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下跪何人
第二日一大早,“紫金梁”果然派人來請張順,張順想了想便帶著悟空、趙魚頭和張慎言前去赴約。張慎言還算謹慎,特意換了衣服打扮,防止被張道浚認了出來。
四人到了“紫金梁”營地,匯合了“紫金梁”王自用、韓廷憲、務虛道人、“老回回”、“八金剛”諸人,一起前往竇莊城下,前去會見張道浚。
到了竇莊城下,眾人站在一箭之地外麵,等待張道浚的到來。張順站在那裏,看了看竇莊,隻見竇莊城堡外麵的房屋皆已經被焚毀。隻剩下黑咕隆的殘垣斷壁和粘在上麵的暗紅色血跡,還有那不知橫七豎八的何人屍體,被烈火燒得半焦,發出一陣陣焦糊的味道。
張順強忍著惡心,心想:這“紫金梁”還在做白日夢呢,把人家打成這樣,卻沒能最終打下此城來。現在來此處卑躬屈膝,豈不是扇了人家左臉兩巴掌,再指望著人家把右臉伸過來打?你以為他張道浚是信仰上帝的狂信徒嗎。
果然過了一會兒,有一人年近四十,身穿甲衣,登上城牆,立在城牆垛口跟前。他笑道:“你焚燒了我的房屋,再不離開,我也會將你也焚燒成灰燼!”
“紫金梁”聞言也不惱,反倒高聲問道:“城上可是故都督同知張公?”
“正是本官,亂臣賊子,意欲何為?”張道浚輕蔑的問道。
“紫金梁”連忙小步快行幾步,撲通跪下道:“原來是張公當麵,某即‘紫金梁’也,願得一語!”
“哦?汝有何事?”張道浚也不再自持身份,傲慢以待,反倒對左右說道,“切勿放槍放炮,且讓他前來說話。”
“紫金梁”聞言大喜,連忙把頭盔取了下來,用左手抱著。他往前膝行數十步,撅著屁股對城上的張道浚拜了三拜,說道:“某原名王自用,自幼出家學道。誤從王嘉胤,遂至此耳。”
張順聞言,頓時惡心的不行。先不說他那撅著屁股,一副躺倒任人捶打的模樣,像極了後世李雪健老師演繹的宋三郎,讓人恨不得對著他屁股踢上兩腳。
再說他那脫了頭盔以後疤痕未消的光溜溜腦袋,還口口聲聲自稱自幼學道,簡直滑天下之大稽。天下卑躬屈膝之事,莫過於此也。
也不知道城上張道浚什麽感想,隻是厲聲問道:“你既然知道了從賊的的錯誤,何不早日投降?反而這麽猖狂凶惡。”
“紫金梁”王自用聞言,連忙像磕頭蟲一樣,連忙“咚咚”磕了幾個響頭,辯解道:“我來到此處,便是特意前來商議投降之事。”
“胡說八道!”張道浚怒道,“爾其圍我月餘,晝夜攻城不止。衝車、箭塔、土山、火炮輪番上陣,毀我房屋,殺我百姓,傷我士卒,天下豈有如此投降之事?你王自用難道當我是三歲小兒不成?”
“不敢不敢,死罪死罪!”王自用連忙叩首道,“此事皆是前番小廝們大膽妄為之過,我趕到之後,已經來不及了。事已至此,隻求張公原諒,我即刻下令收營撤走。”
“既是小廝們枉作,你且指出此事乃是何人所為。且為我懲處此人之後,始可言降!”張道浚笑道。
“紫金梁”聞言大驚,不知所措,隻得扭頭看望前來諸人。“老回回”“八金剛”等人皆口觀鼻鼻觀心,無甚言語。等到“紫金梁”王自用看望張順的時候,張順心裏一個激靈,心想:“這廝不是好鳥,可別狗急跳牆。我根基淺薄,又無情義與他,萬萬不可被他拿來背鍋。”
於是,張順大搖大擺向前走了幾步,笑道:“閣下何其愚也,王頭領既已請降,自是已經撲殺此人,以示誠意。閣下何必咄咄逼人哉?允或不允,但有一言而已。若閣下允許我們投降,理當誠心誠意,以示朝廷招撫優厚待遇,免去山西之地的兵災;若是閣下不允,大家夥各自收拾兵馬,各憑本事而已。何必喋喋不休,似個娘們一般!”
“你是何人?為何見本官不跪?”張道浚見此人氣度非凡,不卑不亢,便有意壓一壓他的氣勢。
“我乃‘紫金梁’麾下‘擎天柱’也,既非汝臣,汝非吾君,汝何以使我跪之也?”張順笑道。他心想,我還未來得及迎娶汝母,萬萬不可先亂了輩分,使你將來不好做人。
“你的頭領‘紫金梁’都跪了,你還不跪?不怕得罪與我嗎?”張道浚也笑道。
“鄒忌曾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王頭領跪你,非是跪你也,乃是跪山西蒼生耳。此一跪,乃是大誠心大德行,汝何敢受之?今我無欲無求,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何以跪汝也?何以跪天下也?”張順哈哈大笑道,一番說辭不但說的城上張道浚一臉懵逼,連城下王自用也一臉懵逼:我特麽有這麽高的德行嗎?我王自用自己怎麽都不知道?
張道浚站在城牆之上,反倒覺得自己矮小了許多。此番舌戰大敗虧輸,張道浚被張順一頓大義壓了下來,再不有所表示,傳揚出去,卻是臭了名聲。所以他隻好,也取了自己的頭盔,對“紫金梁”回拜了三拜,說道:“竟不知王頭領高義若此,此道浚之失也。”
“你且釋放了你俘虜的民眾百姓,歸還你掠奪的財物,遣散你的部眾,我為你請予撫軍,言說你的大義,寬恕你的死罪!”
“紫金梁”王自用聞言且驚且喜,本以為張順這般囂張,事有不諧矣。他卻沒有想到事情瞬間有了轉機,不由喜極而泣,連番磕了三個響頭,說道:“感謝張公高義,我且為麾下將士感謝張公活命之恩。”
張道浚聞言,暗暗搖了搖頭,心道:“這王自用不過自守之賊,早晚可擒之。隻是那‘擎天柱’卻是個尖牙利嘴,須得小心應付。萬萬不能給他留下可乘之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