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拉攏投資

一聽柳陽的話。

朱元璋和朱標二人不由得對視了一眼,兩人不由驚詫這柳陽倒是絲毫不掩飾拉攏投資的目的。

轉過頭。

“小兄弟,沒想到你還真是個做生意的料,這才剛說沒幾句,就打算拉我們投資入股了。”朱元璋不由笑道。

一旁的朱標也隨即附和。

“確實有生意頭腦,依我看在如今的鳳陽向你這般有,生意頭腦絕不會還處於做工幹活的層次吧。”

聽見朱標的話後,朱元璋更是連連點頭。“沒錯,那我看你不如自己開間鋪子,自己幹總比在這裏做工幹活賺的多吧。”

可誰知柳陽聽見朱元璋這般說道,隨後連連擺手。

這倒是讓朱元璋和朱標有些不解。

“二位有所不知,我出身貧寒身上根本沒有多少銀兩,如何才能盤下一間鋪子呢?”

“就算是盤下一間鋪子,那恐怕得賭上我全部身家了,但凡賠錢,那我不是連口飯的都沒有了。”

柳陽說的有理有據,絲毫沒有任何破綻。

朱元璋可是清楚柳陽的身份,不過見柳陽如此說來也並沒有去拆穿。

他倒是覺得如今這樣的相處還算合適,無論雙方都沒有架子,隻是在商言商吧。

柳陽接著說道。

“現在雖然布匹賣的很火,可畢竟規模太小,富一隅而不富全縣這會讓老百姓們不平衡的。”

朱元璋聽到這話倒是讚同的點了點頭,說道。

“你說的沒錯,自古不患寡而患不均,沒想到你一介商賈居然還能心係全縣百姓,倒是難能可貴。”

柳陽被這麽一說,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便打著哈哈的說道。

“倒也不是這麽說,我就是見不得百姓們受苦,你看那些城外的百姓們,每天北朝黃土麵朝天的那麽辛苦,反倒是一家子每日見不到葷腥,收成不好時候不但餓肚子,還得把家裏那點口糧交了稅。”

“要是遇上個災年絕了收成,那就得餓著,弄不好一家子都過不去這關,以前元末鬧災荒的時候十戶不留一,這鳳陽縣能逃出去的十有八九的也都餓死在路上了,留在這裏的老弱病殘的也就聽天由命了。”

這些話似乎是勾起了朱元璋的記憶,他有些出神的看著眼前熱鬧的人們。

“是啊,咱記得那時候災荒的日子,別說吃飯了,連樹皮都被啃光了,走到哪都鬧災,慘不忍睹啊!”

“聽你的意思是要把這紡織廠的產業再擴大一些?”

柳陽聽到對方說的話,知道他也是吃過苦的人,這樣的話就太好了,因為拉投資最重要的是能引起投資人的共情,於是說道。

“是的,我要把紡織廠擴展到鳳陽縣每個村子裏,讓那些老百姓們除了種地之外,空閑的時候還能織布,這樣也算是多了一個進項,能讓他們生活稍微好過一點。”

朱元璋很是欣慰,又想到什麽似的說道。

“可是這樣一來,你的投入就會很多,別的不說,就你這新型的紡織機恐怕就得投入不下萬錢,更何況還得教會村中的百姓們使用,又是需要時間,這可是一時半會收不回成本的。”

柳陽嗬嗬一笑,說道。

“為商者,不能計較眼前得失,雖然前期投入大,可一旦形成規模那便是一勞永逸的事情,而且我會根據實際情況來製定生產任務,等我籌劃好必然是雙贏的。”

“雙贏?這詞倒是新鮮。”朱標在旁邊說道。

“豈止是雙贏,如果這個計劃真的能行,那不但讓百姓們能有多的收入,而且這麽大規模的布匹生產必然也會對周邊的縣城乃至金陵城都會有影響,布匹便宜了,能讓人們更多的穿新衣服了。”

朱元璋補充說道。

柳陽也是連聲稱讚對方看得遠。

“你說的很對,不止於此,明年種植棉花的百姓會更多,這樣就算寒冬數九也不會有人挨凍了。”

朱元璋深以為然的點點頭。

“百姓隻要吃得飽,穿得暖便會安分守己,自古以來皆如是。那我在這裏就恭祝你成功了。”

說完,朱元璋便帶著朱標走了。

柳陽原以為造出了珍妮紡織機帶動了布行的發展就會大幅的提高鳳陽縣的繁榮度,可一查看就失望了,居然才提升了百分之一點幾,進度條雖然還在緩慢的增長,可看樣子撐死也就到百分之二了。

雖然成立了紡織廠,可畢竟需要的工匠是有數的,而且按照後世的經驗來說,還沒有說哪個地方建一個廠子就能拉動當地經濟大幅度發展的。

隻有把鳳陽縣的百姓全部發動起來才可以。

於是柳陽又頒發了一條命令貼在了外麵。

“凡是想學習新型紡織機的,可報名至本村裏長處,然後裏長再報至縣衙,官府會根據各地實際情況來下發新型紡織機,也會派工匠和繡娘去指導百姓使用和維護。”

“完成每月既定任務者,每人工錢五兩,凡織出布匹多餘者可自行買賣抑或充抵賦稅。”

果然,這條命令一發布,又引起了老百姓們的議論紛紛。

“哎呀,這可是天大的好事,在城外生活的百姓們也能掙錢了。”

“可是城外的人每個月工錢隻有五兩,跟城內的可沒法比。”

“你個娃子懂什麽,城外的每日都得下田幹活,哪能像城裏的繡娘一樣專門幹這個,而且你沒看到嗎?完成每個月的任務後,再多織的布就歸自己了,或者也能抵賦稅。這要是碰到個災年就不會餓死那麽多人了!”

“是啊,糧食就是老百姓們的命,家中有糧心裏不慌,但凡能有別的辦法,誰想把家裏的糧食交出去啊。”

幾天下來,整個鳳陽下的老百姓們都被調動了起來,報到縣衙這裏的居然有萬人人之多。

這把柳陽嚇了一跳。

鳳陽縣在冊的人數不過十幾萬人,按照人口比例來說,最終報名的人數最多也就一萬多人,可現在居然才過了四五天時間,如果再等十天半個月的想必報上來的人更多。

想來應該是有之前很多為躲避戰禍而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定居,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柳陽沒辦法,隻好又追加了一條命令。

“凡有工匠經驗者,青壯年者優先錄取,製造新型織布機。餘者亦先照顧孤寡鰥獨,再老弱婦殘者次遞而增。”

果然,等半個月過後,最終報上來的人數達到了近三萬人,經過篩選後也有兩萬多人。

好在珍妮紡織機已經在加班加點的趕製了,但凡造好之後立馬裝車運往各村莊,一時之間鳳陽城內不分白晝黑夜,真是車轔轔馬蕭蕭。

柳陽在縣衙門口看著來往的車隊,感歎道:“果真市場經濟調動人的積極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