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接下來的幾天, 佳慧菜也不種了,公主號都斷更了兩天。每天送完孩子, 就去石橋南村轉悠。除了她,張書記還請了一位顧問,是位年近七十的退休老教師,姓李,現在就和老伴住在村裏,是石橋南村老一輩中公認最有才華的人。
李老師帶著佳慧四處看了好幾天,把村莊的每個角落都跑到了,還給她講了很多關於村莊的典故。比如那座三孔石拱橋是清代鹹豐年間本地一位李姓財主集資所建,以前就叫李家橋。橋頭早先有塊石碑, 記載了為修橋募捐的事情。如今那石碑也不知被誰抬去墊了豬圈。
橋南村原本叫李家莊,姓李的人家很多,村後麵還有座破爛溜丟的祠堂, 也是李家祖先修建的, 破“四舊”時裏麵的牌位和神像都被砸了,改成了民兵辦公室, 後來又成了村委辦公室。如今村委早搬了地方,那幾間房就空在那裏,年深月久, 已經是快塌了。
村裏還有七八棵古槐,每棵都有兩人合抱那麽粗, 據李老師說,這裏頭也有一個傳說。不知是前朝哪一代的時候,石橋南村這一帶遭遇饑荒, 村民們都外出逃荒去了,隻有一位李姓村民, 因老母臥床不起而被迫留守在此。母子二人饑餓難耐,夜裏得仙人指點,說後山上有株槐樹,可前往彼處采摘槐花來吃。兒子便依照指點上了山,果真找到那棵槐樹。母子倆靠吃槐花度過了饑年。後來李家發達了,為了不忘仙人恩情,這才在村裏遍植槐樹。
佳慧聽得津津有味。這類傳說,幾乎年代久遠些的村莊裏都有。不過本地人對槐樹的感情不同於其他樹種,畢竟饑荒年月,槐花就是珍貴的糧食。而且這麽粗大的槐樹散布村莊中,非常值得好好做一做文章,打造好了,就是別處難得的景致。
一老一小背著手到處亂轉,姑姑和燕子姐等人見了,都紛紛地笑:“考察團來了!佳慧,快好好考察,把我們村也修得跟你家一樣好看!”
幾天看下來,佳慧一路拍了許多照片,還手繪了一副村莊的地圖,何處是房屋、何處是河流、何處是樹林、何處有老槐都標注得清清楚楚。然後她拿著地圖,和李老師商討著,先畫出了村莊的下水道。
村裏原本也有汙水溝。各家各戶的房屋周圍留有邊溝,下了大雨,邊溝的水依地形流下來,匯聚到一處,便從高到低形成了幾道汙水溝。隻是溝底滿是落葉淤泥,早就堵塞不通。但李老師看過之後,認為那汙水溝的位置非常適合村莊的地形,可以善加利用。佳慧對此也深表讚同,整座村莊的下水道便是在那幾條汙水溝的基礎上加以擴建和完善後形成的。
關於村莊的建設,李老師還提出了在村裏修建農耕文化園的想法。他覺得,現在別說城裏的孩子,很多農村長大的孩子都對農耕文化十分陌生,大部分器具都沒聽說過,更別說見過、使用過了。況且在村裏放置些老物件,也可增加些農家趣味。這想法又和佳慧不謀而合,兩人越發談得投機。
一連好幾天。佳慧來了石橋南村,連姑姑家都不去了,徑直到李老師家,連中飯都在李家吃。李師母每天做飯做菜,偶爾看到那兩人產生爭執,還要負責勸解,“小羅,你別跟他一般見識!死老頭子倔了一輩子!誰左強得過他!”
兩人幾易其稿,前後忙了足半個月,佳慧才熬夜做出了一個匯報PPT。第二天她挾著電腦,先給李老師試講了一遍。李老師聽完激動不已,極為滿意,立刻就給張書記打了電話,說村莊的改造方案他們已經研究成熟了。
張書記也很興奮,連忙召開了村莊改造籌備會,讓佳慧和李老師到大會上講。考慮到村裏沒有投影,佳慧特意把家裏給孩子們看動畫片的投影儀帶過去,就投在村委會議室的白牆上,給大家把設想講了一遍。
她的PPT分為好幾個部分。第一部 分是關於旱廁和汙水改造的。這方麵她提出一個設想,把每家每戶的豬圈集中起來養殖,雞也不能散養了,要圈在自家後院養。這個想法一提出來,下麵的村民代表就開始議論紛紛。
“這隻怕不行!雞圈起來養,無非是在院後插個籬笆。那豬要是也集中起來養,每天喂豬都得多花多少功夫!”餘四叔說。
“就是!喂在自家屋後頭,提豬草過去就幾步路。倘若喂在公家的豬圈裏,每天往返就累人得很,誰耐得煩?”李三孃說。
一個村民道:“多費些力倒還好說,一頭豬要是得了瘟症,全村的豬隻怕都跑不脫!”
“瞧你說的!喂在自家屋後頭,瘟症就不傳染了?別說一個村的豬,就是鄰村的豬得了瘟症,照樣傳染過來!”村裏的劉會計說。
……
李老師再三再四地請大家安靜,會議室裏這才又重新靜下來,大家繼續聽佳慧往下講。
佳慧簡要地介紹了三格化糞池的製作方法和過濾原理。各家各戶的旱廁改造之後,汙水經過三格過濾池,過濾後流入公共下水道。公共部分的下水道沿村莊地形而建,兩側硬化後修成明渠,裏麵種植水葫蘆和其他水生植物,建成階梯狀,一級一級地自北向南流,到了河邊那個大水塘,渠尾便做成三級花瓣形狀的過濾池,裏麵也種滿各種水生綠植。
經過多重過濾,汙水便也清亮了起來,流進水塘裏,可種些蘆葦荷花,再養幾尾錦鯉,便成了村莊一景。
這一次大家都看得極認真,邊看邊點頭小聲議論,張書記見了也頻頻點頭。
第二部分是農耕文化展示區。倒也沒有專門劃分一塊地方來做展示,隻在村民房前屋後或路邊圈畫出若幹地方。屆時把那些過去用過的、現在閑置的老家什都擺出來展覽,旁邊寫上說明。為讓村民了解農耕文化是什麽東西,佳慧還在網上找了些磨盤、犁耙等東西P了上去。
大家一看便明白,頓時紛紛討論起來。這一個說:“我家就有磨盤,十年前還拿它推過湯圓漿。到時拿出來擺給娃兒們看!”
那一個道:“那我就把我家老風車擺出來,那還是我爺爺做的,老一輩的手藝沒話說!”
還有的道:“菱角盆行不行?以前為了到山那邊湖裏摘菱角,家裏專門箍了菱角盆。現在放在家裏落灰!”
更有人道:“光擺犁和耙怕是不行吧?街上的娃娃們哪裏看得明白!前麵得用模型做頭牛拉著才好看!”
會議室裏亂紛紛的,李老師又再三再四地請大家安靜,村民們這才又靜下來,聽佳慧講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基礎建設,包括村裏的橋梁、道路、路燈等等,進村的那座石拱橋在規劃中被保留了下來,因為這是村莊的重要標誌。但村民的出行也很重要,因此在離老橋十幾米遠的地方,臨近村部那裏再修一座水泥橋梁。過了橋便是停車場。旁邊還要修籃球場。
村裏的道路、各家各戶的圍牆和菜園要如何修建都有說明。一句話,風格要統一。比如圍牆要統一用石頭壘,修成半人高即可。牆上每隔兩三米放一個盆,裏麵種上太陽花。菜園邊用竹竿做成交叉的竹籬,外麵種些爬藤花卉。
餘四叔看了點頭說:“這個牆和竹籬笆好看。佳慧家就是這麽修的!旁邊種點花,跟小花園一樣。”
又有人問張書記:“書記,這橋今年能修成麽?停車場和籃球場什麽時候建?別的不說,有了籃球場,我家小崽有個地方消遣,也不會老拿著手機看了。”
張書記便嗬嗬笑,說:“今年不修,明年肯定要修!不要急,規劃好了,咱們一步步來!”
李老師又自豪地請大家安靜。佳慧於是接著講了第四部 分。第四部分是村莊的造景和綠化。佳慧結合上一世看過的網紅打卡景點,設置出了秋千區、納涼區、散步區等。某處該種淩霄花,因為這種花耐活且花色豔麗,久開不衰;某條路旁要種紫薇花,因為紫薇花又稱百日紅,花期最為長久;某條渠邊可種繡球花,因為繡球花經不得曬,也不能太陰,這渠邊日光隻照下半天,光線剛好;某處要搭架子,種上藤本玫瑰和風車茉莉,還要用藤本花卉布置出愛心造型,方便遊人拍照等等。
到了手機時代,外出遊玩怎麽可能不拍照不打卡?因此村裏一定要因地設景,布置幾個適合拍照的景點。為了強調這一點,她還在村莊的進門處PS了一塊石頭,上書“石橋南”三個大字,又在村莊一角的照片上PS了一個玫瑰花組成的愛心圖案,表示這裏以後要用藤本玫瑰做出愛心造型。盡管P得很粗糙,大家看了依然心馳神往。
“要是我們村建成這樣,請我去城裏住我都不去!”餘四叔大聲道。
“真建成這樣,怕不是城裏人都要過來玩!”李三孃也笑嗬嗬地道。
第五部分是未來規劃,包括在離豬圈隔離帶不遠處修建公共廁所、把祠堂重修成鄉村書屋、在村裏舉辦槐花宴、在村部前修建籃球場等等。等佳慧講完了,會場上反而安靜了,大家陶醉地坐在下麵,久久盯著屏幕上的村莊俯瞰圖。
好一會兒,餘四叔才說:“本來我覺得,在那個地方建公共廁所沒多大必要。家家戶戶都有廁所,何必再修一個?不過聽佳慧這麽一講,還真得修!咱們村真要是修成這樣了,我就不信沒人過來玩!”
“那肯定!就不說外人來玩,咱們自己住著也舒心。”李三孃笑嗬嗬地說。
“這回我去外地參觀,那江省的好些農村,修得好了,一年四季都有城裏人過去玩。”張書記也說:“你們想想,別人到咱們家門口來了,總要吃飯,看到土特產還想買點,人多了,每天坐在家裏都可以掙錢。那日子怎麽不好過?”
李三孃便說:“這麽一看,豬還真得集中養。不然夏天一到滂臭,怎麽好意思叫人家在村裏參觀?又怎麽好叫別人到你家裏吃飯?”
便有人開玩笑:“把鼻孔堵著吃!”
大家嗬嗬大笑起來,張書記感歎說:“辛苦佳慧和李老師了。比我想象的還要好!好太多了!看得我很有信心。來,一起給他們鼓掌!”
會議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李老師興奮得臉都紅了,取下老花眼鏡謙遜道:“都是小羅做的。到底年輕啊,讀的書多,又在大城市裏呆過,想法和見識比我們這些老古板強多了!”
佳慧忙也說:“李老師提了很多非常好的想法,他才是這個方案的靈魂人物!”
張書記哈哈大笑,“你兩個不要推來推去了,都是我石橋南村的大功臣!等將來村裏搞槐花宴,你們都要當之無愧坐首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