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過江

清晨六點,丹東對朝鮮口岸準時開放。東風卡車組成的車隊,緩緩開上了鴨綠江大橋。

這座上下兩層的鐵橋,是丹東最重要的地標之一。下層通行車輛,上層通行火車。是丹東境內現存唯一與朝鮮連接的交通樞紐。

曆史上先後有五座大橋連通中朝兩國,到現在僅存隻有兩座。一座在上遊的集安,是一座鐵路橋。唯一能夠走汽車的,就隻有這座鴨綠江大橋。

其實鴨綠江大橋其實有兩座。新橋就現在還在通車的這座,而舊橋就在南邊不到百米的地方。僅剩靠近中國一側的部分橋麵,其餘都隻剩下的光禿禿的橋墩。

這就是丹東另一個重要地標和景點,斷橋。1950年底到1951年年初的三四個月裏,這座舊橋屢遭美軍轟炸,最終被毀。

車隊在新橋上緩慢前行,仔細觀察能發現橋身的金屬結構上有很多彈孔。

幾公分厚的鋼板,被洞穿,被撕裂...這些彈孔可不是普通槍械留下的。而是飛機上20mm口徑的航炮掃射之後留下的痕跡。

現在這個樣子,已經是經過了兩次大規模修複之後結果。已經無法想想當年會是一個什麽樣子。

鴨綠江大橋隻有不到六百米。再慢也有走到頭的時候。大橋另一頭,朝鮮的口岸也已經打開,站滿了荷槍實彈的士兵。

不要懷疑他們的槍裏是不是實彈。稍微誇張一點說,朝鮮那邊的子彈可能比他們家裏的大米還要多。

這句話有兩個意思,第一是朝鮮擁有的武器數量明顯過剩,第二是他們是真的缺少糧食。尤其是大米這種細糧。

胡楊上輩子來丹東的時候已經是九十年代末期。雖然從沒有他上過朝鮮的土地,但隔著邊境線可以看過很多對岸的景色。

讓胡楊印象最深刻的,是對岸的玉米地。

在邊境這邊能看到的,基本沒有大片平坦田地,大都是一些山坡地、河邊地。基本上看不到除了玉米之外的其他作物。

其實咱們這邊也差不多,大的地塊上基本也都種的是玉米。可就隔著一條江,兩岸的玉米卻怎麽看都不像是一種東西。

入夏之後,咱們這邊的玉米都是一人多高。鑽進了玉米地裏,外麵根本看不見人。很多文學作品裏,玉米地、高粱地裏都發生過許多精彩的故事。

但如果是放在朝鮮那邊,這些故事就根本發生不了。因為那邊的玉米基都長不到兩米高,既不粗壯也不茂密。根本擋不住外麵的視線。

胡楊沒有具體研究過朝鮮那邊的玉米的畝產。但光憑目測,能有咱們這邊一半就算不錯了。要知道這不光是產量低一些問題,還有大量減產和絕收的可能性。

對於大田耕作的經濟作物來說,除了產量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數據要考慮,就是抗病蟲害和抗倒伏。

同樣一場風雨,丹東這邊隻是減產,但對岸就有可能絕收。

朝鮮基本上所有資源都向軍事和工業傾斜。或許是因為已經習慣了國際社會的救助,朝鮮對於農業的態度用東北土話來說,那就是“後媽養的”。

所以食物和日用品在朝鮮是非常受歡迎的。這次過江的車隊裏就夾帶了很多。當然,都是經過偽裝的。

過關過程很順利,這也在意料之中。金旻道是新義州的土皇帝,他的副官最站在口岸外麵,沒有任何人敢在這裏搞一點小動作。

不過我們國家的老古老民間智慧告訴我們,閻王好見小鬼難纏。未來少不了從這個口岸進出,“小鬼”們的關係還是要搞好的。

所以按照慣例,車隊很不經意的忘了幾箱東西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隨行的朝鮮翻譯和負責的少尉交換了一個默契的眼神。

車隊順利走出口岸,真正的踏上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土地。金旻道的副官並沒有和胡楊他們做任何接觸。他隻是站在車旁看著,因為理論上這件事和金旻道沒有任何關係。

按照程序,這次和中國企業華夏農機廠進行合作的,是新義州對外商貿辦公室,和新義州工業局。

工廠的位置並不遠。車隊開出不到十分鍾,就轉進了一個院子裏。不出意外的話,在丹東的錦江山上就能用望遠鏡看到。

不知是不是就是因為能被看到,所以這裏的條件比胡楊預想要好很多。至少有一個完整的圍牆,裏麵的廠房也基本該有的都有。這種條件已經算得上驚喜了。

工廠的廠長就在門口等著他們。沒有歡迎儀式,卡車直接開進院子裏,木製大門隨即立刻關上。

通過翻譯他們認識了這個廠的廠長孫允在。一個四十來歲有著啤酒肚的男人。

這個身材在朝鮮不多。在一個食物嚴格配給社會中,能吃飽都很困難。能吃胖這本身就代表了一種特權。

這一次金旻道的副官終於直接出麵。麵對麵向這位廠長發布了一長串命令。

話雖然多,其實都是必須說的套話。真正實質的內容,其實一句話五個字就能說完,那就是:無條件配合。

上級的命令得到了孫允在廠長非常徹底的貫徹執行。雖然現在是北方冬季的清晨七點不到,室外溫度零下十幾,但工人們的熱情依然高漲。

這不是套話,是真的熱情高漲,因為今天他們提前到工廠上班,所以得到了一頓工廠提供的早餐。

一般情況下朝鮮工人每天隻配給兩頓飯的食物。絕大多數朝鮮人每天也都是吃兩頓飯的,他們得到的食物也隻夠吃兩頓。

所以能得到多出的這一份食物,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值得高興的。

卸貨和安裝由趙磊和周旭負責,魯正偉跟著兩個政府的人去完成各種手續。而剩下的人都集中到了一起,上了金旻道副官的車。

這一趟過江除了這三個人之外,全都是公司的保安。一共兩個小隊,共十二人。

車開了二十分鍾後,拐進了一條小路,停在了一個高大院牆的外麵。下車一看,這裏不光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連門都不靠。

胡楊疑惑的看向金旻道的副官,後者指了一下院牆,率先踩著車頂翻了過去。

還真是小心,連門都不走。

胡楊打了一個手勢,示意跟上並提高警惕。

翻牆對他們來說都沒有難度。三米多高的牆,就算沒有這輛車墊腳,他們也能輕鬆上下。

牆的那邊站了很多人,不出意外的,金旻道也在其中。

中間沒有了那條小河溝,胡楊的手也終於和他的握在了一起。

“歡迎來到新義州。”

“希望以後能常來。”

這是一個軍營,一個陸軍炮兵團的駐地。正是番號是,朝鮮人民軍大聯合部隊第11軍團225炮兵團。

不出意外的話,這應該也是金旻道控製力最強的一個部隊。炮兵團的副團長帶著其他人上了車,直奔靶場而去。

胡楊上了金旻道的車,慢悠悠的跟在了後麵。等他們到靶場時,槍聲已經響成了一片。

憋了幾年的老年男人,終於開了洋葷,那真是一發而不可收拾。老兵對槍械執著,真不會低於對異性的衝動。很多老兵都會把槍當老婆看,在戰場這一點都不稀奇。

朝鮮部隊的製式武器也是蘇係,所以他們操作起來基本沒有障礙。行家一出手就能看出水平高低。槍打好不好,很多時候不需要看靶子,光聽聲音就知道。

槍聲雖然連成一片,但還是可以清楚的聽到點射,二連,三連。節奏越是清楚幹淨,彈著點的分布就會越漂亮。

不需要等一會報靶,胡楊就能大約估計出他們的成績。第一個彈夾打空之後,孫福生打出手勢,所有人都停下來檢查手中槍械。

看這十幾個大漢微微發紅的臉色,還真是像做了什麽特別有愛的運動之後的反應。其實說起來,對他們來說還真的都是能促使腦內分泌內啡肽的活動。

簡單來說,不管是打槍還是打其他什麽,都是能讓他們開心興奮的事兒。

但開心和興奮並不是一個訓練的好狀態。所以孫福生在讓大家由著性子打了一個彈夾之後,就讓他們停下來冷靜一下。

孫福生對兩個小隊長說道:“打兩輪配合,然後再講評。”

所謂配合,是說兩人到六人的協同掩護射擊。

這是胡楊和孫福生一起研究出的訓練科目。要求兩人以上同時射擊時,無論手中使用什麽武器,都要保證射擊火力的延續性。無論幾人,都不能出現在同時更換彈夾的情況。

胡楊接受的射擊訓練是在海外的特殊訓練營,不是咱們國家的軍隊係統。所以他不清楚,現在部隊中精銳訓練科目有沒有這個項目。但常規部隊肯定是沒有的。不僅沒有這種項目,甚至連實彈射擊的訓練都大大減少。有很多義務兵在服役期內,都打不上兩百發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