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道之行

這樣的手段震驚了所有考生。

就連方子平都沒有想到,儒家竟然真的可以言出法隨,可以運用浩然正氣做出很多事情。

除了剛才這位大儒之外,又有兩位大儒取出一卷宣紙,運用同樣的手段,將宣紙發了下來。

直到所有考生的桌子上都有三張宣紙之後,邱老夫子才抬起手來朝著身側一揮,出現了卷軸。

隨著他的手指微微一動,漂浮在空中的卷軸整個展開。

“第一門為策問,題目為:大道之行也!”

漂浮在前方空中的卷軸,正是這五個大字。

方子平看到這個題目,眉頭不由微微一皺。

“這句話出自《禮記·禮運》禮運大同篇,原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可以說,就連方子平原來的世界,也從未達到過大同境界。

甚至是,這個目標除非是未來共產主義真正實現的時候,才有可能初步達到。

這本身便是儒家的最終目標!

其中還有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念,不是單純經濟上實現,在教化上也要實現才可以。

這種思想,按照方子平原來世界的說法,就是烏托邦世界。

不過以上隻是儒家的大同思想!

另外還有農家的“並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國寡民”理想,加上儒家的天下為公思想才是三種主要大同思想類型。

當然農家和道家的兩種,跟儒家的相比,任何人都知道優劣。

農家的“並耕而食”的理想人人勞動,沒有剝削;道家的“小國寡民”的理想人類分成許多互相隔絕的“小國”,老死不相往來,避世為主,例子可以借鑒《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

方子平一時間想了很多,最後才猜測書院為何考這個題目。

“老皇帝想要長生,應該是得到了儒家支持,畢竟朝堂百官三成是儒家之人,光是四品大儒便足有二三十位,顯然也是認為有一位長生的帝王,對大同世界有幫助。”

“莫非這次的策問,是因為老皇帝身死的原因嗎?”

他心中靜思,足足思考了一炷香時間,才終於提筆開始書寫。

他先是肯定了大同世界一定會到來,別看這樣做是廢話,但是你若是不肯定,那就等於是否定所有儒家的理想。

隨後他便開始根據原世界的曆史和這個世界的曆史,一步步述說大同世界現如今暫時是無法達到的,嗯,這也是廢話。

然後,他根據前世的曆史和經驗,開始書寫想要達到大同世界需要做的事情,首先是經濟方麵,人人有衣穿、有飯吃需要什麽條件,如何達到這樣的條件,吃飽之後如何吃好,隨後按照衣、食、住、行一步步寫了下來,甚至還提到讓百家合作,打造為民服務的一些超凡工具。

不過因為這個世界有很多的超凡力量,他因為見識淺薄,不知道其他百家職業的能力,也不敢太過於多說。

隻是提到了幫助物資流通和人員流動幫助極大的鋼鐵巨車、飛空巨舟;幫助增加農業產量方麵的小型機關獸幫助種地、灌溉土地需要用到的工具和種子方麵的改良等。

等他將想法寫完,三張宣紙已經被他快要寫滿了。

他從頭到尾檢查了一遍,才在最後關於皇帝若是真能長生對天下大同的影響。

基本上寫的都是正麵的,至於負麵的一點都沒寫。

他可以肯定自己寫的這篇策論,最後有意無意間一定會被朝堂上的人看到,畢竟書院和朝堂並不是完全分割的,書院中的大儒若想要為官是很簡單的事情。

萬一說了皇帝長生對天下不利的,恐怕自己離死也不遠了。

老皇帝死後,新皇帝肯定會找出這樣的人活剮掉,以震懾最近這段時間裏,天下關於“天命師不可長生”的猜測。

祭天大典發生的事情,被人稱之為天傾之變。

如今關於天傾之變的話題,不管是在哪兒,都是禁忌。

不過大夏不以言入罪,所以雖然是禁忌,但是天下談論之人卻不少。

若是他真的在書院大考上寫了什麽不好的事情,朝廷一定會將他當做儆猴的那隻雞殺掉。

至於他心中真實所想,就不足為外人道爾。

寫完之後,他在自己座位上閉目養神,直到第一門策問結束,聽到休息一炷香時間後,才站起身來舒展筋骨。

……

就在第一門考試結束的時候,距離考場不遠的一處大堂內,有兩位大儒正在對弈,旁邊還有三位大儒圍觀。

幾人都保持著觀棋不語真君子的品性,一邊喝茶一邊看著,直到幾個青年各自雙手托著一卷宣紙進來,那三位觀棋的大儒才站起身來。

其中一人身上的浩然正氣微微一個引動,幾名青年手上的所有宣紙便飛了起來,各自落到了房中幾個桌子上。

“先看一看那名做出【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鬆柏到冰霜。】的方子平,看看他的策論如何?”

那兩位對弈的大儒聽了這句話,也不再管桌子上的棋子,連忙站起身來。

“哈哈,我可是聽陳如鏡這老鬼將他這位弟子誇出花來,現在便一看他的策論如何。”剛才執白棋的大儒開口笑道。

另一名執黑棋的大儒卻是脾氣微微有些著急的樣子,開口說道:“方子平的策論答卷,入我手中!”

他身上的浩然正氣化作一股清流,卷著其中一卷宣紙中的三張飛了出來,落到了他的手上。

正準備用手翻找的幾名大儒,看到這一幕不由無奈搖了搖頭。

實際上他們動用浩然正氣的時候不會太多,小事都是身體力行,不過此時也全都圍了上來。

以他們的學識,不管是正看還是反看宣紙上的字,都沒有太大的區別。

五位大儒圍著三張宣紙,幾乎是同時看完,眼神之中露出的情緒都少有震動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