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前夕
易筋經共有兩個版本,前者極難練成,唯一有記載練成的人,便是北宋年間的掃地僧,以及吐蕃國師大輪明王鳩摩智。
這部梵文所著的易筋經,高深異常,修煉者需要勘破“我相,人相”,“心無所住”(指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不存從修習中得到好處之念頭。
而這本身就與習武本身的理念相違背,江湖中人修煉武功,除去強身健體外,本就是為了名和利,所以光是這第一關,就排除了天下九成九的武者。
畢竟天下大多的習武之人,所謂無非是為了名利二字,淡泊名利者往往隻是少數。
因此自達摩祖師留下這部梵文的易筋經後,也隻有寥寥數人練成。
掃地僧淡泊名利,勘破人世間虛妄,故而可順利將其練成。
而鳩摩智精通佛法,天資聰穎,又有過目不忘之能,單論資質,鮮有人能壓過他一頭。
隻可惜聰慧如他,最後仍未勘破“我相,人相”導致修煉易筋經時由於急於求成而走火入魔,最後被段譽在枯井以北冥神功吸走一身功力後,鳩摩智這才大徹大悟,返回吐蕃,埋首鑽研佛經,成為一代高僧。
而除去這兩人之外,就再無外人修煉過這部梵文所著的易筋經。
至於後者,則是在達摩圓寂後,二祖慧可在達摩的蒲團之旁見到一卷經文,便是梵文所著的易筋經。
不過這卷經文義理深奧,二祖苦讀鑽研,不可得解,心想達摩老祖麵壁九年,在石壁畔遺留此經,雖然經文寥寥,必定非同小可,於是遍曆名山,訪尋高僧,求解妙諦。
但二祖其時已是得道高僧,他老人家苦思深慮而不可解,世上欲求智慧深湛更勝於他的大德,那也難得很了。因此曆時二十餘載,經文秘義,終未能彰。
直到一日,二祖以絕大法緣,在四川峨嵋山得晤梵僧般剌密諦,講談佛學,大相投機。二祖取出“易筋經”來,和般刺密諦共同研讀。二位高僧在峨嵋金頂互相啟發,經七七四十九日,終於豁然貫通。
但那般刺密諦大師所闡發的,不過仍是禪宗佛學。
直到十二年後,慧可在長安道上遇上一位精通武功的年輕人,談論三日三晚,才將“易筋經”中的武學秘奧,盡數領悟,那位年輕人,便是唐朝開國大功臣,後來輔佐太宗,平定突厥,出將入相,爵封衛公的李靖。
徐子義清楚這兩部易筋經之間的區別,故而當方證大師親自將易筋經經文借於他閱覽時,心中當下也未敢存了立馬修煉的心思。
於是便心無旁騖,仔細將這經文一字不差摘抄到早已備好的白紙上。
無論是哪個版本的易筋經,其中經文高深是自然的,徐子義如今九陽神功未曾大成,強行修煉這易筋經反倒不利。
須知以二祖慧可之能都耗費了數十年之久,又是經過了兩樁機緣,這才解開了易筋經中的秘密,
徐子義是自家人知自家事,他既不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可也心知如今自己積累不夠,若是強行修煉上述經文,如今強行修煉反倒有莫大風險。
加之他與東方不敗邀戰日期將近,須得靜心迎敵!
為此徐子義摘抄完易筋經後,便將這經文隨身收藏,待到他日積累夠了再說!
待到徐子義將易筋經的經文摘抄完畢後,方證則是在外恭候多時了。
“大和尚,勞煩你們少林傳出消息,八月初八,我在華山蓮花峰上恭候東方不敗前來!”
看到在外恭候許久的方證,徐子義也終於給出了他想要的答案。
“阿彌陀佛,那老僧便告辭了!”
聽到這兒,方證雙手合十道。
……
待到方證離去不過兩日功夫,江湖上就傳出了少林替徐子義邀戰東方不敗的消息,一時間可是引得江湖震動。
江湖上誰人不知,前些時日的除魔大會上,少林寺方字輩高僧是死在徐子義手中,可東方不敗邀戰少林寺,徐子義卻冒了出來要約戰對方,自然是讓人看不懂!
東方不敗是魔教教主,是黑白兩道早年公認的天下第一!
隻不過這一切隨著徐子義的橫空出世而慢慢改變了,一個多月之前,五嶽劍派在峻極峰上召開屠魔大會,卻被此人一人所敗!
自從這一役過後,徐子義便被江湖不少人隱隱視為了新的天下第一。
隻有不少江湖中的老人,仍在隱隱堅持自己的看法。
他們這些人當年都曾領教過魔教前教主任我行的武功,當年任我行的吸星大法堪稱天下無敵,讓天下正教中人無不聞風喪膽。
而東方不敗能輕鬆擒殺任我行與向問天等人,那麽想必他的武功自然是更勝一籌了!
隻不過待到江湖上傳出徐子義將在八月初八,於華山蓮花峰邀戰東方不敗後,此事一經傳出,還是轟動了整個江湖。
天下黑白兩道聽到這個消息後,無不深受震動,其中不知道有多少人心中暗暗祈禱這兩個魔頭最後拚的兩敗俱傷,一起死在華山之上最好。
不過人心中雖是如此想著,可為了能夠一窺二人交手的過程,仍有不少人星夜趕程提前趕到了華山之上。
如此自然是累壞了華山派的晚輩弟子,若隻是少數人,倒還好說,可徐子義與東方不敗一戰尤其矚目,吸引了不少黑白兩道的高手前來觀戰。
眼見群情激奮,隻可疏不可阻後,嶽不群隻得親自出麵,為黑白兩道的高手大開方便之門,這才改變了之前形式。
縱然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人被阻擋在華山腳下。
他們這些人能被阻攔在華山腳下,當然不會黑白兩道的大人物,五嶽劍派的弟子他們得罪不起,隻能留在山腳下等待別的時間。
不過華山腳下的熱鬧,卻是引得四周十裏八鄉的飯鋪和酒樓生意大火,偶有腦袋靈光者則鼓起勇氣直接挑著扁擔在附近賣起了熟食。
一時之間,華山腳下之熱鬧,甚至遠勝當年華山派鼎盛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