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勢所趨

建安十二年,此時的曹操統了北方,攜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強大。孫權這個富二代雄據江東用長江天險以抗曹操。而此時的劉備除了關張趙三將外一無所有。對於劉備這樣的梟雄怎麽可以接受如此被動的局麵,一心匡服漢室的心願注定了劉備絕不能在新野這樣的彈丸之地安隅下去。可回顧劉備所經曆的所有戰役,不禁讓人淚流滿麵。

公元196呂布偷襲了下邳,劉備回軍,中途軍隊潰散,乃收餘軍東取廣陵,為袁術所敗。不久,劉備再度召募了萬餘人的軍隊,呂布惡之,於是率軍進攻小沛。劉備戰敗,前往許都投奔曹操。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呂布派高順和張遼進攻劉備,被擊敗,劉備妻子被擄,單身逃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決定親自東征劉備,劉備戰敗,北投袁紹。秋七月,汝南黃巾軍首領劉辟等叛歸袁紹。袁紹使劉備領兵助之,不久為曹仁打敗。

我們這位劉皇叔除了打的過拿著鐮刀扛著鋤頭的黃巾軍以外似乎遇神輸神,遇鬼輸鬼。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劉備明白了一個道理,軍事戰爭不是單P,如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武夫像要完成他的夙願無異地癡人說夢。這個時侯自然而然地想起要請一位軍師。隻有軍師才能幫助他統一規劃,謀略。

可是這時侯問題來了,關二哥和張飛這樣的人是純正的武夫,他們講究的是兄弟之情,他們之所以聽從劉備的號召完全是看在兄弟二字上。而且縱觀整個曆史,從來武將和文將之間都是不對付的。都說文人相輕,其實文武更是,他們代表的兩種路線,這比文人之間更可怕。文人相輕是一個比較文縐的語言,說白了就是嫉妒,嫉妒便是羨慕的衍生品,是羨慕到極致以致於走火入魔的表現,但隻要兩名文者不要在道德底線上發生改變,這樣雙方還可以在同一戰線各抒己見,出謀劃策。但是武文鬥就非同一般了。要知道武將靠什麽立

功,靠什麽揚名立萬,便是戰爭,戰場才是他們最該呆的地方,所以像關羽張飛這樣的武將遇到敵人第一反應就是殺殺殺,而不計較任何客觀因素。這似乎有點像現代社會黑社會的那些混混,一句話不對找人砍人便是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麽這樣發展的趨勢便是,如果碰到比較軟的,你便會呈一時之快,如此碰到實力強勁的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一般的武將在關鍵時侯缺少的不是膽量,而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氣魄與智謀。

而大多數文人呢,在大敵當前時他們更多的是分析雙方實力以此來判斷取勝的把握,而一但勝率在他們認為偏低時他們一定會竭盡所能地為投降找借口。

所以文武之間在遇到棘手的問題時一般會產生非常大的分歧。之後東吳方麵在決定是否聯劉抗曹的時侯就是最好的體現。而對於劉備來說,豐功偉績需要自己去創造,但自己的特殊條件又直接限製了自己,所以說一個好的領導在關鍵時侯要能判斷的出孰輕孰重。當然這種判斷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而是二選二,必須都要捏在手裏。那麽有朋友可能要說魚和熊掌還能兼得的呀?對,一個好的老板必須要有這樣的氣勢,也就是說要能想,敢想,想都不能想還能有什麽呢?(好比我現在上傳作品,寫的差不要緊,我敢寫,接受批評嘛。意淫中。。。)劉備從一個賣草席的能夠想到匡扶漢室不是敢想嗎?曹操從一個太監的小兒子想到統一中國不是敢想嗎?

這個沒有錯。所以說劉備此時必須請一個優秀的軍師來輔助自己是大勢所趨。可軍師和自己的兄弟之間如果意思相左怎麽辦?軍師如果徒有其名怎麽辦?這是一非常大的問題,要知道如果武將在戰場上出錯輸掉的可能是一場局部戰爭,而軍師是做全盤謀略的,一旦發生失誤可能把你的老本都得搭進去。

赤壁之戰時,曹操就是聽信蔣幹的一麵之詞不僅誤殺了蔡瑁張允兩

名有經驗的將領,還將半輩子的積蓄都搭進去了嗎?

說到蔣幹這個人其實三國演義中對他的描述並非完全正確的,蔣幹醜嗎,NO,據三國誌中描述蔣幹是“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那麽有儀容自然就是說長的好看呢。口才也非常好,在江淮之間找不到對手,還是一個比較牛的人物,隻不過在三國演義中為了襯托孫劉聯盟隻能犧牲他的名譽了。這個例子隻能說明文臣的重要性,作為劉備當然明白這些道理。

他接下來做的事情便是遍訪荊州尋良才。我們知道在當時荊州這個地主在全國是非常富庶的城市,劉表在這裏管轄還是非常成功的,

隨著北方的戰亂,南方麵混戰,加上荊州本土文化的昌盛注定了大量的人才聚集於此。老一代的文豪如黃承彥,司馬徽,已經從政的如蒯良蒯越兄弟包括劉表,年輕的如諸葛亮,徐庶,當然也包括那個狂妄不羈的禰衡。所以說荊州遍地是人才,劉備所要找的當然是一個能夠誓死效忠他的角色。老一輩的肯定不行啦,年誓已高,再忠於他估計也到不了那一天。已經從政的更不可能了,像禰衡這樣的人他也不敢用,碰到張飛那火爆脾氣說不定見麵就跟他砍嘍。好不容易碰到一個徐庶吧,被曹操一個雕蟲小技就給忽悠過去了。(其實自從我讀三國演義時我就感到奇怪,徐庶是一個孝子,他本人在荊州為劉氏集團服務,為什麽把他老母親定居在自己的敵人的地盤呢?一個聰明的孝子怎麽會忽略這點,百思不得其解!)。徐庶走後可以想像劉備心中的失落,可軍師的重要性在徐庶為之服務的這段時間裏已非常明顯,這也自然而然地化解了關羽張飛等武將對文臣的偏見,為今後諸葛亮的登台做好了鋪墊。曆史就是這樣的巧合,那麽為什麽劉備會在徐庶之選擇諸葛亮,而諸葛亮為什麽又會選擇劉備呢?請支持在下的下一章節,軍師出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