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天下第一才子
京師,南京城。
皇宮,禦花園。
雖然還是早春三月,在溫暖的京師,禦花園裏的花兒們卻開始爭先恐後的競相綻放了。
朱棣站在假山頂的涼亭裏,背著手腆著大肚子,饒有興趣的看著禦花園裏的風景。
登基三年來,坐著批閱奏折的時間越來越多,這樣偷閑的時候都極少,更不用說弓馬之樂了,這肚子就日漸見長了。
他喜歡站在這裏看下麵的感覺,小時候皇長兄朱標和其他幾個哥哥常帶著他們幾個小的在花園裏玩耍,那時他經常抬頭從下麵望這個涼亭,偶爾父皇會在這裏眺望他們玩耍,隻要看見父皇挺直的身影,就是他一天最開心的時候。
後來皇長兄太子朱標,二皇兄秦王朱樉,三皇兄晉王朱棡都先後早逝,諸皇子中自己成了最年長的,可是父皇素來並不喜歡自己,他心裏永遠隻有英年早逝的皇長兄,竟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繼承了皇位。
無所謂,那時他就對自己說,隻要是父皇喜歡。
他從不喜歡強爭,雖然他並不喜歡朱允炆的軟弱沒主見,文縐縐的酸腐書生氣,但是畢竟那是他親侄子,是他最敬重的皇長兄的孩子。
他既然已是富貴已極的燕王,就好好為國家守好北疆,在天高地遠的北平度過自己的餘生。所謂他是被父皇放逐北疆的說法,他從來不放在心上。為了表明心跡,他甚至把三個兒子都留在京中以為人質。
可是總有人不肯放過自己,朱允炆即位後,齊泰,黃子澄之流打著忠君愛國旗號的人,為了自己的功名前程,新朝伊始就挑唆皇帝對各藩王的戒心。
這個愚蠢的侄兒也是耳根子軟成這樣,新皇登基不思國計民生穩固政局,竟然聽信挑唆,密謀削藩。他們不單看不慣自己在這天高皇帝遠的地方享受富貴,更對自己苦心經營多年防範蒙古北元殘部的軍隊虎視眈眈。
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就迫不及待開始大肆抓捕燕國官員下獄,嚴刑拷打逼迫他們指認燕王謀反,後又派人欲奪北平城防軍權,抓捕自己,逼得自己不得不在建文元年七月發動了靖難之役。
三年戰亂,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多少忠貞之士沒死在反抗元蒙韃子的戰場上,卻死在大明自己人的屠刀下,連朱棣自己也是幾次死裏逃生。
而當燕軍兵臨南京城下之時,這個昏庸的侄兒不但沒有清醒過來懲處齊泰這幫奸臣,反而派人來向自己求和,提出割讓土地分疆而治的方案。
大明的天下是多少漢人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是父皇太祖皇帝、是朱家上下付出多大代價換來的,這個豎子竟為了保住皇位不惜公然分裂它。
從那一刻起在朱棣的心中,這個侄子根本就不配坐在這個位子上。
到現在,這個無能的侄子縱火燒死了自己,齊泰、黃子澄這些曾想置朱棣於死地而後快的對手也連同他們的九族一起被滅了,剩下自己獨自在這裏看風景,寂寞嗎?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和以後將發生的變革相比,這些都是多麽的微不足道,但一切都需要按計劃來,在那到來之前,自己必須要忍耐,忍耐。
朱棣收回目光,轉身看著那個一直匍匐跪在他麵前一動也不敢動的人。
這個人就是被人稱為天下第一才子,一門三進士的解縉。
朱棣自小喜歡弓馬兵法,對讀書人的不喜歡是骨子裏帶來般的固執。他討厭讀書人的自命清高,討厭他們的迂腐不化,討厭他們的滿口正統傳承,這些人拚命想要用傳統道學去箍緊一個桶,而他朱棣最喜歡的就是毫無顧忌地打碎一切壇壇罐罐。
如果不是這樣,他也不會殺方孝孺。
當年他率軍從北平出發時,姚廣孝曾托付他南京城破之日,不可殺方孝孺,因為他是什麽“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當時他滿口答應。
但是後來方孝孺在他麵前口口聲聲稱朱允炆是正統天道,說自己舉兵反叛,天下不容,搞得他怒火中燒,找個理由直接滅了方孝孺全族。
朱棣一生對姚廣孝言聽計從,唯獨這件事,他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可是討厭歸討厭,朱棣還是明白元朝覆滅的前車之鑒,治理天下非得要用讀書人不可。
比如眼前這個才名滿天下的解縉。
隨著對諸藩王兵權的削減完成,朱棣明白,現在的國家已經完成了對前朝弊病的清洗,現在需要進行安定的建設發展,所以他重用像解縉這樣的名士,讓他們編撰永樂大典,都是為了獲取文人士族的支持,營造全國安定,蒸蒸日上的氣象。
而目前朝臣議論紛紛的立儲之事,他也想聽聽這個大才子的意見。
朱棣在涼亭裏的石凳上坐下,端起石桌上的青花瓷茶杯淺淺呡了一口,香氣撲鼻。抬起頭緩緩說:“你起來回話吧。”
解縉跪了好半晌,膝蓋都有點生痛,趕緊站起來,在一旁垂手而立。
朱棣放下茶杯,慢慢吐出一口氣,道:“剛才問你的問題,考慮得如何?”
解縉暗暗叫苦,剛才朱棣話裏話外分明有立二皇子朱高煦為太子的意思。
但是朝中無人不知,當了多年燕王世子的大皇子朱高熾為人端莊沉靜,言行識度,多年來協理政事,在靖難之役中和姚廣孝留守北平,保證了朱棣大軍的後方,實在是賢德之主,是立太子的不二之選。
可是他自小喜歡讀書,喜靜厭動,以致體態肥胖,行動不便,健康也不甚佳,很不得朱棣喜愛。
而二皇子朱高煦恰恰相反,自小就喜動好武,在靖難之役中作戰勇猛,戰功赫赫,深得朱棣喜愛,甚至戰場上曾親口許其以太子之位,現在要勸諫隻怕會觸皇上的逆鱗,這可如何是好。
尋思半天,朱棣已經有點不耐煩了,鼻子裏輕輕地“嗯”了一聲。
解縉無法,隻能躬身直言道:“臣以為當立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生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曆代事可為前車之鑒。”
朱棣聽完,沉默無語,忽然想起他這後半句竟像在說自己,臉色漸漸陰了下來。
他不是不知道朱高煦自小生性凶悍,言行輕佻,一直被太祖所厭惡。
當年朱允炆登基時自己曾為了大局出發把三個兒子一同送進京中為質,朱高煦惹是生非,自己寫信讓其舅舅徐輝祖管教,不料他竟偷了舅舅的馬逃出京師直回北平,沿路還多有殺傷官員和驛卒,引得朝廷對自己很是不滿。
但是靖難之役中他武功高強,作戰勇猛,作為主力多有戰功,還數次救朱棣於危難,喜愛之餘自己在陣前親口許以太子之位,而今要為了立那個肥頭大耳的書呆子讓自己食言而肥?
在他心中更重要的是朱高熾整日與這些讀書人交好,性格不夠剛毅,行徑頗似當年的侄兒,恐日後難保不會與侄兒一樣被這些舉著正道傳統大旗的人所蒙蔽脅迫,自己經曆的這幾年的風雨不能不成為前車之鑒。
解縉忽然意識到自己剛才的話裏有毛病,影射了皇上奪位之舉,他偷偷抬頭看了眼朱棣那陰沉的臉色更是有大難臨頭的感覺,一時間,大氣也不敢出一口。
朱棣有些心煩意亂的隨手撥弄著石桌上的物件,剛才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前來給皇爺爺請安剛走,桌上還放著他呈上給朱棣禦覽的抄寫本。
解縉一眼瞥見,忽然靈機一動,想起了個宮中的傳說。
據說朱瞻基出生的晚上,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做了個夢,夢見父皇朱元璋親手把一個象征權力的大圭交給了他,並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
朱棣醒來後回憶夢裏的情景,覺得十分吉祥,正在這時有人來報,說朱瞻基降生了。
朱棣馬上意識到夢中的情景正印證在孫子的身上,他跑去看孫子,小朱瞻基長得和他很相似,臉上還有一種英氣,朱棣大為高興,從此格外寵愛這個孫子,連孫子的老師都親自指派,還常常過問他的學業,這個孫子也確實卓爾不凡,小小年紀已經隱隱有王者之氣。
今天既然談到立太子,當然需要借助皇孫了。
畢竟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並不是隻看一代人的。
解縉立即跪下,對朱棣長拜,隻說了三個字:“好聖孫。”
朱棣一愣,立刻明白過來。
解縉抬起頭,君臣二人相視而笑。
(注:“好聖孫”的典故出自清代張廷玉編撰的《明史解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