聯係。我們現在已經可以非常便捷的是上情下達,但是卻缺少下情上達的途徑。因此我們要努力建設各種渠道,使人們可以直接向黨組織提出建議、意見、申訴、控告和進行檢舉。這樣我們的政治輸入才能暢通無阻,切實增強黨的政治吸納能力。實現社會民主,我們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大力推進基層民主。因為基層黨組織與群眾的聯係最為密切,是黨與群眾聯係的主渠道。我們要不斷增強黨的基層組織做群眾工作的能力,並促進黨的基層組織積極參與和推動基層民主建設,使基層民主成為有效進行政治參與的重要平台。

其次,作為參政黨的民主黨派要加強自身建設並擔任國家領導職務。民主黨派在我國政治參與和國家政治生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民主黨派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以更好的發揮自身的作用。黨中央已經對新時期民主黨派的性質作了明確的規定:“在新世紀新階段,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係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因此,民主黨派應該按照這一方向,不斷擴大自己的群眾基礎和代表性,更好的表達這部分人的利益,從而不斷鞏固這一聯盟。強調民主黨派的發展與堅持黨的領導並不矛盾。因為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其發展目標不是奪取權力,而是匯集一部分人的意見,增加人民的利益表達渠道,更好的為共產黨執政興國服務。因此,擴大民主黨派的發展空間,這不僅不會改變現有政黨製度架構的力量,而且最終也有利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的加強。發揮民主黨派在我國政治參與中的作用,一個重要措施就是要讓民主黨派人士擔任國家的領導職務,特別是擔任正職。因為公民在參與渠道選擇上首先要考慮效能因素,即那種參與渠道更有效。隻有民主黨派有了一定的職務、特別是正職,他們的意見、提案才能被重視、采納。而人們在政治參與時也會考慮通過他們表達自己的利益。民主黨派擔任正職是符合中央精神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擔任國家和政府領導職務,是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縣以上地方政府要選配民主黨派成員或無黨派人士擔任領導職務……符合條件的可以擔任正職。”在實踐上,建國初期有很多民主黨派都在國家重要領導崗位上任正職。2007年4月27日,中國致公黨中央副主席萬鋼被任命為科技部部長,這35年來首位黨外人士任正職,說明民主黨派在參政議政上的作用逐步深化。

綜上所述,完善政黨在有限政治參與中的作用,必須以製度建設為基本取向。目前我們雖然在總的原則上對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在政治參與中的作用和角色做了規定,但很多原則的落實缺少相配套的製度措施。因此,當前我們的主要任務製定實施細則,使人們通過政黨參與政治的途徑和方式細化,確保參與的實效性。

(責任編輯:孫寶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