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農工黨優良傳統 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

繼承農工黨優良傳統 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

趙榮國 張亞娟

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過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逐漸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其內涵非常豐富,主要內容包括: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製度,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實行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這條政治發展道路,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治發展道路,完全不同於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政治發展道路。這條政治發展道路,也是一條能夠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提供根本保障的政治發展道路。新世紀新階段,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各民主黨派必須做好政治交接,做老一輩政治信念、優良傳統和高尚風範的傳承者,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始終不渝地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

一、農工黨具有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優良傳統

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建於1930年。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曆經千辛萬苦,農工黨深切認識到,民主黨派隻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才能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發揮作用,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是農工黨的寶貴政治經驗,也是農工黨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

首先,農工黨早期領導人與中國共產黨有著深厚的淵源。以農工黨創始人鄧演達為例,北伐戰爭期間,鄧演達擔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時常邀請周恩來、惲代英等人討論組織和宣傳工作。他還籌建了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親自擔任所長,並邀請毛澤東為副所長。鄧演達許多關於土地問題的主張與毛澤東同誌意見一致,他積極主張摧毀封建勢力。當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殘酷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者,解散革命組織時,鄧演達不顧個人安危,聯合一些國民黨中央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40人聯名發表了《討蔣通電》,公開與共產黨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為此,他被蔣介石視為眼中釘,與一些共產黨人被列入“通緝”名單,後來慘死在蔣介石反動派的屠刀之下。研究農工黨黨史,不難發現很多早期領導人都與中國共產黨有著很深的淵源,或與中共黨組織有合作,或直接接受中共領導,或思想上受馬列主義影響,許多人還是農工黨與中共的交叉黨員。

其次,在探索富國興邦真理的道路上,農工黨與中國共產黨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創建之初,農工黨在其政治綱領《我們的政治主張》中所提出的“解放中國民族,建立平民政權,實現社會主義”的政治主張,以及《我們的信條》中所提出的堅持“曆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堅持“民主集中製”的組織原則等政治觀點,應該說與中國共產黨的許多政治主張不謀而合。1935年8月,在民族危亡關頭,中共發表了《八一宣言》,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張。農工黨以民族大義為重,發表《組織反日陣線提議的宣言》,率先響應中共。隨後召開第二次全國幹部會議,決心以民族解放為己任,同國民黨徹底決裂,改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製定了“抗日、聯共、反蔣”的總方針。二幹會議是農工黨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它標誌著農工黨從此走上同中國共產黨合作的新裏程。解放戰爭時期,農工黨積極參與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的愛國民主運動。1948年5月,響應中共關於召開新政協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號召。次年又莊嚴宣布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將革命進行到底。1949年9月,農工黨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製定《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建國以後,農工黨召開了第五次、第六次全國幹部會議,決定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共同綱領》為行動綱領,從而逐漸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曆史性轉變。

正如中共中央致農工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賀詞所指出的那樣,“中國農工民主黨具有光榮的愛國革命傳統。自1930年成立以來,在血與火的考驗中,農工民主黨同我們黨建立了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密切關係,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再次,農工黨在長期鬥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根據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劉延東同誌2007年3月19日《在民主黨派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結合蔣正華主席在中國農工民主黨成立75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我們把農工黨在長期革命鬥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概括為以下幾點: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農工黨自從成立之日起,就把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作為己任,包括鄧演達等人在內的百多位革命先烈為國為民英勇捐軀;團結合作的光榮傳統。在長期的鬥爭實踐中,農工黨幾代領導人深

刻認識到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農工黨的今天,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永遠是立黨之本;自我教育的傳統。農工黨是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政黨,本身具有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認同的能力。從創建初期的同情、支持共產黨到後來自覺認同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正是“三自”精神的體現。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光榮傳統。緊密圍繞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開展工作是農工黨的優良傳統。這些優良傳統,其中最主要的政治經驗就是: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民主黨派的生存和發展。

這些光榮傳統是農工黨70多年來,曆經艱難曲折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政治經驗,也是後來者彌足寶貴的精神財富。“沒有這些優良傳統,就沒有民主黨派的今天,就沒有多黨合作事業的發展;丟掉這些優良傳統,民主黨派就會失去本色、失去根基。”

二、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政黨製度,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

如前所述,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構成了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製度框架。堅持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就必須堅持、完善和發展好這三項基本製度。中國特色政黨製度是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政黨製度或者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製度,它根本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製度,也有別於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曾經實行的一黨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製度。確立和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中國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政治經驗和政治智慧的結晶。當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曆史進程中,必須自覺地堅持和完善這一製度。

首先,中國特色政黨製度是中國曆史和現實國情的產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在我國的確立和發展有著深刻的曆史和現實必然性。簡要回顧近現代史,辛亥革命後中國曾實現過多黨製,由於脫離國情半途而廢,後來國民黨實行一黨專政,也由於背離民心而失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形成,是中國近現代曆史和政治發展的邏輯結果。建國5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我國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對於加強和完善共產黨的領導、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調動一起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政局要穩定,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這一政黨製度。

其次,充分認識中國特色政黨製度的優越性。主要可以從五個方麵來理解:一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具體實際。一個國家選擇什麽樣的政黨製度,不是由哪個人哪個黨派說了算,而必須要以本國的政治製度、曆史傳統、經濟基礎和文化傳統為依據。隻有適合本國國情和民族傳統的政黨製度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國特色的政黨製度符合中國的曆史和現實國情,這是其優越性的主要體現之一;二是我國政黨製度充分體現了人民民主。其中所蘊含的“協商民主”理念是我國政黨製度的特色和優勢。雖然,協商民主的概念和理論首先由外國人提出,但是現代意義的協商民主實踐卻首先出現在中國,這無疑是中華民族對於人類的一大貢獻;三是我國的政黨製度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更快發展;四是我國政黨製度具有極強的社會包容性,有利於保持社會政治穩定;五是我國政黨製度歸根到底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的根本體現,堅持和完善這一政黨製度,有利於實現、維護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我國政黨製度和政治製度具有曆史的必然性、偉大的獨創性和巨大的優越性,是我國人民利益的綜合體現,也是中國近現代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最適合我國國情的製度安排。當前,麵對西方國家以政黨製度、政治製度為借口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深刻理解我國政黨製度的優越性及其對我國國情的適應性,堅定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再次,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政黨製度。堅持中國特色的政黨製度,要與完善這一政黨製度緊密結合起來。這一點,正如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提出“堅持黨的領導,完善黨的領導”的命題如出一轍。堅持中國特色的政黨製度是我們的根本政治原則,須臾不可動搖,同時,必須冷靜地分析中國特色政黨製度在實踐中不夠完善的地方,花大功夫、下大力氣完善我國政黨製度。一是堅決按照2005年中共中央頒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建設的意見》精神,加強多黨合作製度的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建設。二是與俱進、不斷創新,全麵加強參政黨自身建設。加強參政黨自身建設,提高參

政黨的參政議政能力和水平,是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重要內容。“世界潮流、浩浩蕩蕩”。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麵臨著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兩大曆史性課題,民主黨派也麵臨著搞好政治交接、提高參政黨履行職能和發揮作用的能力兩大曆史性課題。加強參政黨建設,當前尤其要做好以下方麵的工作:1、針對近年來民主黨派成員思想政治狀況發生的新變化,加強思想建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2、針對民主黨派組織建設中存在的發展不均衡和有的基層組織老化、活動不規範等現象,加強引導,提高基層組織活動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大力加強後備幹部隊伍建設。與執政黨相比,目前黨派後備幹部隊伍呈現出數量匱乏、結構不合理的現象,特別是一些黨派幹部缺乏實踐鍛煉,個人的領導水平和管理能力急待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民主黨派的發展。4、黨派參政議政能力和水平仍需要加強,民主黨派成員的參與程度還有待提高,黨派調查研究工作還缺乏係統性、連續性,這些都需要各民主黨派在實踐中不斷予以探索和解決。

需要強調的是,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與中國共產黨共同致力於多黨合作事業,這是民主黨派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自覺自願作出的自主選擇,決不是任何外來意誌的強加。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的政黨製度也必將成為各民主黨派的長期的、鄭重的選擇而予以堅持下去。以農工黨為例,我黨先輩從血與火的鬥爭中,找到了自覺接受共產黨領導,在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合作,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正確道路。農工黨走上這條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中國的具體曆史條件決定的。

三、搞好政治交接,推進多黨合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各民主黨派普遍麵臨著新世紀的第二次換屆,這也是民主黨派新一代領導人主導的第二次換屆。與曆次換屆相比,這次換屆麵臨的形勢和任務更加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從國際上來看,這次換屆,是在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條件下進行的換屆;二是就國內形勢而言,這次換屆,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處在新的曆史起點、改革開放進入關鍵時期進行的換屆;三是從多黨合作事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次換屆也是在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事業蓬勃發展、同時麵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形勢下進行的換屆。這次換屆,不僅僅隻是單純的人事更替,更重要的是實現政治交接,進一步鞏固政治交接的成果。

民主黨派的政治交接從1997年提出至今走過了10年路程,人們對於政治交接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化。政治交接的重點是繼承和發揚老一輩民主黨派成員長期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優良傳統和高尚風範,關鍵是增強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核心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目的是推動我國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簡而言之,搞好政治交接,實質上是要求民主黨派新一代領導人學習、繼承和發揚黨派與中國共產黨榮辱與共、通力合作的優良傳統,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推動多黨合作事業發展。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世紀新階段,民主黨派成員發生了一些新變化,新中國成立前後出生、九十年代前後加入民主黨派的新一代成員已經成為民主黨派的主體。一方麵,他們有其自身的獨特優勢,主要是年富力強、知識淵博、視野廣闊,富有開拓精神等等;另一方麵,由於曆史條件和成長環境不同,新一代沒有像老一輩那樣長期與共產黨患難與共的親身經曆,對多黨合作的曆史還缺乏了解。因此,當前強調政治交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就要求各民主黨派認真搞好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堅持以領導班子與領導幹部為重點,努力使新一代領導人學習和熟悉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和高尚風範,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經過艱辛探索和反複實踐,最終選擇的政治發展道路,其指導思想、製度設計、目標取向等都符合中國國情,能夠為社會和諧穩定提供根本政治保障。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各民主黨派幾十年來在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曆程中,取得的最基本最廣泛、最深刻的共識。

70多年來,在革命鬥爭實踐中,農工黨同中國共產黨的關係逐步由同共產黨聯合到同共產黨合作,直到自願接受共產黨領導。農工黨走上這條道路並非偶然,而是由中國具體曆史條件決定的。搞好新老交替基礎上的政治交接,保證新當選的領導人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的政治信念、優秀品質和優良作風,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關係到民主黨派的發展,關係到多黨合作事業的發展,關係到國家政局的穩定。唯有如此,農工黨才能建設高素質的參政黨,為多黨合作的事業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孫寶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