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引導進化的方式

在元默默進化心髒的時候,族群也開始了新一輪的進化。

首先遊動者們的進化,由於有了堅帶來的進化模板,元的遊動者們自然而然的朝著與堅族群中的遊動者們進化而去。

這種處於演化階段的遊動者們,元將他們命名為鰭行者。

因為這些家夥的前肢演化成為了鰭。

鰭的加入,讓鰭行者的肢體配置看著有點像地球古生物鷗龍。

雖然怪異,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鰭行者的遊動速度足夠的快。

他們的遊動速度,元已經無法趕上他們了。

而說到進化,事實上變化最大的應該是甲殼者。

甲殼者中出現了兩種全新的演化階段!

這樣的構造,使得這些原本外殼堅固的生物變得具有攻擊性了。

元稱呼該類演化階段的血親為撞擊者。

而另一種演化階段,則是在甲殼者的基礎上,進化出了更加堅固的外殼。

通過進化圖錄中的詳細查看,元發現該類演化階段血親除了那本就厚實的甲殼之外,又在內部長了一層厚厚的硬化角質層。

想來這種角質層的出現,就是為了緩解衝撞帶來的對軀體內部的損傷。

元稱呼該類演化階段的血親為盾甲者。

而生長階段中,並沒有新的血親出現。

不過從堅的族群中倒是新加入了一種生長階段的血親,元將他們命名為尋味者。

若不是在進化圖錄中發現了他們,元根本就不會察覺到這些家夥的存在。

因為他們的變化實在是太小了!甚至根本就沒有體外的任何變化!

是的,尋味者的改變出現在他們的內部。

尋味者進化了他們的嗅覺係統,使得他們可以在大海中聞到許許多多其餘血親無法察覺到的氣息。

氣味能夠在海水中蔓延很遠的距離。

即便是在視線之外,尋味者也能夠精準的找到目標的位置。

當然前提是不要距離太遠,並且時間不能太長。

畢竟海水是流動的。

水中的氣息自然也會順著海水流動。

如果時間一長,很容易偏離目標。

尋味者的出現,基本上讓族群在生長階段中的各種類型都湊齊了。

攻擊的躍動者,巡遊的遊動者,防禦的甲殼者,挖坑的挖掘者,追蹤的尋味者。

等等,這裏麵是不是混進了一個奇怪的東西?

哦,挖掘者的主要功能還是挖坑,目的是為了給初生階段的血親提供庇護所。

其他並無要求。

而在這次戰鬥之後,元也對現有族群進行了一次統計——領袖意識進化之後,元對於數字的概念變得更加豐富了。

統計結果如下。

族群總數量為17522隻,其中除去了元自己。

生長階段血親共有4200餘隻,其中躍動者1000餘隻,遊動者1100餘隻,甲殼者1200餘隻,挖掘者700餘隻,以及最後的尋味者100餘隻。

而演化階段血親僅有412隻,其中鰭行者最多,為245隻,啃食者143隻,而撞擊者就16隻,盾甲者8隻。

其中撞擊者與盾甲者多半是進化的時間太短,所以數量還很少,但是在後續的時間中,應該會逐漸增加。

而鰭行者的數量多主要是因為合並進來的族群中本就具備鰭行者,再加上原先族群中遊行者的進化,所以看上去就比較多。

這些數字並不是準確的。

哪怕是在元統計之後的下一秒,就有可能有血親喪生,也有可能有血親進化。

但是元統計這個數字,其一是為了讓自己對自己的族群有一個具體的概念。

其二則是為了平衡各種進化階段中的血親數量。

總不能所有尚未進化的血親都朝著一個方向進化吧?

族群中進化類型太過單一,也不是一件好事。

隻有豐富的搭配,才能夠讓族群變的更強大。

當然若是那種每一個方麵都顧及到的進化類型,那就當那句話是放屁好了。

但是這樣的進化類型,往往都是那種極強的演化階段血親。

他們可不是那種一次演化的血親。

像元現在具備的生長階段血親就有五種不同方向的,所以保底估計,完美的進化類型至少也是需要五次演化的那種。

五次演化,元還不敢想。

就當前而言,元的準備其實很簡單。

從初生階段的血親中挑選強壯有力且沒有因為繁衍而孕育族群新生生命的。

畢竟元並不清楚,如果他選擇了讓那些正在孕育新生命的血親進行進化,對於那些新生命而言會造成什麽影響。

所以保守起見,還是挑別的好了。

元準備將生長階段中的躍動者、遊動者以及甲殼者的數量通通提升到1500。

而在同時,若是後續這些處於生長階段中的血親進化到了演化階段,元也不會進行補充。

因為這樣對於元而言實在是太麻煩了。

血親們幾乎無時無刻都在進化,他總不可能天天擱這統計血親的數量吧?

所以,隨他去吧。

元認為自己隻需要在那些大規模的戰鬥之後對族群進行一次統計即可。

當然了,從生長階段進化到演化階段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就是了。

從目前來看,整個演化階段血親的數量僅僅占據了族群數量的一小部分。

同時連生長階段的十分之一都沒有。

當然生長階段血親在族群中的占比也才四分之一不到。

由此可見,即便是最簡單的生長階段,也有不少生命無法到達。

像那些獨行的生物,他們往往缺少如同領袖一般的生命去引導進化。

不過若是這些獨行生物中誕生了一個領袖,那麽整合起來的戰鬥力那是可想而知的。

畢竟元的族群,目前也已經足夠強大了。

思考完畢了接下去需要做的事情之後,元便立刻投入到了其中。

在這之前,元都沒有刻意去引導過族群的進化。

那都是族群中的血親們自主模仿元的行為而產生的進化,並不存在元的主觀意識。

所以引導進化,對於元而言也是頭一回。

不過有著先前對於血親進化的思考,元很快就對躍動者以及遊動者開始了進化。

元隻需挑選躍動者中較為強大的血親,以及一些尚未進化的血親,讓他們跟著那躍動者,時刻模仿躍動者的行為即可。

遊動者也是同理。

不過麵對甲殼者,元就有些束手無策了。

因為甲殼者出現的具體情況,元並不了解。

難道要每天都將他們的鱗片敲碎來實現甲殼者的進化嗎?

這未免也太離譜了一點。

元思索無果,最後讓一批看著強壯點的甲殼者們來到自己麵前,逐一詢問。

元對著一個甲殼者問道:“你當初為什麽會想到這樣的進化?”

“我想要保護族群。”

“不清楚,就這樣長出來了。”

“鱗片被擊碎太多次後,我想要生長出更堅固的外殼。”

“我看著他們長了,我也想要。”

總之,答案五八門。

聽的元一頭霧水。

“去,帶領那群血親,無論你們用什麽辦法,讓他們像你們一樣進化。”

最後,元還是像進化躍動者以及遊動者那樣,將進化的事情同樣甩給了甲殼者。

就,很甩手掌櫃。

對此,元的想法是:“我要做的是引導,而不是親自教導他們進化。我不能單單盯著一個生長階段不放。”

是的,演化階段才是較為重要的那一個。

不過也許就是這樣的想法,當元將注意力放到那些身體力行教導血親進化的生長階段血親上時。

元發現,躍動者引導的血親中長出了遊動者,遊動者引導的血親中長出了躍動者。

最離譜的當屬於甲殼者那一批,除了甲殼者,什麽都有……

就連尋味者都進化出了一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