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八豔四公子

第129章 八豔四公子

後院裏,孟氏引了李香君、董小婉她們進來。

李董二人都曾是秦淮河上的風流人物,士林中有四公子,而秦淮河上也有八豔之稱,名妓與才子的故事,總是能夠傳揚四方。

其實這些女孩本也是清白人家的孩子,多是因家貧沉落青樓,李香君又名李香,號香扇墜,本姓吳,生在蘇州,父親本是武官,因被閹黨列入東林黨而被治罪家道中落,後流入青樓,隨養母改姓李。

打小接受嚴格的訓練,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能歌擅舞曉笛知琴,甚至能做些**清新的小詩。

她們的養母走的是上層路線,花費十餘年時間訓練她們才藝,與一般妓女不同,想見上她們一麵都非常艱難,更別說賠酒侍寢這種事,這些養母一般都會從小養著一群好苗子姑娘,最後一般都是賣給那些高官巨賈做妾的,因此一般也稱為養瘦馬。

就算是長大後進入秦樓楚館,但也不同於一般妓女,她們會搞個熱鬧的梳妝儀式,這梳妝錢往往千八百兩,買一個小丫頭才幾兩銀子,養十幾年的時間,仍是一個暴利的買賣。

李香君和董小婉、陳圓圓等都是這樣的瘦馬出身,李香君中意侯方域,可侯方域卻也拿不出那麽多銀子梳妝,最後還是複社好友們湊錢成就。

據說當年侯方域梳攏李香君這事還有個內幕,在他缺錢的時候楊龍友雪中送炭,給了他一大筆銀子,梳攏儀式順利進行,侯方域當夜還把祖傳的一柄上等的鏤花象牙骨白絹麵宮扇送給了李香君作為定情之物,扇上係著侯家祖傳的琥珀扇墜。

然而楊龍友這筆錢其實是阮大铖借楊龍友送給侯方域的,想賣個人情,拉攏侯方域,阮當時是被東林複社臭罵的奸佞,雖也是明末有名的戲曲家和大文豪,還是個大富豪,可士林都鄙棄他。

侯方域知曉此事後,還有些猶豫,覺得欠了阮一個人情,可李香君知曉後馬上就把頭上發簪拔下來,罵醒了侯方域,然後變賣了自己首飾,又四下借錢,總算湊夠數,把錢扔還給了阮大铖,保住了侯方域的名聲。

這個故事,後來還被寫成了戲劇桃花扇。

董小婉身世也差不多,從小賣入青樓當瘦馬養,練習各種才藝,後來認識了冒襄,一見傾心,可冒襄當時卻隻中意陳圓圓,兩人甚至私訂終身,隻是後來冒襄第六次鄉試不中後,陳圓圓已經離開了。

是董小婉在他最失意的時候一直照顧著他,後來柳如是出麵讓錢謙益幫忙為董小婉贖身,並送到冒家,這才成就了這段才子佳人情。

複社四公子再次齊聚,也是十分難得。

當初南京還未淪陷時,四人便已經各奔東西,皆因當時馬士英阮大铖當政,而四公子當初是帶頭公揭阮大铖奸佞的人,所以被攻擊,他們隻好逃離。

冒襄回了如皋老家,方以智一氣跑去廣州。

董小婉李香君她們也跟著流離逃亡,好在如今苦盡甘來,冒襄在海鹽舉義迎魯監國,魯監國對他的忠心很是讚賞。

“聽說殿下授冒公子為翰林院庶吉士,真是恭喜啊。”大孟氏為人很是大方,有八麵玲瓏之感,雖是初次見麵,卻依然很快與她拉拉近了關係。

董小婉也很高興的回道,“殿下聖恩,特賜家夫進士出身,還格外開恩賜庶吉林。”

明代的翰林地位很高,有非進士不入翰林的說法,明英宗以後形成慣例,進士一甲者授予翰林院修撰、編修,另外從二、三甲中,選擇年輕而才華出眾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稱為選館。

庶吉士無品級無定員,但卻被稱為儲相,因為朝堂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能成為庶吉士,未然必然前途無量。

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後,由翰林內經驗豐富者為教習,授以各種知識,三年後,在下次會試考試前進行考核,稱散館。成績優異者留任翰林,授予翰林院檢討,正式成為翰林,稱留館。其它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禦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本來,複社四公子名頭雖大,但其實隻有方以智在崇禎十三年中過進士。

冒襄六次鄉試都沒中,舉人都沒考上。

孟氏是個玲瓏的人,而董小婉和李香君那也是曾縱橫秦淮河上的名妓,這交際應酬的本事更厲害,一會功夫,後院裏已經是笑聲不斷,連孟三妹和孟四妹也都被她們帶動起來了。

前院。

朱以海在召見四公子。

四公子名頭非常之響應,朱以海之前都收到過許多舉薦他們的奏章,劉周宗、祁彪佳、徐石麒、陳盟等諸多大學士等都認為這是大才,當破格啟用。

朱以海其實對什麽東林、複社的這些什麽名士啊公子啊,並不是很看中,不過如今局勢下,團結各方力量也是必須的。

這四人雖然在科舉上,隻有一個考中進士,其它三個逢考必掛,但是他們四人的文章確實是做的不錯的,這方麵黃宗羲、顧炎武似乎也都是差不多,文章寫的好,書編的好,可就是科舉考不好,偏偏士林中名聲還極大。

這樣的人,朱以海認為若是善加任用,其實也確實是有用的。

就看用在什麽地方,好比劉宗周那是大嘴炮,你非讓他統兵打仗,肯定遠不如孫承宗洪承疇等,但你若是把他放在都察院這種地方,卻能起到很好的督察百官的作用。

還有祁彪佳、於穎這些文臣,他們在地方治理上其實很有經驗,安民撫治,絕對強過張名振、王之仁他們。

所以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才是關鍵,尤其是眼下,不可能還隻一味的按照科舉取士。

朱以海經過考慮,把這四公子放到了翰林院中,讓他們留在禦前,做他的秘書,協助處理些文字工作,同時,他還打算借用這四人的名氣,打算辦一份報紙。

不同於朝廷的邸報,而是要辦一份搞宣傳的報紙。

主要任務就是鼓動宣傳,搞思想輿論的統戰工作,連報紙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複興報,這四公子都是筆杆子厲害的人物,做這編輯那絕對是得手應手。

他特意讓大學士徐石麒出任總編,然後讓這四公子各任主編,全方麵的宣傳大明,宣傳魯監國,宣傳中興、恢複,同時全方麵的揭露韃子的殘暴、凶殘等等。

另外魯監國政權的新政策等,也要通過這報紙傳遍更多地方。

冒襄和黃宗羲他們之前都組織義軍,但效果隻能說一般,就跟屠象美這位翰林院檢討在嘉興起義一樣,強迫每家出一兵,強迫所有富人商家出錢出糧,一下子搞出三萬多人來,然後卻一下子就讓人端了老窩,兵敗如山。

雖然崇禎時的袁崇煥最後落得個淩遲的下場,但袁這個廣東人還是比較生猛的,關寧騎兵在他的努力下,也確實成了一支能打的軍隊,但這樣的文人畢竟很少。

雖然侯方域給他上書,自稱他父親侯恂東林大佬,曾經總督七鎮軍務,自己因此也有學習兵法戰陣,還得到父親的一些真傳。

不過朱以海認為侯恂雖是東林大佬,為人也很正派,但真要說懂軍事也是胡說,侯恂比較突出的就是提拔了左良玉,左良玉本來軍中犯事當斬,侯恂卻認為這個小軍官很彪悍勇武,不但不治罪還提拔為裨將。

左良玉也正是有了這個東林大佬靠山,後來才能一路高升。

等到後來左良玉都成了手握重兵跋扈不能製的軍閥,朝廷才想起快病死的侯恂,給他加總督七鎮軍務,希望他能壓的住左良玉,不過這個時候侯恂其實誰也調動不了,最後開封之圍沒能解,侯恂再次被罷官歸家,不久後還被抓回北京下獄,後來還是被李自成從獄中放出。

隻是侯恂並沒有降順,而是逃回南京,一直隱匿不出,後來又逃到徽州隱居。

侯方域就是個嘴炮,但朱以海認為,隻要把他擺到合適的位置,其實嘴炮也是能有不小作用的。

“辦報紙?可是邸報?”

大明的邸報內容主要就是詔旨奏書一類的官文書,甚至內容還是經過篩選審核的,到了天啟崇禎兩朝,才加入了少量的社會新聞,比如天啟六年五月的一期邸報,就記載了當時北京宣武門王恭廠火藥庫大爆炸的新聞。

明朝黨爭厲害,邸報和通政使都成為各派爭奪輿論的陣地。

控製通政使,就能把奏章有選擇的呈給皇帝看,而把不想給皇帝看到的不給他看,這也是當初朱以海即位監國後,第一批任命的官員中就是通政使的原因,這是皇帝重要的信息渠道,若是被奸臣控製,那就能蒙蔽聖聽。

東林黨曾經在通政司被控製,奏章送不到皇帝麵前的情況下,直接把奏章抄到了邸報上發行,打破了信息的壟斷控製。

崇禎年間,已經漸把邸報稱為京報,甚至出現了專門翻印京報的報房,還開始采用活字印刷術印報。

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軍則還搞過旗報、牌報,就是把一些捷報,編成簡短的文字,然後寫在旗幟上或牌上,然後騎馬沿途通報,振奮軍心士氣。

朱以海要辦的當然不是這種,他要辦一份更先進的報紙。

“複興報,將是一份新式報紙,不再僅是抄錄朝廷的奏章、詔旨,而是要重視新聞、言論,緊密配合時事要聞,發表評論。”

一聽這話,複社四公子個個眼睛瞪大,瞬間**了。

監國居然要授給他們這樣的權力?

這豈不是比科道言官的權力還大?畢竟科道言官也隻是在朝堂上發言,他們這是要通過報紙向天下發言,對各種時事都有點評之權?

這個權力也太大了,身為複社四公子,他們比誰都明白掌握輿論的重要性。

朱以海看著他們的樣子,也知道他們在想什麽,嗬嗬一笑、

“複興報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統一戰線,團結天下士民,一致對外,共抗韃虜,複興社的總編輯是大學士徐石麒閣老,副總編是太仆卿陳潛夫,另外劉孔昭、楊文驄、沈文忠、虞大複、屠象美等也都會是編輯,複興報具體會劃為好幾大版塊,你們各負責一塊,稿件要交叉審稿,最後由孤最後定稿。”

“孤希望這份複興報,能成為射向韃子的利箭,能跟陳琳罵曹操,駱賓王討武則天的檄文一樣犀利,你們要揭露韃子的種種惡行暴政,也要監督朝政百官,要鼓舞人心,團結軍民,共同抗虜!”

朱以海壓低了幾分聲音,緩緩道,“這份報紙是為抗虜恢複而設,不是讓某些人不識大局,拿來內鬥的,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