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越長大越開始在乎自己的感受了,明白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以前常常會因為別人的看法和感受而改變自己,現在發現那時候的思想真不成熟。

每次當自己要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選擇的時候,要委屈自己才能求全的時候,我都會對自己問一句話:憑什麽我自己做的選擇要我做那個不開心的人做選擇的時候為什麽要自己讓自己難過。

楊絳先生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我經常這樣想,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和無法左右的我的世界,會跟著自己的感覺去做很多事。難過的時候會想繞著整個城市走一圈,會思考奇奇怪怪的問題,布偶會有生命嗎,向日葵會怕熱嗎,小魚會渴嗎,你還在想我嗎。這些問題不會有答案,因為這是屬於我一個人的思想,沒有人跟我一同感受。

如果我們連愛自己都不會,怎麽能活好呢。如果我們都在做的都是不愛自己的事,又怎麽談得上對得起這一場人生呢。

我要去看最壯闊的景色,去遇見最出色的人,去享受最美好的人生。我一步都不退讓。

不要為了任何人而改變自己的節奏,你要相信總會有人風塵仆仆來愛這個獨一無二的你,會讓你做回你自己。

“生活可以粗糙,歲月可以不溫柔,人心也可以涼薄,但我們不可以不愛自己,取悅自己,記住,愛自己才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年齡隻是符號,希望我們都有與之匹配的內涵。你不一定非得長成玫瑰,你樂意的話,做茉莉,做淡菊,做無名小花,做千千萬萬。活的像自己,才是對生命最好的饋贈。

我不是不快樂,隻是很難獲得綿長而持久的快樂了。

能細數出許多小快樂,月亮升起的時刻,昏黃路燈下道別的擁抱,捧著熱奶茶小跑進教室,櫥窗裏溢出的麵包香,和朋友約著去吃火鍋,感受第一粒雪落在頭上。

我為那些瞬間的光亮而雀躍,過後又墜入無止境的沉悶乏味。

問過了我好多的朋友。

他們將長期不談戀愛的狀態稱之為享受生活。都說這是眼光高,挑人,其實不然,隻是不想隨隨便便將就而已。

單身久了,自然而然就覺得一個人其實也挺不錯的,最多就是出街看別人牽著小手的時候會羨慕;會在自己提不起重物的時候,能夠有個人幫忙分擔;一個人獨居寂寞的時候,能有個人陪著說話,也就僅此而已。

感情這玩意兒講究的也是一種緣分,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搶都搶不來,我一直遵從的定理就是隨緣。到了一定時刻,總會有人也來找你。

不談戀愛另一方麵也算是在鍛煉自己的獨立特性吧,喜歡平淡但是不甘於平凡,喜歡駐足停下來欣賞沿途風景,能夠更好的並且有更多的時間與自己談心,而且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

當然如果愛情來的時候就坦然接受,並且好好享受。

你渴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那就努力邁進你所期待進入的圈子,慢慢朝著你憧憬的人走去,努力模仿他們的優秀品質,養成他們的良好習慣,做他們驗證過的事,朝他們靠近,成為那束吸引你的光亮的一部分。

或許有一天,你朝著期待的方向走了很遠很遠,終於靠近了你曾經仰望的人物。

而你自身也開始散發耀眼奪目的光芒,成了別人眼中值得靠近的對象。

好的愛情從來不是阻止你社交,而是足夠了解你,知道你不會背叛,放心大膽的讓你去**做的事,去交感興趣的朋友,你是我的,這輩子就是我的,不是我的,拿鏈子拴也拴不住。

真的在意一個人就不要去聽說他、打探他,而是以手觸碰、以眼去觀察、用擁抱去感受聽對方說自己,試著去站在他們站的方位去體會與洞悉。

其實我一直認為愛應該是這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

但我不得不承認,愛並不是隻有幸福和快樂,愛的附屬品就是患得患失、情緒波動以及焦慮和不安。即便這樣,也不應該讓愛套牢別人,困住自己。

如果你遇不到深沉而熱烈的愛,還是獨自走會更有意思,人生遼闊,不應隻活在愛恨裏。你應該去愛這山、這水、這世間萬物,以及鮮花和你自己。而不是拘泥於小小的情愛之間,不放過自己。

其實我們都各自在生活裏忙碌,偶爾在生活裏偷閑談情與愛,我們都要有接受愛和放下愛的能力。

人不是狐狸,人如果被馴服的話,就要冒著掉眼淚的危險。愛永遠是捉摸不透的東西,在決定要愛的時候,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

所以希望我們都擁有一份健康的愛,要愛真誠的人,不說反話、不冷冰冰、不嘴硬,愛,要會和我一起解決問題,會想要和我有以後,和我一起開開心心的人。

愛一個人就像在海灘上撿貝殼,不要撿最大的,也不要撿最漂亮的,就撿你最喜歡的那一個,撿到了就永遠不要再去海灘。

最好的愛情。

任何關係中,懂得相互服軟,輪流低頭,就不會走散。哪有什麽天生般配的兩個人,隻不過一個懂得包容和遷就,而另一個懂得適可而止。最好的愛情大概是:你讓我心動,我讓你心安。

你知道心疼我的不容易,我懂得寵著你的小情緒。

所以,餘生願我們懂得去用心珍惜,不虧欠任何一份熱情,也不辜負任何一片真心,用愛來抵抗漫長歲月。

(讀者投稿)

閨蜜快結婚了。

前幾天一起吃飯的時候,突然和我聊起她的初戀。她悵然地說:“不知道他現在怎麽樣了”。

她是海歸碩士,家境好學識高樣貌佳,各方麵都優秀。但她的初戀對象高中便輟學了,自己在街口開一家小吃店鋪,行為舉止都帶點痞子氣。怎麽看都不像是能走到一起去的兩個人,卻偏偏在一起長達五年。

那時候她高中,天天讓我陪她去那家店鋪吃年糕。男孩端給她的那碗年糕裏,總會鋪上滿滿當當的雞蛋絲。

最甜蜜那一陣,她甚至會逃課去幫他看店。有一次差點正麵撞見她爸,怕得她躲在廚房裏一個多小時不敢出去。

小城戀愛有一種天然的故事感,兩個人在一起的時日貼合著青春小說裏慣用的柔情筆觸。隻是之後這本小說的紙頁慢慢潮濕,字眼被洇得看不清。

後來她出國,時間一久,因為這樣那樣的矛盾,終於分了手。那之後,她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戀愛。

我是故事的旁觀者,隻能按照時間線捋,那顆心怎樣滄桑變換大概隻有她懂。

反正我所知道的是,她現任是上海的律師,談了一年,見過家長,雙方都滿意,於是婚事很順利就定下了。律師年輕有為,家境好學識高樣貌佳,各方麵也都優秀。怎麽看都像是天生一對。

“就他了吧,也挺好。”她跟我聊起現任的時候,這樣說。

這幾年她很少提起初戀,我以為她早就把他忘了。臨近婚期,在跟我吃飯時突然提起他,倒讓我有些意外。

閨蜜的分手,是從青春期跨入成年,兩人周遭的環境、人生的際遇開始分化,於是導致雙方適配條件失衡。

“會覺得遺憾嗎?”我問閨蜜。

“也還好。他的確不適合和我結婚。”閨蜜說。

是了。結婚嘛,“適合”是最重要的。

海歸碩士身份的閨蜜,自然應該匹配業界精英。門當戶對,勢均力敵,愛情跨入婚姻,便等於為情感加上鎖拷。是約束,也是保全。

年輕時我們總會貪戀波瀾起伏的羅曼蒂克,覺得隻要兩個人彼此喜歡便可以長長久久在一起。而步入社會之後,便會更向往細水長流,覺得不需要過多曲折,平穩而妥當即可,理智而溫和的愛,才能讓人覺得安心。

也沒什麽好壞之分。隻是成長罷了。

沒有錯對,就是唏噓。

我的堂姐以前因為一段不被看好的感情,而跟家裏做鬥爭。爭到後來不知怎麽,忽然跟男方斷了關係。

她最近正打算和一個相親對象訂婚。前些天她帶著未婚夫來我家吃飯,我媽問她:“快結婚了,開不開心?”

她也隻是淡淡地說:“也還好,就這樣唄。”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人一旦到了某個年紀,便會突然失去很多抗爭的鬥誌。“也挺好”、“都還行”、“也可以”……每個褒義的形容詞前麵,都會加上表示淺程度的副詞。轟轟烈烈的愛情讓位給安安靜靜的婚姻,到了某個年齡段,人們大多會選擇告別勇敢而笨拙的喜歡,步入穩定而牢固的婚姻。

談不上世俗,我隻是覺得惋惜。

那個躲在廚房裏半天不敢出門的小女孩,如今早已成為獨當一麵的職場女性。她曾經很愛那個做小吃的男孩,現在決定和某個律師結婚。未來或許會成為一個焦頭爛額又誌得意滿的媽媽,朋友圈會出現很多育兒寶典和瑣碎日常。她也會有很多壓力,來自房貸,來自996的工作,來自夫妻間的爭執。她或許也會在很偶爾的時候,想起那個給她盛很多雞蛋絲的男孩子,然後感歎一句,“年輕真好”,但不會真的想回到過去。

歲月沒有返回鍵,念舊終歸隻是念頭。

就……已經沒有資本再在愛情裏胡作非為了。

奔三的我們愈發強烈地看清這件事實。於是幾乎是出於自保的本能,開始主動尋求穩定的收入,穩定的家庭,以及穩定的愛情。

我們不再崇尚及時行樂、敢愛敢恨,我們不再迷信羅曼蒂克和腎上腺素,我們開始推崇夫妻恩愛、家庭和睦,開始注重工作效率和升職加薪。我們由於更需要切實的生活保障,而對低性價比的深情嗤之以鼻。

浪漫總是會被殺死的,我們會長大,變得有錢或者壓力重重,我們會認識油嘴滑舌的名利場男孩,盤算他的背景和收入——顯然他也會這樣對你。

我們把愛和生計擰在一根繩子上,一切都太難了,“跟最愛的人在一起”是高攀不上的任性。

但很久以前,那曾是我們設想過的婚姻。

結婚的意義。

結婚就是找一個人,像兩株小樹一樣,擰在一起成長,然後你們結出的那個果實,才是最珍貴的。

這樣的果實,它絕對用任何東西交換不出來,它是一份你通過任何其他渠道都不可能獲得的信任,你年歲越大,這份信任就越值錢,越珍貴。

所以,婚姻的意義是什麽?是在漫長的歲月中,一起形成的默契和習慣。

這種習慣可能是知道你胃不好,清晨的一碗白米粥。可能是知道你晚.上會口渴,床頭的一杯白開水。

也可能是知道你怕冷,半夜為你蓋的被子...

這種日積月累的了解和懂得,無可替代,不是說換了一個人就可以重新來的。

因為你在漫長的歲月中一起成長,彼此把自己打磨成了最適合對方的那一個人,不可能再去習慣任何一個人,這是任何外在條件都比不了的。

淩晨三點的一杯水,老去時候的相互陪伴,困難時候的相互支撐,這就是婚姻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