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痛苦的帝王
“救救我父皇!”
“陛下救命!陛下救命!!!”
趙佶看著麵前正在金人被拖走的一個個帝姬和妃子,憤怒的想衝上去,但是渾身動彈不得,嗓子也像是被堵住了,一句話也喊不出來。
一個人影從他的身體穿過,趙佶這才發現,這個人影身著大宋皇服,而他和自己的樣貌一模一樣,他也是趙佶!
一個布滿刀疤的金人從人群中走出,他拍了拍趙佶刻意抬低的肩膀,滿意的說道:“昏德公,你的禮物我很滿意,今晚給你多幾塊肉骨頭,哈哈哈哈!!!”
而那個身穿皇服的趙佶居然在給金人彎腰致敬,十分恭敬的點了點頭,露出一副被主人獎賞的笑容。
接著畫麵一轉,一群凶殘的金人,露出猙獰的笑容,揮舞著手裏的彎刀,朝著麵前逃跑的平民追去。
“殺!殺!殺!殺死這群兩腳羊!”
“搶錢!搶糧!搶女人!”
這時一個剛剛砍了數人,身上布滿鮮血的金人注意到了趙佶,興奮的朝他跑了過來。
“這還有一個羊,殺!!!”
無法動彈的趙佶看著頭頂高高舉起的屠刀,恐懼的閉上了雙眼,最後終於喊出了一句話。
“救命!!!”
趙佶從夢中驚醒,渾身都被冷汗濕透,臉上的驚恐還沒有褪去。
門外突然有人接近,小聲說道:“老爺,要起夜嗎?”
聽到門外的暗號,趙佶重新恢複了冷靜,淡淡的說道:“喝口水而已。”
確定趙佶沒有危險後,門外再次失去了動靜,但趙佶卻再也無法入睡。
他深深歎了一口氣,用隻有自己才能聽到的聲音小聲說道:“還有十四年的時間啊。”
宋徽宗趙佶,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
他自創了一種全新的書法字體,被後世稱之為“瘦金體”。趙佶在藝術上的造詣也很高,最有名的作品有《芙蓉錦雞圖》《紅蓼白鵝圖》《池塘秋晚圖》等。
但是,最令他出名的卻是北宋乃至華夏王朝曆史上最大的恥辱,靖康之變。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完顏晟再次命金軍的東、西兩路軍大舉南下,入侵北宋。
搞笑的是,北宋的官員居然把希望放在道士郭京身上,郭京謊稱身懷佛道二教之法術,妄以道門“六甲法”以及佛教“毗沙門天王法”破敵,從守城部隊中編練出一支“神兵”,以六丁六甲的方式編組。曾有武將提議率領一支騎兵衝陣,打亂金兵,被官員拒絕,他們隻相信郭京。
神兵出陣,汴京門戶大開,金兵被唬住了,但是一經交戰,發現就是紙老虎,於是金兵分四路乘機攻入城內,金軍攻占了汴京。
靖康元年(1126年)閏十一月底,金兵繼續揮師南下。十二月十五日,東京之戰失利,金軍攻破汴京,金太宗完顏晟廢宋徽宗與子欽宗趙桓為庶人。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底,金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後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汴京的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到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
史稱“靖康之變”。
而宋徽宗趙佶被金人囚禁了九年,辱封為昏德公。
在金天會十三年(宋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甲子日,趙佶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於五國城,享年54歲。
似乎受到來自上天的懲罰,趙佶死去之後,他的靈魂漂浮在華夏上空,耳邊無時無刻都在響起宋人的哀嚎,從沒有得到片刻的安息。
他見證了元朝的崛起,南宋的滅亡,原本世界中心的漢人如同豬狗一般,被蒙古人肆意殺虐。
而後一個和尚驅逐胡虜,恢複中華,重新將漢人失去的尊嚴找了回來。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子死社稷。
他也看到如此硬氣的王朝,最終被蛀蟲般的文人吸幹了最後一點鮮血。
最後的皇帝自殺於一顆枯藤老樹之上,陪同他的隻有幾個衷心的太監,而那些自詡忠臣的文人,卻害怕水太涼,自殺太疼,轉眼間投妻獻女,為自己的新主子效忠去了。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大同之屠,廣州大屠殺,四川大屠殺,金人的子孫滿清殺幹淨了漢人最後的一絲傲骨,從此,大辮子變成了漢人,哦不,清人的象征。
被所謂的康乾盛世遮蓋了雙眼,人們迅速忘記了不久前的滿清屠殺,成為他們的奴隸。
不過沒等滿清高興多久,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破了國門,黑色的鴉片再次侵蝕清人的精神與肉體。
忘記本心的太平天國逝去之後,華夏成為了番邦的肥肉。
趙佶無比的痛恨那些誤國誤民的文人,但更痛恨自己,要不是他自己的縱容,大宋豈能沒有一戰之力的武人,宋江起義和方臘起義豈會耗盡大宋最後一絲氣血。
他恨!
他後悔!
他在靈魂快要消散之際,向上天發下毒誓。
若有來世,我,趙佶,必將付出自己的一切,讓大宋,讓宋人不會遭受如此恥辱,血債必將血還,否則,我將墮入無間地獄,永世受千刀萬剮之苦!!!
也許是上天聽到了趙佶的毒誓,在昏昏沉沉的趙佶閉上了沉重的雙眼後,再次醒來之時,驚喜的發現自己回到了1111年,也就是政和元年。
這一年,六賊之首蔡京還在杭州,四處搜刮財貨,尋求機會重返東京。
童貫以太尉的身份握有朝廷內外軍政大權,被人時稱媼相。
王黼原名王甫,因為東漢宦官王甫同名,所以被賜名改為王黼。這時他還在巧言獻媚,下注蔡京,為他奔走一二。
“隱相”梁師成剛得進士身份,意氣勃發,準備大幹一場。
朱勔在蘇州設置應奉局,號稱“花石綱”,正準備從百姓手中巧取豪奪他們的財產。
六賊最晚的李彥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太監,在給事掖庭處理雜物。
不過,趙佶在醒來之後的第一件事,是把自己的大孝子趙構找了過來,找了個借口,抽了他一頓。
接著便是下旨,以受賄賣國之罪,將蔡京和王黼貶為平民,遷徙到黎州地區,讓他們兩個去和黎州諸蠻作伴,當然,要是死於意外,那是最好了。
之後下旨,將童貫調回京城,明升暗貶,除去太尉一職,封涇國公,削去手下的兵權,讓種(g)師道重新全權處理西北軍事。
再以侵占百姓財產,欺壓百姓為名,將朱充和朱勔父子捉拿回京,撤銷蘇州設置應奉局,讓造成方臘起義的根源,“花石綱”,徹底消失。
至於梁師成,考慮到他蘇軾私生子的身份,趙佶令人取消他的進士身份,送入鞏縣西南,守皇陵去了。
趙佶的舉動穩定了江浙民間,也贏得了朝堂的一片歡呼讚揚,被譽為明君之舉。
趙佶表麵上高興的接受了群臣的馬屁,內心卻知道,這隻是治標不治根,哪怕沒有蔡京之流,之後也會出現徐京,張黼,孫勔。
經過這漫漫百年的漂浮,他將為數不多的清醒都用在記憶後人總結的大宋王朝最大的問題,“三冗”。
“冗兵”、“冗官”、“冗費”。
“冗費”,作為現在世界上最富有的一個王朝,宋朝每年還要拿出數十萬銀兩和數十萬匹絹給遼夏,這些財物對宋朝是九牛一毛,最大的花費來源來自於北宋自己。
“冗官”,北宋官員數量極大,在宋太祖年間約三四千人,至太宗年間已達到八九千人。而再至南宋孝宗年間,官員數量竟達三萬餘人。趙佶時期雖然沒有那麽誇張,但也在萬人以上。
“冗兵”,可以利百代者,惟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宋太祖通過將流民變為廂軍,雖然避免了叛亂的問題,但也背負上了沉重的財政壓力,加上軍隊漫長的服役期限,變成北宋雖有百萬之眾的軍隊,但可戰之兵寥寥無幾。
這些都是外因,趙佶相信如果沒有儒學文人的存在,隻要給他五年時間,他一定可以改善大宋的問題。
而儒學文人,才是讓他最為擔心的問題!
因為擔心黃袍加身再次發生,北宋實行“重文”政策,形成皇帝與“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麵,文官的地位非常高,這也讓儒學文人自發的抱起團來,排除異己,形成黨派之爭。
北宋有二次黨爭,一次是宋仁宗時期慶曆黨爭,另一次是宋神宗時期,始於王安石與司馬光之間的新舊黨政。
無論他們的用意如何,都是儒學文人為自己的利益作秀,極少有人是真正為了國家民族努力。
黨派之爭的威視,連高貴的皇帝都要小心麵對,避免引起他們所掌控的朝堂崩潰。
即使存在利益紛爭,隻要武人的地位稍一冒頭,儒學文人們便會自發團結起來,將他們重新打回深淵。
而儒學文人可以換個皇帝效忠,但皇帝沒有人可以替換儒學文人,讓即使狄青一般的絕世將帥,也不得不的屈膝與七品文官之下,任由責罵賊配軍。
不過,似乎與前世的北宋不同,現在的大宋稍微有一些不一樣的變化。
儒學文人中那些真正忠君愛國的人大部分還在,最令趙佶沒想到的是,原本景祐二年出生的章惇,居然晚了二十年才出現,在至和二年降世,到今年為止五十六歲。
趙佶記得章惇前世活了七十一歲,也就是說這一世的章惇會活到靖康之變之前,這讓他欣喜萬分,連忙將他越州召回,擔任右相(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一職,加官太師。
為了平衡過於強勢的章惇,又將前世忠心耿耿文武雙全的張叔夜調入京中,安排其擔任兵部尚書,再加上原本重用的蔡京弟弟,王安石的女婿,蔡卞,升為左相(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維持朝堂的正常運轉。
這一年來,三人雖有摩擦,但是整體上還是保持住了大宋現有的民生,沒有出現較大的問題。
但是趙佶很急,這樣下去隻是在拖延靖康之變的時間,各個方麵的問題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為此,他曾多次假稱生病,讓蔡卞主持朝堂,自己則在新組建的錦衣衛的偽裝下,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在東京開封附近的城市,尋找有沒有類似章惇一樣的其他意外出現。
很快,錦衣衛傳來消息,抽水馬桶出現。
抽水馬桶這一前世並沒有出現的新生事物,立馬引起趙佶的注意力。
趙佶第一次派人調查過它最初出現的地方,發現是宋城那邊的一個士紳人家發明的,大失所望,以為隻是偶然發生事件,但是想了一會兒,為了抓住一切可能,便囑托錦衣衛深入調查。
沒想到錦衣衛確實發現了其中存在的端倪,並找到了抽水馬桶的真正發明者。
今天是趙佶出宮的第二天,如果隻是那個人偶然間發明的抽水馬桶,明天他就該出現在皇宮了,至於其中的冤屈,相信錦衣衛會處理好的。
一個男子在門外小聲提醒道:“老爺,該去應天府宋城那邊了。”
趙佶回道:“知道了,吳用,今天的身份都安排好了嗎?”
吳用說道:“是的,老爺,今天我的身份是錦衣衛百戶永武,您的身份是犯人宋江。”
“宋江是嗎。”
趙佶露出一副思索的樣子,想起了前世的宋江起義,突然說道:“吳用,你真的不認識宋江,宋公明嗎?”
吳用急忙解釋道:“官家,臣從來沒聽說過這個人,如果臣有說謊,請官家賜死。”
趙佶笑著說道:“我隻是隨口一問,別擔心,去準備下,別在暴露我的身份。”
吳用這才鬆了口氣,趕緊說道:“好的,老爺。”
智多星吳用,便是趙佶之前的意外發現。
在私下招收身家清白的錦衣衛過程中,原為私塾先生的吳用加入,並且通過趙佶設立的考試科目,成為一名小旗,在一年過程中憑借足智多謀的頭腦,很快在這個新生的組織脫穎而出,成為幾名出眾的副千戶之一。
注意到這個為數不多的記憶中出現過的名字,趙佶派人仔細調查了吳用的背景,發現他就是趙佶自己知道的那個吳用,不過,他的身邊並沒有所謂的托塔天王晁蓋,隻能說是個意外。
化了妝的趙佶被暗處數十名精銳的錦衣衛保護著,由吳用帶著幾名偽裝成普通錦衣衛的小旗,假裝押解趙佶,踏入了宋城的衙門。
宋城縣令王明正在品茶,突然一個小吏跑了進來,對著他說道:“縣令大人,錦衣衛上門了,錦衣衛上門了。”
聽到錦衣衛來的消息後,王明端起茶杯的手突然一抖,茶杯掉在地上,被砸成粉碎,他急忙說道:“他們來幹什麽!要抄誰的家?”
小吏急忙將化身為永武的吳用來意道清楚,隻是來借用縣城大牢,讓收受過部分賄賂的王明鬆了一口氣,挺直腰板,走了出去,去前衙門迎接等候的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