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百損道人(下)
講到這裏之後,武青嬰說道:“算了,跟你講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都口幹了,我也是小時候當故事聽,具體的我知道的也不是很完全。不如你還是自己看吧。”
說著武青嬰站起身來,她走到了書架前,然後翻找了片刻之後,從裏麵拿出了一本有些破舊的書,然後遞到了張無忌的麵前。
張無忌接過之後,上麵的封皮上寫著“修文日誌”。
修文,張無忌知道是小武的名諱,而這日誌應該就是日記的意思。
不過張無忌還是很想吐槽,正經人誰寫日記啊。但還是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打算看一看。
但剛要翻開看看,但一想到偷看別人的日記好像不太道德。
於是張無忌對武青嬰說道:“青嬰姐,這是你先祖留下的日誌,我一個外人看好像不太好吧。”
武青嬰此時嬉笑著說道:“不是你一個人看,我想跟你一起看!”
聽到這話,張無忌笑了笑,隨後也不再推辭,兩人便坐在一起,開始翻閱這本日誌。
這本日誌其實就是一本武修文晚年寫下的回憶錄,前半段多是他跟郭靖一家,還有楊過,完顏萍等人的一些陳年往事,看過神雕俠侶的都知道,張無忌就直接略過了這一段。
他直接從武青嬰未敘述完的地方開始看起。
當初李清微救下武修文之後,便脫下了自己的道袍,以萬戶侯世子的身份,掩護武修文一家離開了。
而耶律齊的屍身也在李清微的安排下得到了妥善的安葬。
武修文從他的口中得知郭靖等人均被蒙古人厚葬,他也算安心了。
而且武修文的日誌之中,詳述了這位李清微的身份,與武青嬰說的分毫不差。
隨後張無忌看向了後麵的事情。
武修文一家雖在李清微的幫助下逃出了襄陽的包圍圈。
但武修文是郭靖的二弟子,蒙古朝廷緝拿的重犯。忽必烈下發了海捕文書,四處緝拿武修文。
而武修文一家逃到了大理國舊土,依舊沒有擺脫蒙古朝廷的追捕。
最後幾經輾轉與朱家逃到了這昆侖山之中。
正是這座溶洞秘窟,讓他們躲過了蒙古麾下的那些密宗高手的追捕。
那些蒙古高手追查幾次後不見蹤跡便也作罷。
之後數年武修文便與朱家的先祖,在此地建起了一座連環的莊園,從此定居於此地。
看到這裏,張無忌不禁點點頭。
隨後他向後又翻了幾頁,他證實了自己的猜測。
那便是這位名叫李清微的全真俗家弟子,正是令張三豐都皺眉的“百損道人”。
其實“百損”並非是他的道號,隻是江湖眾人對他的蔑稱罷了。
全真教雖然在全真七子時代力主抗蒙,但老一代的先輩們接連去世,新一代弟子們也隻好接受了改朝換代的現實。
在最後一位全真七子郝大通的主持下,全真教開始化整為零,道徒們紛紛離開重陽宮避禍。大家從此自立門戶傳道,以圖來日東山再起。
全真道自此也分成了龍門,華山等等多個流派分支。而且有些弟子自立門戶後,也不再以道士自居,而是還了俗,譬如華山派。但也有依舊以道士自居的,比如龍門派。
而李清微也回到了洛陽家中安分的當起了自己的小侯爺。
但盡管離開了全真教,他依舊以道家居士自居,除了必要的場合外,平日裏都以繡有八卦的華服著身。
因為他身為蒙古漢人勳貴,且本領高強,被蒙古朝廷看中,征召他為蒙古效力。他為了保全父母妻小,隻能被迫在蒙古朝廷當差。
而他因為要繼承父親官爵,在兄長死後,依照蒙古舊例娶了自己的蒙古貴族大嫂為妻,接納了哥哥留下的妻妾,完成蒙古朝廷安排的政治聯姻。
而且還跟哥哥的妾氏育有一女。
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後繼者收納父兄的女人,這在蒙古人的文化之中屬於很正常的事情。
而蒙古人讓漢人勳貴們也這般行事便如圖滿清的“剃發易服”一般,都是用來測試漢人接不接受他們的文化,測試他們的忠誠度的。若是不依的話恐有殺身之禍。
但在漢人的意識裏,這欺娘**嫂乃是大逆不道之舉。
因此李清微被天下江湖人所不齒。還被江湖上的武林同道們送了一個“百損”的蔑稱。
百損的全稱是“百無禁忌,損人利己”。而非是“百般陰損”。
盡管百無禁忌放在其他地方算是個不錯的詞匯,但在這裏是大家諷刺他娶大嫂沒有忌諱。
至於損人利己就更不必提了,他雖是漢人,也為大宋做出過不少的貢獻,甚至他的平妻都是大宋的公主,但出於身份立場這些事情自然不能公開。在天下人眼中他就是個漢奸。
而這種潛藏於黑暗之中的自己人,終究不是能被所有人理解的。
武修文曾經為了完成師父的遺願,曾經找過李清微幫忙。
想請他尋找屠龍刀,之後高舉義旗,成為天下的領袖,率領漢人百姓們驅逐韃虜,再造神器。
畢竟他是李唐後裔,他的平妻趙珂又是大宋的公主。而李家又是世襲勳貴有兵權在手。在武修文的眼中,他是最適合做領袖的人。
但當時天下已定,中原自金朝末年到南宋末年將近五十年的戰亂,早已是斷壁殘垣,餓殍遍野,急需休養生息。
漢人百姓們也經不起再度的動**了,這需要幾代人的韜光養晦才能恢複元氣。
且當時蒙古帝國橫掃世界,達到了極盛時期,尚未衰敗,已無撼動可能,因此李清微便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後拒絕了武修文的提議,並且勸他放棄這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當然了百損道人作為帝國的既得利益者,蒙古朝廷的漢人勳貴。他的話在武修文的心中並沒有什麽說服力。
但出於救命之恩,武修文也隻好作罷。
不過百損道人倒也沒有說謊話搪塞武修文。
他的後人大元漢人世侯李思齊,與李思齊的養子宋朝宗室之後趙琦,這父子二人獻關中之地倒戈朱元璋,為徐達擊敗王保保創造條件。為徹底驅逐蒙古人鞏固西北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而見過百損道人之後,武修文才開始漸漸放棄光複河山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開始找回屠龍刀,然後準備參悟其中機密,為後世子孫光複中原創造條件。
但很可惜那屠龍刀自襄陽失落之後,一直輾轉於江湖上,武修文窮極一生都未能找到,最終鬱鬱而終。
看完這本日誌之後,張無忌感慨世事的變遷。
不過他也發現了一件事。
以前他看書的時候,總是下意識的認為玄冥二老是百損道人的弟子。
而從百損的稱號和武功傳人的惡行上,他一直以為百損道人是個沒有出場的超級反派大惡人。
但沒想到武修文的筆記之中講述的百損道人的生平,雖不算光明磊落,倒也不失為英雄。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郭靖那種俠之大者的胸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壯誌。
這位百損道人身為既得利益的蒙古勳貴,他已經做到了他能做到的一切。這已經實屬不易了。
陣營立場不同,食蒙古俸祿卻資助敵國,他算不得什麽忠臣義士。但依舊算的上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豪傑。
而且根據武修文的這本筆記來看,這百損道人在襄陽最終戰的時候,已經是年過四旬的中年人。如此看來他跟楊過等人是一代人,比自己的師公張三豐要年長的多。
而張無忌清楚的記得十年前挾持他的鶴筆翁也就五十歲上下的年紀。而那個時候距離百損道人離世也已經三十多年了。
這日誌之上所述,百損道人比楊過都要虛長幾歲。張三豐百歲壽宴之時,他若尚在至少也得一百二十歲了。
從這個年齡差距上,還有百損道人在江湖上寂寂無名,宋遠橋等人均不知這一點上來看,這位高手的晚年在江湖上應該不是很活躍。
因此這玄冥二老應該是百損道人幾代後的武功傳人,並非是其親傳弟子。
盡管張無忌心中存疑,但這個疑點並不難解答,隻要他日後擒下玄冥二老,親自問問他們就行了。要是不說的話,那就揍到他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