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軍師出山

劉備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後已經明白了選擇一位軍師是必須的趨勢,也是他想實現自己的夢想所必需要走的一步。

至於自己的那幫兄弟和自己的軍師是否起衝突也隻能留到以後解決。必竟自己的家底薄,對於任何一個人才毫無吸引力而言,文人想要的光宗耀祖,流芳百世在他這裏至少現在還是個夢想。隨著徐庶的離開,劉備必需再去找一個能獨擋一麵的軍師,而此人的能力絕對不能比徐庶差。

徐庶也的確是夠意思,走的時侯像劉備推薦了後來流芳百世的諸葛亮。其實按當時的情況吧,諸葛亮何許人也,也就是會讀書的農夫而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從出師表中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諸葛亮也就是過著一邊讀書一邊種田的生活,毫無經驗而言,而他的本錢就是徐庶以及荊州各文人的鼎力推薦。

我想劉備當時也確是求賢若渴,迫不及待,否則決不會輕易的放低身段三顧草廬。也許您會好奇,劉備當時算什麽,寄人籬下而已,怎麽就放低身段了?

沒錯,的確是放低身段,據在下了解,在古時侯是非常注重名分的,也就相當於現在的社會地位。比如說經理和經理一個級別,科長和科長一個級別等等,古代男女婚嫁講究的是門當戶對,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而劉備當時已自稱皇叔,雖然還沒有找到直接證據證明劉備是否真的有劉氏皇族的血統,但當時很多名流都已這般稱呼,所以即使他的身份是假的也變成真的了。一個莫落皇族的子孫去拜會一個毫無經驗當時隻有虛名的農民豈不是放下身段?這就是後來被史學界爭了無數年的三顧草廬。

三顧草廬到底是怎麽回事?是不是確有其事呢?各有各的說法,版本也特別多。

可以簡單的分析一下.當然這種分析必須基於一點就是正史《三國誌》。在三國演義中對於三顧草廬這一段其實是大書特書的,寫的非常精彩,可小說必竟是小說,如果拿演義當正史看那絕對會對中國的曆史產生誤解。

《三國誌》中對於這個故事其實非常簡單,就一句話:凡三往,乃見。怎麽解釋都對,但對於三國誌這本史書是不應該持懷疑態度的,這也就成了後世對這個故事諸多的版本猜測。

最簡單的有兩個說法:一者說是諸葛亮上門請纓,主動求職,去了三次和劉備交談甚歡,發表了他對天下的看法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這個說法在我

看來是靠不住的.

因為先說諸葛亮這個人,他可以自比管仲,樂毅的.也就是說在他看來他是有經天緯地之材的,他的理想和劉備的理想不謀而和那便是匡扶漢室,這個理想一直伴隨他一生一世。

其實我們說三國很多很有才華的謀士和諸葛亮在本質上的區別便是,其他的謀士隻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想得到功名利祿,隻為自己著想,而諸葛亮不同,他是有理想的,他所做的一切隻是為他的理想而奮鬥,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事。

說到諸葛亮非常有材他自然會去輔佐一個能夠得到天下而且是忠於大漢王朝的人。劉備是嗎?至少從當時看不是。要知道那個時侯的劉備可以跟著劉表混日子的,偏安於新野小鎮,要錢沒錢,要兵沒兵,唯一值得肯定的便是那個劉皇叔的名,至少如果他奪得天下後,漢朝還是劉姓的漢朝,還是劉家的天下,這也許就足夠了。所以說讓諸葛亮這個時侯選擇劉備想要完成他的理想,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那麽你們還會認為諸葛亮會主動上門請纓嗎?

第二個說法便是,劉備聽到徐庶和荊州名士的建議三顧草廬請諸葛亮出山。有證據嗎?有!出師表中所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有朋友會說,這可能是諸葛亮為了打消當時劉禪的顧慮,上的出師表會有水份。但這種說法畢竟隻是猜測,而且到現在為止,我們都沒證據來證明出師表是假的。所以這種說法我看來還是非常靠的住的。

也就是說劉備的確是三次去了臥龍崗拜會諸葛亮,然後諸葛亮替劉備描繪了未來的路線,雙方不謀而和,而此時諸葛亮發表的隆中對也的確是非常合劉備的胃口,也隻有這種謀略才是最適合劉備的。為什麽?

要知道曹操當時是起重兵準備吞掉劉備的,而劉備根本無法抗衡。所以聯合東吳孫權,才能保住一絲希望。而孫權擁有長江天險,會因為這個不知真假的劉皇叔去得罪曹操?而諸葛亮說能。劉備隻能聯合東吳才能生存,而怎麽樣聯合東吳隻有諸葛亮說能,這也就是諸葛亮對了劉備的胃口的唯一解釋,所以劉備才能耐性第三次請諸葛亮。

說了這麽多說的是諸葛亮對著劉備的胃口,可以在諸葛亮這樣的有謀略的政治家看來,劉備怎麽會入他的法眼呢?論實力曹操,孫權,就算是劉璋都比他強啊。其實細細一想很簡單。

每一位君主有自己的優勢也有非常明顯的劣勢。先說曹操,曹操統一北方,手下謀士如雲龍,賈詡,程昱,郭嘉,荀攸,荀彧這五位在曹操陣營中的地方無人可及,特別是荀彧,郭嘉,如果諸葛亮去了曹操陣營他的政治抱負能實現嗎?如果諸葛亮去了曹操陣營他的意思曹操會完全聽嗎?當然不會,況且這個曹操在諸葛亮看來根本就是一奸臣。

然後說孫權,這孫權的下屬可更不得了。孫策死後,把主公之位傳於孫權有交待:外事有周瑜,內事問張昭。而孫權對張昭則是如同對父親一樣尊敬,而對周瑜則是如親兄弟一般,你說就這等關係,諸葛亮去了和去曹操陣營有何區別?

其實還有可能性的就是劉表,劉表,荊州之主。自從他接任荊州牧以來,荊州在他的治理下已經相當的繁榮,以至於許多文人都來到了荊州。

可是這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婦人之仁,毫無雄心或者是野心。他是荊州牧,所以他的目標就是治理好荊州就好了,至於重振大漢天威,統一天下,這根本就不是他考慮的內容。正基於這點,荊州很多的能人異士他都不能用,,文有諸葛亮崔州平、徐元直,孟公威、石廣元,武有魏延,黃忠等。這些一等一的人才擺在麵前不用隻能說明劉表毫無雄心壯誌,那這在本質上和諸葛亮就起了衝突。

基於這些考慮,我想諸葛亮選擇劉備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劉備沒有軍師,諸葛亮隻要現在去就一定是排名第一的軍師,而且劉備謙讓,禮賢下士,對諸葛亮一定是信任有加,這更有利於諸葛亮的發揮。、

說到這裏可能會產生一些誤解,諸葛亮之所以效力於劉備純粹是為了自己的地位。不能這樣想?我們也不能用這樣的思想來去理解這樣一位偉人,(盡管在三國演義中他被編的如虛無飄渺的神一樣)。

前麵說了諸葛亮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謀士,他所做的一切隻是為了他心中的那個理想,所以他需要的是一個能幫助他成就他理想的主公,這種境界已經完全脫離了一個普通謀士的思想。

他和劉備之間應該說是一種相互需要,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奮鬥的搭檔,這已經不再是屬下主公之間上下級的關係。

諸葛亮就這樣出山了,他出山後完成的第一件大事是什麽?他如何去擺脫關羽,張飛等武將對文臣的鄙視?他又如何在劉備軍中樹立自己的威望?請您休息休息,繼續聽我跟您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