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最佳平衡點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戰略選擇

尋求最佳平衡點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戰略選擇

黃明成

今天中國的民主政治是昨天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延續,今天中國的民主政治又是世界民主政治的組成部分。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要健康和諧地向前發展,就必須在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踐,普世與民族之間尋找和把握最佳的平衡點,自覺地弘揚中華民族民主政治的優良傳統,努力吸收人類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在推動經濟建設的同時,加速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設步伐。尋求和把握最佳的平衡點是由我國政治發展的出發點和著眼點所決定,是由我們黨和政府所處的曆史方位,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段性特征決定的,其中也蘊涵著國內外政治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一、把握普世性與民族性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把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走實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民主政治發展就不再是一種封閉的狀態。中國的政治家改革派開始吸收人類政治文明的一些進步成果,從觀念到製度再到實踐。對中國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造和探索,取得了驚世的成就,也積累和豐富了經驗和教訓。今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民主政治發展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把國際政治帶入了一個嶄新的網絡時代。不僅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向世界各地的滲透力空前加強,各種各樣的國際組織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已經和正在推動著民主政治的全球化。可以肯定地說,國際社會對一個國家內部政治發展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公共權力運行的透明度會越來越高,責任也會越來越明確,如果把中國的民主政治放到整個國際政治的大背景上去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影響中國政治發展的種種國際因素。

第一,西方代議製多黨製民主政治的影響。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一個以西方代議製民主,實行多黨競爭選舉為仿效模式的民主化浪潮。這股民主化浪潮首先出現在南歐,然後移入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最後導致東歐和蘇聯的解體,在這股浪潮的打擊下,按西方人的民主標準,世界民主國家數,1974年為39個,占世界國家數的27.5%;2001年上升為121個,占世界國家數的63%,西方學者甚至認為,西方自由主義民主已經普遍成為人類政府的最高形式,這是意識形態的終結也是曆史發展的終結。無論持何種民主立場,人們都會認同,全球化帶來的西方民主一元化的強力衝擊確實改變著世界民主政治的格局,這種強勢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世界發展趨勢毫無疑問對我國的政治發展道路將產生巨大的挑戰和壓力。

第二,國際組織、國際規則、國際公約的影響。聯合國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國際組織,針對目前人類發生的一些共同問題,經常開會討論發表評論,做出決定甚至采取行動。聯合國的各種會議,決定和行為勢必會對國際政治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我國作為聯合國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其中發揮作用是責無旁貸的,受其影響是可想而知的,此外還有其它的一些國際性組織也會對中國的民主政治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如世界經貿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法庭等。僅國際衛生組織對中國“非典”事件的幹預和指責,就直接衝擊了一些政府部門隻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的權力運行模式,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政府機關人員的觀念和行政習慣,增強了執政為民的自覺性和依法辦事的透明度。聯合國關於民主與人權問題的各種協議和公約,世界貿易組織協調和處理國際經濟活動中各種矛盾和糾紛的一些規則以及其它國際組織所製定的一些共同規則,對中國的政治觀念、政治製度和政治行為都已產生並將繼續產生深刻的影響。

要把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走實,就要把國際因素與中國的民族特色有機地結合起來,統一起來,努力尋找和把握普世性與民族性二者之間的最佳平衡點。首先,不能忽略世界政治文明的成果。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各國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應當尊重各國的曆史文化、社會製度和發展模式,承認世界多樣性的現實,世界各種文明和社會製度,應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我們將同各國一道為建設一個持久和諧普遍繁榮的世界而共同努力。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是比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更為全麵的民主政治,我們要走的政治發展道路是人類曆史上最高層次的政治文明,要把這條道路走紮實、走長遠,一刻也不能忽略對他國經驗的吸收和借鑒。其次,不能照搬西方政治製度的模式。曆史經驗證明,任何政治製度都是各國曆史發展的產物,都是與其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任何一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確立都不能照搬別國的模式,隻能借鑒別人的經驗,從本國的實際出發。我國目前所處的曆史方位,決定了對來自西方的政治圖謀,既要抵製又不能隔絕;對西方的政治文明成果既要吸收,又不能照搬;對國際一體化、全球化的浪潮既要融入,又不能合汙。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是既定的,不會改變的,我們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也是既定的,不會改變的,我們決不能存有幻想。黨和政府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要時刻牢記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蘇聯東歐一些國家實行西方多黨製,造成蘇聯一分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為六,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的沉痛教訓,牢記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些非洲國家照搬西方多黨製造成政黨鬥爭、民族分裂、種族仇殺的沉

痛教訓,嚴防蘇東劇變,南聯盟改朝換代,格魯吉亞“玫瑰革命”,烏克蘭“橙色革命”,吉爾吉斯“鬱金香革命”的悲劇在中國重演,使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破浪前進,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二、尋求一致性與多樣性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把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走順

我們國家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致性與多樣性的矛盾將貫穿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過程,並滲透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方方麵麵。我國的民主政治發展必須立足並反映這種一致性和多樣性的矛盾。在21世紀頭20年的戰略機遇期內,全黨全國人民共同的利益和目標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全麵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此,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大力維護安定團結,促進社會和諧,努力保持香港、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努力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積極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當前,我國社會的多樣性突出表現為“矛盾多發期”。一方麵,社會的經濟成份,社會的組織結構,人們的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社會財富的分配均日益多樣化,另一方麵,社會經濟體製的變革,社會結構的變動,利益格局的調整,思想觀念的變化都日益深刻;一方麵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出現了“發展機遇期”與“矛盾高發期”並存的局麵,另一方麵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形勢下,出現了“深度依存期”與“摩擦高發期”並存的局麵。我國現階段的民主政治發展既要體現一致性的特點,更要體現多樣性的特點。

我國社會的一致性和多樣性相統一的特點,要求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時候必須堅持並完善我們黨和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基本的政治製度。首先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是我國國家權力配置的根本製度,是中國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主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得到了突出的強調,黨中央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我們要抓住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這個重要環節,進一步健全民主製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物,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物。加強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建設要做的事還很多,關鍵是提高人大代表參政議政能力和加強民主監督的力度,經過努力使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真正成為名符其實的權力機關。其次: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這一製度是中國近代曆史發展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政治智慧的結晶。中國這種獨特的政治製度和政黨製度既不同於西方代議製而形成的競爭型的政黨製度,也不同前蘇聯的一黨製。它的最大特點是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相互之間不存在政治基礎的不同和圍繞執政而展開競爭,它們之間是一種風雨同舟、緊密合作、友好協商、相互監督的親密友黨關係。加快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設必須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發揮多政黨的作用緊密地結合起來。實踐證明這樣做既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全麵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麵進步,又能更好地實現人民民主,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既能保證國家政局的穩定和社會安定團結,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又能推進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建設,增進黨和國家的活力。

我國社會一致性和多樣性相統一的特點要求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過程中,必須認真研究和正確處理我國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關係與矛盾。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關係,把加強黨的領導與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有機地結合起來,始終保持寬鬆穩定,團結和諧的政治環境。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各民族特別是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的思想,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及信仰不同宗教群眾之間的關係,堅持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團結和引導廣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共同致力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各階層的關係,激發創造活力,注重公平正義,鼓勵先富幫後富,形成社會各階層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互相關愛、和諧相處的局麵。要正確處理大陸同胞和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的關係,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總之,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曆史環境中,社會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更加突出,既有工農、城鄉和地區的差別,又有民族、宗教和黨派的差別;還有新出現的建設者與勞動者、愛國者的差別,還有“一國兩製”條件下社會主義製度與資本主義製度的差別。我們的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尋找有效的途徑,實現我國社會一致性和多樣性的有機統一,達到和諧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衝突。

三、尋求精英政治與大眾政治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把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走寬

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曆史過程,是精英與大眾共同作用的結果。社會民主政治離開精英的引導,大眾的行為隻能是盲目的,離開人民大眾的擁戴和參與,社會精英又可能犯曆史性的錯誤。精英與大眾之間的政治認知水平和政治行為方式是造成民主政治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縮短精英與大眾之間的差距是政治家也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責

任。要分析知識精英的民主政治理論觀點是否正確,是否科學,要考慮大眾對知識精英政治理論觀點的反映,還要顧及大眾對現行政策和製度的認可程度。執政黨及其政府要權衡各方麵的利益關係,提出各方麵都能接受的政治理念,製定反映這些政治理念的法規和政策,以便整合不同社會群體的政治觀念和政治訴求,這是對知識精英政治理論的回應。曆史經驗證明,政治家在對知識精英的政治理論觀點做出回應的同時,往往會尋求多數人的支持。問題在於知識精英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而大眾的政治認知卻往往滯後於知識精英的政治觀念,二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在知識精英與大眾的政治認知水平存在差距的情況下,政治風險直接取決於政治家的執政能力,取決於他們在知識精英和大眾之間的政治平衡能力。由於種種原因,傳統體製下的執政主體不是維護自身統治,就是倒向大眾一邊,從而導致知識精英的政治訴求得不到支持甚至可能遭至政治家的打擊。社會政治變革在政策和製度層麵上滯後往往就是這樣發生的。新興的政治主體則相反,他們往往倒向知識精英一邊,並用知識精英的政治觀念去引導大眾的政治行為,試圖以推動政治發展的名義改變現有的政治格局。結果,不是製度虛設,就是大眾適應不了新製度的要求。現實情況就是這樣,一些知識精英對黨和政府在解決政治體製存在的弊端方麵很不滿意,持批評立場的較多。在他們看來,鄧小平1980年指出的黨和國家領導製度的弊端,根本沒有改變,在某些方麵,政治改革的目標不僅沒有前進,而且有所後退;另外,腐敗問題日益突出,已經成為心腹之患和最大的社會汙染。在他們眼裏,與經濟發展相比,政治體製改革嚴重滯後,與對外開放相比,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尚未在黨內、政府、人大等權力機構引入或建立起來。總之,現行的政治體已嚴重製約了經濟轉軌與社會主義民主製度的建立,成為最大的製度瓶頸,等等。而在廣大人民群眾看來,在政治體製改革,民主法製建設方麵,現在比過去好多了,擔心政策變。對此,作為黨和政府就應在理論與實踐,精英和大眾之間找出平衡點,協調好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政治訴求,為民主政治的穩步發展尋找政策和製度的合理定位。

協調知識精英與大眾之間的政治訴求關係,關鍵在於擺正上層民主政治與基層民主政治的位置。過去在國家管理的過程中,往往受精英治國論的影響,奉行了一種上層政府主導的模式,基層公民的民主權力並沒有得到很好尊重和實現的現象。改革開放以來,村民自治製度的創立和發展成為世人矚目的一個亮點。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自治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凡是與村民利益密切相關的重要事項都要提交村民委員會和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按多數的意見作出決定。全體村民依據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結合實際,製定村規民約村民會議的議事規則及財務管理製度。隨著村民自治製度的日趨完善,農民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普遍得到了保障。上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的基層民主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居民委員會候選人由組織提名到多種方法、多種途徑產生;外來務工人員也獲得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選舉中,實行秘密投票,選民的意願得到充分實現;由等額選舉到差額選舉,直接選舉的範圍逐漸擴大,比例不斷提高。社區內的公共事物通過居民代表大會等形式由居民民主決策,通過居民事務公開形式實行民主監督。這些都有效地維護了廣大基層群眾的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

四、尋求民主政治建設與保持社會穩定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把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走穩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穩定的程度統一起來,是我們黨和政府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一條基本經驗。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證和諧、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是黨和政府的莊嚴使命和曆史責任,也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我們的國家亂不得,也亂不起,這就是曆史的結論。

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把維護穩定放在壓倒一切的位置上,多次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什麽事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喪失掉,並要求各級領導要有憂患意識,紮紮實實地做工作,努力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也必須遵循這個原則。

麵對在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消極因素和各種尖銳的社會矛盾所構成的較多的不穩定因素,麵對在某些方麵,某種程度上尚未成熟的民主化條件,我們隻能而且必須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去積極穩妥地推進漸進性的民主化進程。如果不是這樣,而是仍然不顧保持社會穩定的客觀需要,一味去追求和推進激進的民主化改革,其結果就會因此而招至災難性的社會震蕩,整個社會的經濟秩序和政治秩序會被打亂,進而以經濟現代化為基礎的整個社會變革就會因此而中斷,那樣的民主政治建設不是向前發展,隻能是向後倒退。

總之,能否尋求和把握最佳平衡點是對我們黨和政府領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強弱的實際檢驗,也是衡量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能否走得通、走得遠、走得好的試金石。這就要求我們各級黨和政府既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又要有清醒的政治頭腦;既要有遠大的戰略眼光,又要有很強的識別能力;既要有科學的判斷標準,又要有高超的協調藝術和方式方法,這樣才能堅定不移而又腳踏實地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張俊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