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官場奇葩

教長問他,他隻是簡單地說了一下,涉及天機秘密,隻字不敢透漏。

過了幾天,阿德逐漸好轉,也不出去行醫,躲在家裏,把一生所學,全部傳授給兒子買奴,最後和家人商量:“寧月庵這事,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我已經沒法在把裏城待下去了。我想死又死不成,隻好去雲遊四方了。人們都說江南好,我就去江南遊曆一番,等淨慧這事有了結果,我再回來吧。”

家人苦勸不住。這位六十多歲的老人,一錢銀子也不帶,一個藥箱,一個脈枕,外加一個酒葫蘆,孑然一身,向江南而去。

他的目的地是江右省。把裏城到江右省何止幾千裏,阿德一路行醫問藥,治病救人,分文不取。有人看他年長,大把地給他銀子,他就是不要。

有時大吃大喝一頓,幾天不吃。有人看他衣衫破舊,到了冬天也穿著單衣,就給他換一套衣服,但是他謝絕棉衣,不怕冷,冬天也不穿棉衣。但是有一項,有人向他葫蘆裏灌酒,一向是來者不拒。

他一路走來,已經改朝換代,國朝已經統一華夏,新朝氣象,國家安定,百姓富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他曉行夜宿,曆經七年,到達江右省潔門坑。

這裏確實有一家姓陳的大戶,四十五歲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陳魯,字子誠。這孩子稟賦異常,但是陳老爺老來得子,非常嬌慣,任他胡為。他不喜歡讀書,尤其不喜歡這《四書》、《五經》。平時毀僧謗道,罵盡天下功名之輩。

阿德毛遂自薦,到府上做西席,教授陳魯蒙古話和西域話。小子誠是個怪孩子,對這些左道旁門卻很感興趣,學了四五年,把蒙古話和西域話學得精熟,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無一不通,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無一不曉,就是不喜歡舉業。但是對自己的授業恩師阿德,可以說是仰之彌高,言聽計從。

阿德勸他要從事舉業,把《四書》、《五經》學懂、弄通、背熟。這時候陳魯已經十三四歲了,舉業開蒙較晚。在阿德的苦勸下,他意識到了舉業的重要,學習比較認真,十七歲考中府縣學。後來連登黃甲,會試高中二十九名。但是殿試時出了問題。

殿試前,禮部要演習禮節,以免到時候出錯,被殿中侍禦史彈劾,大家都很用心。陳魯平時散漫慣了,說話雲山霧罩,不著邊際,不管和誰說話,隻要不是長輩,張口閉口必是“我老人家”,和長輩說話,也是“我老陳”三個字不離口。

這到了金鑾寶殿,他也沒當回事。到了殿試這一天,來到皇宮大殿,東瞧西望,在皇上訓話時也不守規矩,真的被禦史彈劾,說他舉止輕浮,沒有讀書人的樣子。還好,沒給他安上一個“大不敬”的罪名,但是落榜了。

好在皇上非常勤政,把這些人的試題都看了一遍,發現陳魯的是一篇錦繡文章,不但有一手好字,而且言之有物,龍顏大悅,放榜時又把他加上了,隻是放在了倒數第三,總算沒有落榜,賜同進士出身。家裏人不知道怎麽回事,以為他起步較晚,這已經很難得了。

但是朝廷的官員都知道他“舉止輕浮”。看他平時的行事,坐實了。升官不算快,四十多歲才勉強做了國朝的翰林檢討。而且這隻是虛名,他的實職是行人司的小官,根本沒在京師做過幾天官,一直在外麵奔波。

他到了這個年齡,仍然不改,也沒全都不改,改了一個字,把“我老陳”改成了“我子誠”。官場上的人大多數都之乎者也,舉止有度,京師根本容不下這個奇葩官員。

當初陳魯考中秀才,阿德離開陳府,沒有回把裏城,不知道去了哪裏。不知不覺過了二十多年。

阿德的兒子買奴子繼父業,做了醫長。他不但繼承了老子的醫術,也繼承了老子的操守,二十多年來,在把裏城口碑很好。這時他也已經六十多歲了,老爸到了陳魯家,曾經寫過信,後來信就少了。他惦記著自己的老子,派人到江右省打聽父親消息,說早已經離開了。

又過了幾年,還是音信全無。想想如果還活著,已經九十多歲了。在把裏城這塞外之地,沒見到幾個能活這麽大年齡的。買奴就算是高壽了。買奴沒辦法,隻好在老媽旁邊又埋了一個老爸的衣冠塚,等有了下落再研究髕骨。

買奴一直在關注著淨慧老尼。現在已經是六十八歲的老人了,早在二十四年前就不是住持了。她還是老毛病,看了不下上百個醫生,漢醫、蒙醫、回回醫,走馬燈似的診脈,說什麽的都有。當然也有的說是喜脈。這麽多年過去了,在最近一年,肚子卻一天天鼓起來,到了秋天,生下一個女嬰。

這個女嬰和普通的嬰兒沒有什麽兩樣。這是一件大事、奇事、怪事。不但轟動了把裏城,就連宣慰司和王爺府也驚動了。一個六十八歲的老尼懷了二十四年,才生下,非妖即怪。

有熟讀史書的官員,知道周幽王時期的褒姒,在母胎二十七年,後來禍亂大周,烽火戲諸侯。

王爺府派了兩個嬤嬤和淨慧商量,把這個女嬰弄死。話音剛落,已經熟睡的嬰兒忽然醒了,哇哇大哭起來。淨慧說:“不可能”,這三個字剛剛落地,女嬰又嘻嘻地笑了起來。

這兩個嬤嬤大驚失色,不敢再勸,匆匆回去匯報給王爺。臨走之前找了住持。住持不止一次地勸淨慧,舍不得孩子就離開寺院,免得汙了佛門聖地。

其實淨慧早就有自殺的念頭,自己清白一世,快到了七十歲了還丟人現眼,尤其是對不起老醫長阿德,害得人家有家難回,客死他鄉。

奇怪的是,她每當有這種想法時,孩子就拉著她的手,似乎明白她的心思。

過了兩天,王府派過來一隊兵丁,帶著幾個嬤嬤,還有把裏城的新教長。這位是老教長的兒子,子繼父業。他可不是乃父。他老子當了四十年教長,為街坊鄰居、官府鄉民做了大量好事,人們非常尊敬他。

但是父一輩,子一輩,新教長不但擅作威褔,還危害鄉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