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地方官製的變動

沉靜在悲痛之中的薛家迎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官家親自前來吊唁這對臣子來說是無上的榮耀。朝中不少大臣也陸續前來,在看到趙禎後大為驚訝,連忙躬身行禮。

薛顏雖然在去世之前是從三品的光祿寺寺卿,可他一直出外並未在京中就任官職,前來吊唁的都是光祿寺的下屬同僚和過去的親朋好友。

如今卻見官家也來薛家吊唁不由得他們不好奇。

趙禎在眾人的目光中走到靈前,作為一國之君的他朗聲道:“薛卿雖未久居京城,然其功績有目共睹,知我大宋州府數十處,處處留得嘉名,地方百姓視其為青天。其親力親為體諒民情,平叛亂,賑河工,止勞役,免百姓之疾苦。

朕觀之種種政績,夙夜憂歎,然天不假年,如此能臣幹吏卻長眠與此,朕前來祭之。”

吊唁的官員中表情不一,有羨慕的,有激動的,有不置可否的,可無論是誰眼睛中都透漏出深深的驚訝。

趙禎在薛向的引領下向書房走去,他此次前來最重要的目的便是拿到薛顏撰寫的經驗,這些都是老寺卿多年積攢下來的寶貴財富。

木質的書房中充滿了樟腦的刺激性氣味,讓人有些稍稍的不適應,薛向見趙禎微微皺眉趕緊解釋道:“官家稍後,容臣先開窗換氣,這書房是家爺最喜愛的地方,藏書頗豐,隻能用樟腦為架方可杜絕蟲害,往日裏都有人來換氣的,可自從家爺走了便很少有人來了。”

趙禎點了點頭:“無妨,你且把窗門放開,朕自去便是。”

黃花梨木的書桌上整齊的擺放著房四寶,隻不過一旁的筆洗中已經沒有了清水,即使當上了殿前司指揮的彭七依然守候在趙禎身旁,也不知他是真的忠心不二還是不想去看那些密密麻麻的公。

隨手拿起桌上的小冊子翻看,趙禎突然眼前一亮,這小冊子中的內容便是自己讓薛顏活著時候整理的地方治理經驗,語言精練,言簡意賅,一句話便能直指要害。

趙禎飛快的閱讀著,讀到精辟的地方大呼過癮:“妙哉,妙哉!薛卿不愧是我大宋之能臣!如此章不光寫得好,更為難得的是言簡意賅的道出地方管理之精髓,雖每句不足十幾字卻能直指本源!”

薛向紅著眼睛大禮拜下:“謝官家!!這本手劄是家爺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編寫,甚至連臨終前都在交代臣務必整理好,家爺萬分叮囑如果能入官家法眼,一定要對官家說句話!”

趙禎合上手劄驚奇的問道:“什麽話?”

“官家所看之手劄乃是因地製宜之結果,萬不可生搬硬套強製而為,各地民風情況大有不同,正如橘生南則為橘,橘生北則為枳,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則有百害而無一利!”

趙禎長歎一聲:“顏寺卿果然思慮周全,朕今天見識到了,恨不能當麵詳談。”

一旁的巨大木箱引起趙禎的注意,指了指道:“這裏麵是何物?”

薛向臉色悲痛的打開木箱,裏麵赫然是整整齊齊的書稿,“這便是家爺在各地為官時的隨筆,也是這份手劄的參照,家爺說了要讓陛下一目了然,除去那些冗長的內容,便用了一年之功簡其精要方成此劄。”

趙禎震驚的望著木箱又看了看手中小巧的手劄,沒想到薛顏為了讓自己方便閱讀不惜以一年之功整理。這對一個病重的老人來說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果沒有這麽大的工作量也許薛顏就不會在回京短短一年便去世。

一旁的彭七眼圈一紅,連他這種廝殺漢都被薛顏這種精神所感動。

“如果每地官員都能有薛卿之半,我大宋吏治何愁不興?”趙禎拿起手劄放入小心的放入懷中感歎。

手劄的寶貴之處不光闡述了薛顏的經驗,跟難能可貴的是提出了吏治的不足和地方行政的混亂。

針對這一情況薛顏提出了較為詳細的方案,這幾乎和後世的責任製相同,把知府知州從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變成監管和總負責。

宋代的地方官製,初期基本上沿襲唐五代舊製,行政機構分州、縣兩級,但為了中央集權又裁撤了太守,縣令一職,變成了知府事,知縣事。

這對大宋的地方管理造成了阻礙,薛顏的手劄中明確的提出地方衙門應該實現責任製,知府事和知縣事總攬全局,這樣才能高效的管理地方。

薛顏的觀點和趙禎的計劃不謀而合,後世的公檢法三方配合市政管理地方。

而且大宋為了製衡地方長官實現中央集權,還設置了通判這個雞肋的產物,別看他的地位在知州知府下麵,可權利卻很大,州府之政無不統治!地方上經常出現知州和通判相互參奏的事情。

一把手和二把手相互懟還怎麽管理好地方?

第二日的視朝上趙禎宣布對地方官製進稍稍的變動。

“朕昨日和丁相公吊唁了光祿寺寺卿薛顏,不少臣公都看見朕了,在薛卿的書房中朕偶有所得,諸位都知薛卿任州府知事久矣,且名聲在外,被當地百姓喚之青天,薛卿在臨終前留下手劄一副,言簡意賅的道出地方吏治的經驗,今日諸位與朕一同看看!”

趙禎說完對三才揮了揮手,把連夜派人抄好的手劄發了下去。

紫宸殿中的武百官人手一份,開始翻閱,寇準望了一眼丁謂心中暗自詫異,官家怎麽開始和丁謂走的這麽近了?難道要提拔已經是三司使的他?

小半個時辰,紫宸殿中除了翻閱手劄偶爾發出的聲響,就剩下官員們的連連感歎。

薛顏的手劄實在是寫的太好了,對各州的情況總結完善,而且不乏令人茅塞頓開的提議。

魯宗道看完出班道:“啟稟官家,臣以為薛寺卿的手劄可為地方吏治之鑒!”

趙禎笑道:“魯參政莫急,薛寺卿臨終之時留了句話給朕,橘生南則為橘,橘生北則為枳,因地製宜才是萬善之法,朕昨夜也擬了一份手劄,諸位看了再說。”

趙禎的手劄被發了下去,這是他根據大宋的情況和薛顏的手劄相互印證之下對地方官製進行的微調,公檢法三方獨立出州府衙門,通判的權利隻限於監管官吏,這符合了太宗設立通判的初衷,又讓其不會掣肘地方長官的事物。

不少朝臣看了連連點頭稱善。

其實在大宋公檢法都是存在的,隻不過被包含在州府衙門之中,趙禎做的就是把他們獨立出去,互相監管便可。

寇準出班道:“官家的計劃是極好的,可如此一來知州,州府還有何用?”

群臣被他的話點醒,對啊,這樣一來就等於架空了知州知府的權利,這是官們最不希望看到的。

趙禎奇怪的看著寇準道:“寇相公的話朕倒是聽不懂,知州知府難道除了緝捕盜賊,處理糾紛,就沒有別的事情可做?興修水利,考察民生,監督下屬,加強州府防備,這些不都是事情嗎?

朕意已決,從開封府開始逐漸向各地推行,地方官員的勘磨製度也要改變,以其治下的經濟,民生,穩定,河工,等作為考量。優異者自當提拔,懈怠者降級罷官!”

趙禎說完便不給群臣反對的機會頭也不會的走了,三才用特音調喊出:“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