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五章

何殊不動聲色的轉身看向對方,“趙大人請放心,孤生來就是皇孫,三歲就當太子,在明知會有人提出反對與質疑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要提出改稅方案,絕對是一心一意為國為民,無懼天下人的非議。”

說完,何殊又轉身麵向正寧帝拱手請示道,“父皇,為證明兒臣既然敢提出改稅方案,就有麵對天下人議論的勇氣與擔當,兒臣請父皇派人將新製張貼出去,征詢天下的人意見,最後再做決議。”

此話一出,那些憋了一肚子抗議與反駁的大臣,頓時變得啞口無言。

個別人不甘心的試圖負隅抵抗,“殿下,這所謂新稅製不過是大家尚在商議的建議,怎可就這麽張貼並宣揚出去,外麵那些大字不識的愚民懂什麽?”

沒等何殊開口,就有人怒斥道。

“世人心裏都有杆稱,史大人這自以為了不起,小看天下人,不分青紅皂白,就直接將那些百姓都視為愚民的心態,真是醜陋!”

眼看以此為導火索,朝堂上的眾大臣迅速吵作一團,為此深感頭痛的正寧帝忍不住扶額。

身為始作甬者的何殊卻站到道義製高點上,時不時拋出一句大道理,在一旁煽風點火。

現場這吵到恨不得動手的熱鬧氛圍,讓何殊恨不得親自下場。

有前世的積累在,不論是罵人不吐髒字,還是陰陽怪氣膈應人的能力,在場這些人有一個算一個,都不是她的對手。

隻是這太子儲君的身份限製了她的發揮。

眾大臣爭吵的結果,以正寧帝最後一錘定音的同意在各地張貼公示新稅製,征詢天下人意見作為結局。

散朝後,回到禦書房中,正寧無比心累的癱坐在椅子上。

“皇兒,你確定這個法子沒問題?你可要想好了,這改稅方案一旦公示,肯定會引來大批勢力的抨擊,雖然實話不好聽,可那些底層的貧困百姓見識有限,確實沒什麽主見,你一心為他們減負,他們可不一定能理解,還容易受到有心之人的煽動。”

何殊對此早有心理準備,不以為意的回道。

“雖然有些提前,不過當下正好有這麽個機會,我想做的布局也已完成大半,任那些人再怎麽蹦躂,也改變不了征稅改製的結局。”

新稅製對國庫收入有利無弊,戶部的大半官員都袖手旁觀。

武將在現行稅製中吃不到什麽紅利,再加上正寧帝登基,靠著手中的兵權坐穩皇位後,不僅沒有想著過河拆橋,打壓將士,還在何殊的建議下,加強對兵營建設的投入。

所以那些武將不僅不會反對新稅製,還會對正寧帝和太子的吩咐唯令是從。

因為將士們都很清楚的知道跟著誰走有肉吃,那些士紳豪族有再多的不滿,也就隻能嘴上抗議,敢有異動,相當於是在以卵擊石。

何殊可不認為那些靠著祖蔭,享盡榮華富貴,小日子過得讓她都羨慕,最擅長見風使舵的豪族世家之人真敢做什麽。

畢竟她隻是改了下與土地相關的征稅製度,不想多繳稅,大不了將土地賣些出去。

朝廷早就擺明要大力發展商業經濟的態度,隻要有錢,做生意照樣能賺錢,又不會真將人逼上絕路。

而何殊改稅製的最終目的,除了讓人分家,就是要逼人出售土地。

傳統的那種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的現象,不僅容易滋生許多不平之事,還讓宗族力量越發勢大,有必要讓樹大該分枝的分家意識深入人心。

隻是何殊心裏清楚,這種傳統思想與習俗,依靠政令,是改變不了的,隻有靠利益驅使。

逼人出售土地,則是為改變當前這大量土地都被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辛苦種地的人,沒機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連溫飽都成困難的現狀。

將這件已盤算數年的大事提上議程後,何殊的心情十分好,簡單看了下當日待處理的政務,發現沒什麽特別要緊的後,她便前往內廷衛的校場,打算騎馬放鬆一下。

身為一個太子,不僅需要學習那些經史典籍,還需要學習騎馬射箭。

不管她本身喜不喜歡,為了太子儲君這個身份,她也要學個差不多,擁有能拿得出手的水平。

這也是何殊此前十分期待她爹能生個兒子,讓她能有機會解脫的重要原因之一。

前世的她雖然內在性格有些強悍,可她身上從不缺乏女子的天性。

卻沒料到今生的她,竟然是從出生起,就被教導著要如何當男兒,生生將自己給學成一個漢子。

而且還是那種讓人絲毫聯想不到女子的真漢子,需要從言行坐臥,乃至聲音等方麵,都徹底改掉前世已養成的習慣。

這其中的挑戰之大,曾一度讓何殊恨不得再死一遍,重新投胎。

好在她總算熬了下來,現在的她長得相貌俊美無鑄,氣質優雅出眾,身高可以碾壓大半同齡人,走出任誰都認為她就是位玉樹臨風、英氣勃發的小少年。

當何殊在校場上策馬奔騰時,皇後的娘家蔣府迎來一批又一批的貴客,大

多都是往日裏不曾打交道的那種。

午時剛過沒多久,鳳元宮裏的皇後就接到她母親與兩位嫂嫂打著請安的名義,請求進宮覲見的消息。

因為心裏藏著大秘密,皇後與娘家人的關係不算多親密,一聽說娘家人在非特殊日子,主動求見的行為,她就能意識到對方是帶著目的來的。

所以她一邊安排宮人去接人,一邊令人以送點心的名義去禦書房探口音。

聽說太子在早朝上提了一項新政,引來群臣熱議,還將提前公示於眾,讓天下人共議新政,太子本人卻在下朝不久,就去了內廷衛的校場,皇後心裏就有譜了。

皇後對朝政沒什麽野心,所以平日裏很少過問,反倒是何殊出於一些考慮,不時會拿前朝的事給她分析利弊得失。

這種操作相當於是給皇後打開一個開闊思想與眼界的視野,她雖並不向往,卻從中汲取到許多經驗教訓。

這也是她能知輕重,哪怕與自己的娘家人,也保持適當的距離,不像時下大多數女子般,對娘家人言聽計從的原因。

宮人帶回來的消息雖不具體,也能讓皇後大致明白其中的前因後果。

對於太子提出的新政,朝堂上的眾大臣有的人支持,有的人反對,意見相持不下,太子便提議將她提出的新政公示。

在這個世上,除了何殊,皇後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第二了解正寧帝的人。

所以皇後知道,太子所提的一切政見,她那位自己沒有治國天分,隻能靠著女兒為他謀劃的丈夫都不會有任何異議。

這距離散朝,前後不到半天時間,她娘家迫不及待派人來見她。

基本可以表明她娘家應該是站在太子的對麵,不支持太子的決策,並試圖說動自己去勸阻太子。

心思一轉,就得出這個結論後,皇後心中頓時生出一股鬱氣,暗處埋怨她娘家人不懂事。

其他大臣反對太子的決策,政見不合,那是常事,蔣家作為太子外祖家,不說幫扶太子,竟然還想利用她去扯太子的後腿。

真是豈有此理。

知道是怎麽回事後,皇後在見到她的老母親,與對她笑得分外親熱的兩位嫂嫂時,客氣的笑容中難免帶著些敷衍。

“再過幾日就是月底,我本打算到時再請家裏人進來聚聚,今天突然得知母親與嫂嫂求見,真是嚇了我一跳,還以為家裏發生什麽大事了呢,家裏人應該都還好吧?”

蔣老太太笑著點頭道,“好、好,家裏都好著呢。”

蔣家大嫂則在一旁補充道,“有勞娘娘惦記,突然求見,驚擾到娘娘,還請娘娘恕罪。”

“都是自家人,嫂嫂不必這麽自責。”

蔣母不動聲色的掃了眼周圍,挑起話題道。

“太子中午沒回你宮裏?”

皇後不以為意的笑回道,“兒大不由娘,太子整日跟在皇上身邊觀政,為國事操勞不已,十分辛苦,每天能抽時間過來陪我吃頓晚膳,就不錯了。”

這話可以說是正好堵住了蔣母想要說的話,兒大不由娘,當然也就不用指望她這個當娘的去幹涉太子。

可是帶著任務來的蔣家人,又怎甘心就此放棄。

“娘娘,聽說今日上朝,太子提議要廢黜現行稅製,實施一個叫什麽‘攤丁入畝’的新稅製,還對擁有田地多的人家征收特別高的稅率,讓許多人都有意見,這事稍有不慎,說不定會引來大禍啊。”

聽蔣大嫂這麽一說,皇後才知道何殊到底幹了什麽,劫富濟貧斷人財路,的確是件相當招人恨的事。

蔣家在朝中的勢力雖然不大,但也是傳承多代豪族大戶之一,在老家擁有大片的土地。

正好屬於將要被太子製定的新稅製給‘劫富’之列,難怪他們反應這麽大。

皇後相信何殊的本事,知道對方從小就很有主意,也很有成算。

尤其是的這件事關係甚大,其中的利害關係,她相信對方心裏都有數,既然決定要做,就有其必做的原因,也已做好必須做成的安排。

“大嫂的消息真靈通,要不是聽你說起,我在宮裏,都不知道太子又做了一件大事,不過我雖為皇後,也隻有打理後宮之權,無權幹涉前朝政事,你們的擔憂和提醒,我會轉告給太子,讓他知道你們這些長輩對他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