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山寨分賬
意外得到一員大將的柴簡,開始加速了自己的謀劃,計劃在下個雨天來臨之際將完顏宗弼送上西天。
為了應付蔡京派來的賬房先生,柴簡將大部分利潤都做成了進貨成本,為了使得可信,自然大批錢財都當做貨款運往了鳳凰山。
第一批運到鳳凰山的隻是‘柴氏人家’半個月的收益,但這筆收益也足足有十萬貫,整個鳳凰山上下看著這麽大一筆錢,不禁都目瞪口呆。
這麽巨大的一筆數目,讓本來準備振奮一下士氣的大當家石寶都有些暗暗後悔,錢太多了,這固然能讓自己做很多事,但這麽大一筆錢被眾人看了過去,以後大家更聽誰的話,就不好說了。
畢竟不管是幹什麽的,大家都習慣跟著能帶自己發財的人走。
十萬貫,讓石寶自己領人去打劫,累死累活幹上幾年都不一定能掙到,而柴簡到了東京半個月就掙到了,而且還不是一錘子買賣,是每半個月就有這麽多,這想想就恐怖。
當然這是石寶想岔了,任何產品都有市場飽和度,‘柴氏人家’的恐怖流水最多持續一年,一年過後,玻璃製品在東京城裏的大戶人家中普及後,流水肯定會下降。
不
過這都是後話了,擺在石寶麵前的現在有兩個難題,如何削減柴簡的影響力,怎麽花這一筆錢?
怎麽花錢柴簡是有安排的,錢運到的同時柴簡也把自己的規劃附上了,隻是石寶隻看了一眼,便悄悄給燒了。
於是議事堂內,幾名山寨首領又聚集到了一起,商量怎麽運用這麽大一筆錢。
柴簡臨走之前將自己的職務委托給了宗澤,宗澤原本是不受的,畢竟他一個有功名的人當一個土匪頭子,實在不像話。
但柴簡立馬又給了他一本《實踐論》,並將宗澤肩負的責任一一告知,知曉日後的天下安危都在自己身上後,宗澤便推脫不過,便做了這權知二當家。
由於宗澤賞罰分明,大公無私,隻一個月時間便取得了山寨上下的尊重,所以山寨議事,宗澤也位列其中。
“鳳凰山寨不過數百人,依我之見用不著這麽多錢財,不如遣人送往漆園,正好教主在和朝廷大軍作戰,正當其時!”石寶率先發表了意見。
他算是明白了,柴簡這人本事太高,他鎮不住,於是便想著從總壇拉人過來。
“大當家說的是,有了這筆錢,聖教大業可期!”三當家本來就是石寶推上
來的傀儡,自然石寶說什麽,他就應什麽。
方秋娘雖然不樂意自家相公辛苦賺來的錢又轉手送了出去,但畢竟是送給自己父親,她也不好出聲反對,免得被人詬病有了老公便忘了爹。
隻有宗澤厲聲反對:“鳳凰山寨是隻有幾百人,可山下還有數萬村民呢,哪裏會沒有用錢的地方,無論是修整水利,還是興建學校招聘學究教授,有的是用錢的地方。”
這個時候旁邊列席的公孫笙也發言了:“還有鑄造大炮,我早就跟大當家的說了,需要錢來買銅,大當家一直推脫說沒錢,現在有錢了,自然應該安排上!”
眼見出聲反對都是“柴簡派”石寶不由得心中大恨,可事到如今他也不敢用大當家的身份強壓,萬一起了衝突,山寨隻怕立時便會分裂,到時候跟著自己人多,還是跟著柴簡的人多,他還真吃不準。
於是隻得壓下火氣說道:“那便先分作兩份吧,一份給漆園送去,一份留在山寨自用,此後分錢的比例也依此例如何?”
石寶自認退了一步,當宗澤卻得理不饒人,他是做過州官的,自然比石寶這種草莽有章法的多了,說著便從懷裏掏了一個賬本出來
:“這是在下草擬的一份山寨日常用度以及今後項目推進所用的開支賬目,請大當家依此定奪!”
石寶接過來一看,隻見上麵密密麻麻寫滿了各種開支明細,看的他頭疼,隻得直接翻到最後看總賬,看完以後不由得大怒,計劃開支八萬五千三百貫,還要預留一萬貫的準備金,留給他支出的也就五千貫不到。
柴簡的錢才剛剛送來,對方就把賬目安排的這麽好,顯然跟柴簡私下有通氣,石寶隻覺得對方欺人太甚,便厲聲說道:“你是當過官的,怎麽做賬我是做不過你,但這山寨畢竟我是大當家,我說了算,必須一半一半!”
宗澤聽完以後默不作聲,但心裏對石寶的評價又放低一層,同時盤算著怎麽把對方趕下台,畢竟他是看在柴簡和柴簡許下的大願景才留下的,眼前的石寶顯然已經成為了一塊堵路石。
而石寶的打算則是通過錢財向方臘透露鳳凰山的重要性,希望對方派遣人馬來幫助自己。
議事堂的不歡而散,給鳳凰山的前景蒙上了一片陰影,其中最憂心忡忡的莫過於方秋娘了,兩邊對她而言都是自己人,如何辦對她來說也成了一個難題。
而此時
被石寶寄予厚望的方臘也十分焦頭爛額,前一陣的官兵被他輕鬆用地形優勢化解,還趁對方不備,殺了官兵一個全軍覆沒。
但這次來的顯然不是一回事了,因為這次來的是青澗城種家軍,領軍的更是如今大宋首屈一指的名將種師道。
指望像前一次一般輕鬆化解,肯定不大現實。
西北地勢幹燥,料想西北軍不善水站,因此方臘強征了許多民船,準備和種師道的西北軍決戰於安江之上。
一時間整個睦洲民聲載道,百姓亦是苦不堪言,但礙於方臘勢大,隻能靜待時機。
對於種師道來說,方臘都知道的弱點,他怎麽會不知道,因此西北軍是水陸並進,雖然大部分的補給都在船上,但路上大軍也保留了三分之一的補給,這樣即使船上的輜重被截獲,他還能從容撤退。
雖然路上行軍比乘船要辛苦很多,但士卒們看著年逾七十的老帥都同自己一起行軍,自然也沒了怨言。
由於方臘的強征暴斂,西北軍一到,許多百姓也自發的給朝廷軍隊送來情報。
原本傾向於方臘的地利人和,漸漸的傾向於西北軍了。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說的就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