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這年的立春和小年挨著, 溫泉宮中熱鬧得很。

先是早上祭祀青帝,梨園那邊派出許多人來演儺戲,三娘開開心心去湊熱鬧, 一群小蘿卜頭擠在一起看人穿著大花褲子用極其誇張的動作又唱又跳,仿佛在驅趕這一整年的災疫。

接著有人抬著花裏胡哨的大土牛繞場一周,據說是周時便有的習俗, 要天下人重視農耕。小孩子哪裏知曉這麽多,隻覺曲好聽、戲好看,那戴著大花的、比人還大的土牛也很有意思。

熱鬧完了,還能一起吃朝食。外官隻有五品以上官員才有資格吃廊下食, 也就是大唐高階公務員工作餐, 一般隻供應一百盤,有羊肉、湯餅以及熱騰騰的肉粥, 以便朝臣們能夠抵抗冬日嚴寒好好為朝廷幹活。

其餘人就隻能到別處去吃了。

三娘她們的膳食則是額外備的, 吃得和朝臣們也差不多。

隻多了一樣橡子餅,侍從們說是聖人吃著這素餅覺得好, 給她們也嚐嚐。

橡子不是什麽稀罕物, 荒年才會撿來當糧食充饑,豐年農家會撿來喂豬。據說用橡子喂出來的豬特別肥,著實是山中難得的養豬一寶。

三娘沒吃過橡子做的餅,好奇地咬了一口,隻覺得滿嘴生香。她兩眼一亮,和旁邊坐著的李儼分享:“這餅好吃。”

李儼嘴裏有沒咽下去的餅, 隻能斯斯文文地點頭應和。

一群小豆丁吃飽喝足,本來要回去玩由三娘主持的圍爐讀書會(立春特別版), 結果聽聞外頭有各地方鎮入京進奉,又齊齊跑出去看第二場熱鬧。

所謂的方鎮, 指的便是鎮守一方的地方大員,他們要麽手握兵權,要麽官居刺史。

這種進奉不是常例,而是他們自發地為聖人獻上自己任地上最好的東西。

地方官一年到頭都沒有多少機會回京,難得遇上年底麵聖的好時機,可不就得卯足勁討好皇帝嗎?他們進獻的各種珍奇貢物每年都花樣頻出,叫人看得眼花繚亂。

別人都獻,你不獻,那你活該蹉跎一輩子。

據傳聖人曾經十分寵信的前宰相宇文融就是位斂財高手,一度靠著給聖人進奉步步高升,後來還被聖人委以重任負責大唐土地改革事宜,丈量土地、流民編戶,為開元年間的朝廷財政作出巨大貢獻。

當然了,他這種滿身銅臭的家夥當了宰相,還幹了讓天下權貴都挺痛恨的事(括戶括田),怎麽可能穩坐丞相位置?

他才幹了三個月出頭,一口氣把得罪人的事都做完後就被貶去外地,最後在三年前死在遠赴海南島的途中。

靠著進奉能得到帝王青眼這種事一旦開了頭,想遏製就挺難的。

一個宇文融死了,還有千千萬萬個宇文融冒出來。

這不,聽聞禦駕在溫泉宮,這些地方大員便齊齊前來進獻珍玩與財帛了。

這些東西都是充盈聖人私庫用的,作為一個英明神武的盛世明君,私人庫藏怎麽可以捉襟見肘,必須擁有想賞賜誰就賞賜誰、想賞賜多少就賞賜多少的自由!

三娘不知曉這些人有多迫切地想要討好皇帝,隻覺那輪番進獻的奇珍異寶叫她看得應接不暇。好多好多她沒見過的東西啊!

一旁的李泌卻微微皺起眉。

回去的時候麵色還是有些鬱結。

三娘與李儼他們玩了大半天才與李泌一同歸去。她早便注意到李泌情緒不對了,等到隻剩她們兩個人的時候她才追問道:“阿泌哥哥你不開心嗎?”

李泌看了眼左右跟著的人,伸手把三娘抱起來與她細講:“方才那些珍玩固然很稀罕,但你可曾想過那般多的財物是從哪兒來的?”

三娘認真思量許久,搖著頭說道:“我不知道。”她連那些東西都沒見過,哪裏曉得它們是從哪來的?

李泌道:“那都是從地方上搜刮來的。”

他把事情掰開來分析給三娘聽。

就拿最尋常的狼毫筆來舉例,倘若有人想向皇帝進獻十支狼毫筆,這位地方一把手手上怕是得有一百支來精挑細揀;這些任務分派到底下去,底下的官吏自己當然也想留幾支自己用。

這樣一層一層地安排下去,落到製筆人頭上可能就得白白獻上幾百上千隻筆了。

一支筆尚且如此,何況是剛才展示出來的那麽多奇珍異寶?

要知道這可不是常稅,而是額外的要求。

賦稅還是會落到他們頭上。

難怪百姓得了好東西都不敢聲張,生怕被達官貴人瞧上。

尋常百姓向來是很能吃苦耐勞的,隻要日子還能過得去,他們便能忍氣吞聲地活著,日複一日地在田間地裏辛勤勞作。

即便將來某天這種平靜的日子被打破、敵人鐵蹄踐踏了他們的田地,他們所求的也不過是戰事快些結束、生活重歸安穩罷了。

官吏們顯然也很了解自己治下的百姓,所以總是理所當然地盤剝或驅使他們。

隻要大唐一直像現在這樣強盛下去,這一切確實是理所當然的。

可巍巍大唐想要的難道是這種在一次次“理所當然”中逐漸麻木的子民嗎?倘若將來當真有需要麵對外敵的一天,他們會願意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家園嗎?

又或者說,他們的家園是不是早就被奪走了?

他們會不會盼著“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那一天到來?

李泌心中有許多憂慮,卻不是什麽話都能講出口,隻能挑揀著三娘能聽的部分給她分析了一番。

俗話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方鎮進奉本隻是小事(換成不要臉的還能吹噓成美事),卻叫李泌看出了隱藏在背後的種種問題。

三娘剛才隻覺得看什麽都很新鮮,現在聽李泌這麽一分析,頓時覺得那些珍惜至極的珍玩都不怎麽稀罕了。

她追問道:“那該怎麽辦呢?”

李泌默了一瞬,不知該如何回答。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隻要入了名利場,哪個不是想盡辦法往上走,爭取得到更高的地位、更高的身份。

而皇帝恰好就是能輕鬆幫他們實現這些追求的人。如果討好皇帝就能轉遷去到心儀的職位上,且別人也是這麽幹的,那自己為什麽不去做呢?

真要那麽清高,你別來當官啊。

李泌年紀雖不大,卻把這些事情看得很清楚。他頓了頓,才說道:“我也沒有什麽好辦法。”

朝臣與百姓皆是皇帝的子民,兒子非要孝敬爹,爹當然隻會開心。隻要皇帝收得高興,誰又能說什麽?

“這些都是我自己的想法,你莫要與旁人說起。”

李泌也是平時經常與三娘湊一起討論各種問題,才會把這些心裏話說給三娘聽。

事實上這些東西哪裏適合給一個五六歲的小娃娃講?

三娘聽懂了,這是一次不能往外說的交談,被別人知曉了可能會給李泌帶來一點麻煩。她鄭重點頭,表示自己記下了。

李泌才把她放在她們居住的院落門口。

三娘揮別李泌,跑回去與她祖父和祖母說起今天的見聞,果真隻字沒有提及李泌說的那些隱憂。

倒是郭家祖父注意到她是被李泌一路抱回來的,打趣道:“平日裏你那般好強,從來不愛別人抱著你走,剛才怎麽竟讓旁人抱你了?”

三娘心說,當然是方便他們湊近些講小話。

不過他們講的小話和聖人有關,哪怕是親祖父也不能說。

三娘回道:“玩了這麽久,阿晗太累了!”

郭家祖父本來就是隨口一問,聽她這麽說便沒再深究。

過了立春,年味越來越濃了。雖說今年他們不在家中過年,但家中還是送來了為她們裁的新衣。

還有王氏寫來的家書。

三娘每天都有往家裏寫信的習慣,隻不過得攢一段時間才能一並送回長安,所以看到她阿娘的來信還是非常高興。

結果信裏居然還有轉送過來的她阿耶的來信。

三娘立刻湊到她祖父身邊跟著看信,爭取能第一時間知曉她阿耶在信上寫了什麽。

她都沒見過阿耶幾次,隻知道阿耶遠在安西都護府。

記得有句很有名的詩說“春風不度玉門關”,安西都護府可是在玉門關外的,路途特別特別遠。

郭家祖父見她一臉期盼,也沒叫她失望,直接拆開了家中轉交的那封信。

郭子儀這封信應當是臘月前寫的,說是他許久沒歸來,都沒見過新出生的孩子,今年爭取到了正月代表安西都護府回京朝賀的機會,若是順利的話應當能在除夕前趕回來。

三娘越讀眼睛越亮,昂起腦袋問她祖父:“是不是很快就能見到阿耶了?”

郭家祖父說道:“按照信中說的日期,這幾天應該到了,不過他估計需要先在家休整幾日再來溫泉宮這邊麵聖。”

三娘出來後每天讀書玩耍,快活得不得了,隻在寫家書時會想念她阿娘和幺叔他們。如今聽說她阿耶說不準已經回到長安了,才有些遺憾自己不在家。

再不見見阿耶,她都不記得阿耶長什麽樣了!

與此同時,郭子儀正巧風塵仆仆地回到長安。

若非關外條件實在不好,他也不會把家裏人安置在長安,誰不想日日有賢妻佳兒相伴?

自從上回在信中得知三娘的種種際遇,郭子儀更是迫不及待地想回家看看。

所以一路上他都沒好好歇息過,大多是天還沒亮就急匆匆開始趕路。

可算讓他提前好些天趕回來了。

郭子儀邁步踏入府門,吩咐隨行將士自去歇息,自己則去尋闊別多時的妻子王氏敘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