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禍福難料
kJ偌大的乾清宮暖閣之中,案牘之後的朱由檢低頭沉思,臉上的表情有些深邃,餘下的朝臣均是不敢打擾,隻靜靜的等待著。
拉攏漠南蒙古共抗建州女真自是上策,但這些心懷不軌的蒙古韃子真的會誠心歸順嗎?
且不說建州女真並未傷筋動骨,光是最近才剛剛崛起的科爾沁部便足以\"震懾\"與其毗鄰的內喀爾喀聯盟以及喀喇沁部。
要知曉,不同於這些迫於女真威勢,才被迫達成同盟的蒙古部落,那科爾沁部可是早在老酋努爾哈赤尚未正式起兵之前,便與其共同進退,雙方關係十分密切。
待到建州女真逐漸於遼東站穩腳步之後,努爾哈赤便\"投桃報李\",不斷派兵幫助科爾沁部,使其迅速崛起。
尤其是隨著蒙古大汗林丹巴圖爾領著麾下察哈爾部不斷西遷之後,得到女真人扶持的科爾沁部便逐漸有了漠南草原第一強部的影子。
要知曉,蒙古大汗林丹巴圖爾已然西遷,遼東官兵雖是前後兩次挫敗女真攻勢,但也無法影響到草原上的局勢。
如若建州女真與科爾沁部起兵問罪,怕是喀喇沁部及內喀爾喀聯盟又會瞬間倒戈。
如此一來,非但不會對遼東局勢有絲毫緩解,反而會影響到大明軍民的士氣。
但正如帝師孫承宗所言,大明眼下正需要\"千金買馬骨\",對於這些蒙古韃子所釋放的善意也不好視而不見。
可若是重開\"互市\",其地點又將選在何處?
沉默半晌,朱由檢微皺著眉頭,緩緩問道:\"如若朝廷重開互市,當以何處為宜?\"
如若從現實角度出發,與塞外草原毗鄰的大同鎮及宣府鎮毫無疑問是最佳的互市地點。
隻不過有\"範永鬥\"這些晉商的前車之鑒在,朱由檢下意識的不想選擇宣大。
聽得天子話語好似有鬆動之意,暖閣中的朝臣們均是如釋重負般鬆了口氣,彼此對視了一眼之後,終是由戶部尚書畢自嚴起身拱手說道:\"陛下,如若重開互市,或以張家口堡為宜..\"
似乎是知曉天子不喜此間地點,故而戶部尚書的聲音有些遲疑,麵色也是微微發苦。
宣德年間,彼時的大明天子朱瞻基對於宣府一帶的防務十分重視,曾親自率兵於洗馬林一帶巡視,並於宣德四年在距離張家隘口南七裏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軍報,將其稱之為張家口堡。
自張家口堡落成之後,便以\"武城\"之譽而雄冠北疆,並且因為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迅速成為了北方絲綢之路上的中轉地,其承載的軍事功能也逐漸被商業貿易所代替。
隆慶和議之後,張家口堡便與大同鎮一起成為了第一批\"互市\"的地點所在,熱鬧異常。
\"張家口堡毗鄰塞外,人員錯綜複雜,朝廷管理起來也是頗為困難,於此地重開互市怕是效果不甚理想,愛卿可還有良策?\"
抿了抿有些幹澀的嘴唇,朱由檢在畢自嚴有些失望的眼神中微微搖頭,終是沒有同意戶部尚書的提議。
雖然楊肇基已是就任宣大總兵,於\"通敵案\"中涉事的巡撫,兵備道等官員也盡是被撤職查辦,但朱由檢仍是有些放心不下。
見朱由檢如此言說,縱然心中早有準備,畢自嚴也不由得麵露失望之色,但也隻得無奈的拱手說道:\"既如此,或以大同鎮為備選..\"
作為京師的重要門戶,大同鎮素有\"九邊重鎮之首\"的美譽,其關外隘口同樣是熱鬧異常,至今仍有\"旅蒙商人\"往來於此。
\"唔,朕知曉了,且容朕再想想。\"
又是沉默了半晌,案牘之後的朱由檢緩緩頷首,但波瀾不驚的聲音仍是令人猜不透其心中想法。
似這等邊鎮要事,除了要征詢朝中大臣以及宣大總兵的意見之外,還要與遼東巡撫商議一番。
在沒有確切的答案之前,他不會輕舉妄動。
望著身前稍顯的有些失望的朝臣,朱由檢也是微微一笑,知曉這些朝臣也是一片好意,但這\"互市\"實在事關重大,並且與地方牽連過甚,不宜操之過急。
\"是,陛下。\"
與身旁的幾位閣臣交換了一個眼神,畢自嚴終是拱手說道,眼眸深處卻是有抹憂色一閃而過。
帝師孫承宗數次欲言又止,但瞧得天子鎮定自若的模樣終是沒有開口說話,但麵色卻是又苦澀許多。
大明在遼東挖的坑實在是太大了,己方明明挫敗女真攻勢,士氣大振,令得搖擺不定的蒙古部落都是心生退意,但卻因為過往的\"前車之鑒\"而束手束腳,實在是讓他既無奈又不甘。
\"陛下,遼東巡撫畢自肅上奏,請留京營副總兵黃得功所率四千鐵騎,否則難以震懾寧遠將校..\"
輕咳一聲,兵部尚書王在晉緩緩起身,在周遭朝臣果然如此的眼神中,朝著案牘之後的天子拱手說道。
\"錦州大捷\"雖是已然告一段落,但寧遠城中的將門時間卻是不甘\"坐以待斃\",不斷派人於京中活動,四處拜訪朝臣,其用意不言而喻。
如若不是知曉天子對於那些擁兵自重的將校懷有戒心,隻怕在座的朝臣中都會有人對寧遠城中的將門世家大開方便之門。
\"準了。\"沒有絲毫的遲疑,朱由檢便是重重點頭。
依著錦衣衛及東廠的消息,前任遼東巡撫周永春已經從家鄉啟程,不日便將趕至遼東寧遠赴任。
無論是為了給這位老臣\"造勢\"亦或者為了增加遼東兵力,黃得功所統率的四千鐵騎繼續留在遼東都在情理之中,但黃得功本人還是要回到京師。
畢竟周遇吉已然調任薊鎮總兵,朱由檢還是需要一個\"忠心為國\"的心腹近臣護持京師。
\"禍福難料呐。\"或許是被兵部尚書王在晉的話語牽動了心思,朱由檢又轉而將目光投向了遼東。
雖然今日所商議的重點一直是\"互市\",但其最終目的還是千裏之外的遼東戰場。
這些蒙古韃子大張旗鼓的向朝廷釋放善意,其背後的真是目的卻是不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