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有限元分析

有限元分析是利用數學近似的方法對真實物理係統進行模擬。利用簡單而又相互作用的元素,就可以用有限數量的未知量去逼近無限未知量的真實係統。

有限元分析是用較簡單的問題代替複雜問題後再求解。幾乎是在所有現代工業領域都有應用。而其中最早的,是用於航空器的結構強度計算。

當年為了執行任務,胡楊可是硬生生把這個有限元法啃了下來。這對一個那是還自詡是個文科生的胡楊來說,可是一段十分慘痛的回憶。

胡楊的“不小心”,當然是故意的。在這種“工作”狀態下,胡楊從來都不會不小心。

說出有限元分析個決定,胡楊也是經過慎重思考的。

一個問題問題分兩麵看,弊端肯定是會引起注意,尤其是在有同行在場的情況下,胡楊過去那套糊弄一般人的說辭,不一定能夠繼續糊弄專業的同行。

對於國家機器的力量,胡楊可是有很深刻了解的。如果不是有那十年的掩護,胡楊是絕對不會冒這個險的。

而有利的一麵,其實並不是針對胡楊自己,而是這個叫馮逢的少尉。有限元分析的可用領域非常廣,但現在這個時期在國內,真的沒有多少人了解。

從馮逢少尉的圖紙上能看出,這個年輕人的理論水平很不錯。已經摸到有限元的邊邊際。靠自己摸索能做到這個程度,已經非常妖孽天分了。

胡楊雖然自認智商還可以,但肯定不是那種能沉下心搞研究的人。而這個有限元法對自己意義真不大。

但如果能讓馮逢這樣的研究者學會,那就能少走很多彎路。對這個國家來說,這是大利。

可能胡楊唯一沒想到的,就是馮逢反應會這麽大。估計差一點就讓人把自己先抓起來。

好不容易讓馮逢少尉冷靜下來,重新把注意力放在眼前這個零件上。

按照馮逢的設計思路,就是先按照三軸聯動的模式設計一個加工方案。然後再把其中雙軸的部分單獨拆分出來,在把剩餘的部分用兩個師傅和他們的工具填補。

其實想明白這個思路並不複雜,複雜的是這個拆分的過程。

打一個近似的比方,就像是一根很長的線,你折了幾十次後一剪刀下去,變成了上百個零碎的線頭。

然後,你要把這幾百個線頭按照順序一個個排好順序,再重新接起來。兩根線頭變成了幾十根線頭,準備工作也就多了幾十倍。

在這種環境下,進行這麽複雜的操作,對心算能力有極高的要求。看他專心計算的時候手指微小的動作,很有可能是從小練習珠心算的。

按照馮逢的要求,胡楊一段段的進行記錄,設定路徑,然後編號。而馮逢自己則同時寫下需要手動的部分。

趙主任非常有眼力見的,讓人去小食堂把飯打到了這裏。幾個人一邊吃,一邊的繼續工作,大有今天通宵把一切搞定的架勢。

胡楊心裏雖然一萬個不願意,但作為整個屋子裏最年輕的那個,這真沒有他說話的份。

相比其他幾個人,胡楊這部分工作其實並沒有什麽難度。所以還有精力觀察屋子裏的其他人。尤其是那位自己的同行前輩。

中間他出去了一次,大約半個小時之後才回來。回來之後,胡楊明顯感覺他對自己產生了興趣。十有八九是出去專門對胡楊做了背景調查。

胡楊自己很清楚,自己那套說辭在專業人士眼裏並不算完美。嚴重懷疑可能還不至於,感興趣那是一定的。

這個肖克身上其實不太感覺得到軍人的氣質。當然,在隱蔽戰線工作,身上本就不應該有明顯的氣質。

不過從專業性來講,既然穿著軍裝就應該像個軍人,時刻都要把自己角色演好。

為了能早點回去睡覺,胡楊主動靠近了兩個老師傅。先是一番不著痕跡的馬屁上過去,然後開始謙虛的請教哪些是自己幫忙的。

胡楊的樣子還是屬於那種不招討厭的。勉強可以算是小帥,這個時候姿態放的夠低,嘴也夠甜,很快便獲得兩個老師傅的好感。

兩個老師傅設計的零件中,大部分都是可以用數控銑床加工,或是粗加工的。確認了幾個之後,胡楊馬上讓兩個師傅去選料,他則抓緊時間換刀頭,設計加工方案。

雙軸聯動數控設備,對比傳統設備最大的提升是加工效率和曲線精度。

刀頭重置零點之後,胡楊又重新檢查了一遍所有細節後,啟動了數控銑床。

隨著電機工作的聲音逐漸變大,刀頭逐漸提升到預設的轉速,升起,落下,在歸零點停了一秒鍾,然後開始按照預設加工方案工作。

高速旋轉的金屬刀頭,在老師傅選擇的金屬板上,留下一條條割痕。

電子機械正在向他們展示自己的神奇能力。直線,曲線,每條線看起來都非常完美,最重要的是速度的非常快。機械不會猶豫,也不會疲憊,永遠以恒定的速度,在按照計劃進行著。

兩位老師傅都是第一次見到這幅場景。一開始兩人都被這自動化加工給震住了。但當他們下意識的把自己和這機器相比之後,得到的結果卻令他們沮喪。

每一個行業的八級工,都是各自行業中的頂尖人才,他們自然也都有自己的驕傲。而這種驕傲,似乎就像這塊鋼板一樣,在機械控製的刀頭下被輕易的切開。

一位老師傅歎了口氣:“這機器真厲害,以後真的不需要咱們了。”

另一位老師傅微微點頭:“是啊,人怎麽和機器比。”

胡楊聽到了兩位老師傅的感歎,轉身笑著說道:“兩位師傅說得對,人是不能和機器比。因為再厲害的機器也都是人造的。機器可以無限接近人的能力,但是永遠無法超越人的能力。”

這段話把所有人都說愣了。這個觀點不僅在這時代顯得非常前衛。即使放在胡楊自己生活的那個年代,依然顯得很超前,值得細細思量。

沉默了片刻之後,趙立洋首先帶頭拍了拍手:“這話說的好,小胡同誌很有水平啊。”

一旁始終沒怎麽說過話的李春元少校,開口說道:“這話說的不錯,的確是要以人為本。不知道這話是小胡自己想出來的,還是?”

胡楊略顯靦腆的回答:“是我在書上看到的。”

李春元問道:“哦,是什麽書啊?”

胡楊裝作努力思考了片刻之後才回答:“是一本英文雜誌。我之前在冶金局資料室裏翻譯資料的時候看到的。那篇文章是講未來人工智能。”

李春月一聽是有出處的,便微微點頭:“這個觀點很有趣,如果有機會一定要找來看看。”

兩個老師傅雖然太明白他們都在說什麽。但那句以人為本,他們還是明白的。從年輕時學徒開始,他們就一直在聽這個詞。

彼時中國落後,所有的設備零件都要靠他們這些工人,一點點手工製造出來。從最基本的錘子和鉗子,到飛機大炮,靠的都是工人的雙手。就像胡楊說的,再NB的機器也都是人做的。

就在說話的工夫數控銑床完成了設定任務。鋼板上各種形狀的材料都被切了下來。

刀頭回到歸零點,胡楊自然也閃到了一旁,把位置讓個兩位老師傅。

與金屬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兩個老人,立刻就進入了狀態中。

雖然不明白他這是什麽意思,卻還是下意識的看向那些零件。

“嗯,這應該是差了半個毫。”

“我這塊應該隻差了兩絲,需要稍微修一下。”

“這個有點多,兩個半,我覺得要重做一個,你看看。”

很快零件就被分成了三堆。一堆是合格的,一堆是需要修正,最後一堆自然就是要返工的。

不用任何工具,就憑眼睛和手感,兩個老師傅就能準確的判斷出這些零件是否符合他們的設計要求。這著實讓胡楊有些驚了。

所謂的兩絲,就是2/100毫米,沒有工具的輔助,就能發現這個數量級的差別。這可比馮逢的心算能力還要妖孽得多的。

胡楊發自內心的說道:“您二老才是真正的寶貝,這就是一台給咱幹活的鐵疙瘩。”說著還是輕輕踹了機器一腳。

一位老師傅趕緊攔住胡楊:“可不敢亂踢,別把機器踢壞了。”

“不會的,這個鐵家夥皮實得很。”

二十個小時之後,四位軍人開車離開了保機。就像一開始胡楊就估計的那樣,他們要的曲麵加工零件最終還是做了出來。但同時馮逢也應該明白,他的這個思路雖然大方向上沒有錯。但其中缺少了關鍵的一環。

所以在離開前,方達文中校正式向胡楊發出了邀請。當然,這個級別的軍官對一個地方上的普通科員說邀請,其實也可以理解成要求。

要求胡楊在保機的工作結束之後,到他們的單位一次。而距離需要的手續,需要打的招呼,他們回去之後就會立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