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如果非要說,蘇闌清冷如霜雪的一生曾熱烈地愛過誰,那一定是沈筵。”
多年以後蘇闌站在康河邊吹著風,翻著手裏的《現代國際金融新體係》,痛罵國外所著的教材又臭又長,和倫敦凜冽的冬野一樣總也過不去時,就會想起北京一蹴而逝的春天。
她遇見沈筵,所有的喧囂、嚷惱、夢幻、詛咒緩緩拉開序幕,一切無可避免。
第一見到沈先生,是在2013年的仲春。
四月裏保研名單剛下來,蘇闌直升P大的GH管理學院讀金融學碩士,導師也是她敬重的副院長。
唯一讓人頭疼的還是學費。
自從大一那年她沒有聽從媽媽的建議,選擇讀學費減半的考古學專業,而是堅持她的想法選了金融後,每次問媽媽要錢總是免不了一番爭執。
可想讀研的費用,媽媽更不會出了。
蘇闌隻能自己想辦法。
可是她一個學生,又能有什麽辦法?
蘇闌每周三天晚上在圖書館整理書冊,三天在檔案館裝訂學籍卡,一學期下來拿到手裏也不會超過五千。
累死她也掙不夠呀。
而金融碩士的學費總額接近十三萬。
雖說分兩年繳清,可又能拖多久呢?
畢業季的校園裏充斥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愁緒。
蘇闌他們班上出國留學的居多,就業的也占了一小部分,她卡在中間不上不下顯得別扭。
每天都有人從寢室搬走,走前若是遇上蘇闌,免不了要和她寒暄幾句。
“還是你好啊蘇闌,可以留在院兒裏。”
蘇闌總是清淺一笑,她本不是個多話人。
學院上下對她的印象,可以歸結成這八個字:溫婉安靜,行色匆匆。
在大部分的同學眼中甚至是有些冷漠的,這也就是為什麽蘇闌雖然生的美,追求者卻僅用半隻手都能數過來的原因。
一個鴉雀不聞的午後,蘇闌剛送走室友,就接到了白泠的電話。
蘇闌和白泠是高中同學,揚州出來的,在戲劇學院,印象裏似乎是主攻越劇。
白泠接了一個活兒,去崇文街一私人會所裏頭唱評彈,還強調是正經地方。
她和蘇闌同學幾年,對這姑娘的脾性再了解不過,就是寧可窮到要飯,也絕不做半點男盜女娼之事。
蘇闌自是高傲的,凡心比天高,可這命卻很難講。
白泠鄭重其事地說:“你是不知道,那幫高門公子哥兒就愛追求點與眾不同的,好彰顯自己,今天也不知是哪位子弟起想頭要聽評彈,就找上了我。”
蘇闌也怕砸場子,老老實實交代說,“我隻會唱那麽三首,你也聽過的呀,還是我外婆教我的。”
“你以為他們多有文化?不過拿我們當塊吃飯閑聊的背景板罷了,又有誰會認真聽你唱,你就是把沙家浜唱成漁家傲也沒人搭理。”
蘇闌本不想去,但價碼實在太高,隻是唱兩小時,宴會結束就回來,卻能掙四千塊。
十年前的北京城,時薪兩千,就是放到如今看,也算天價。
也隻有沈筵那幫太子們會這麽揮霍,古往開來,在排場一事上再難有人望其項背。
蘇闌從頂層的行李箱裏翻出一件絲質旗袍,這是外婆最貴的一件行頭,當年揚州城幾十個老師傅裁製了三個月才成衣。
雲霞錦的麵料,經典中式立領,珍珠製成盤扣。
外婆穿著它去過多國演出,她曾是蘇州評彈協會的名譽會長,在江浙滬一帶都非常出名,隻不過家中無人繼承這門大手藝。
自從爸爸自殺之後,媽媽就變得偏執易怒,連親戚也很少走動。
唯一得了外婆半吊子真傳的,反而是隔代的蘇闌,可她學的時候也是副啷當樣,又能夠學到多少呢?
後來蘇闌想起來,她自己都覺得,或許她的反骨從青春期時就可見一斑,至於恬淡文靜,不過是假象罷了。
蘇闌大三那一年,院兒裏的文藝演出死活要她鎮場,她就把旗袍帶了來。
不曾想今天派上了用場。
萬事萬物都自有定數,譬如這件旗袍的歸途,就是引著她遇上沈筵。
那是蘇闌第一次走進黃金屋,就開在東交民巷與西交民巷的交界處,後來她成了此地的常客才知道,這是京中貴公子們聚會宴飲的銷魂窟。
黃金屋。
大俗即大雅。
有錢人就愛取這種雲山霧罩的名兒。
入口隻有一扇局促的紫檀雕花木門,連塊像樣的匾額都沒有,台階上長著青苔,卻有成排的警備駐守,乍一看倒像是一棟破敗不堪的洋樓。
在東交民巷這樣西式建築林立的地方,也未見絲毫的突兀,但任誰也難以窺見黃金屋內裏的全貌。
門口的保衛個個訓練有素,對每位座上賓的父母姓甚名誰爛熟於心,家底不厚到一定的程度,連這地界的大門都找不到。
就算是找到了,輕易也進不來。
凡能進得來的,家裏的來頭說出來都嚇死人,絕非泛泛之輩。
蘇闌她們到的時候,也被盤問了好半天。
直到會所的主人李之舟出來,領著她們進去,又訓誡警衛們對人客氣點兒。
這群公子哥兒對人都有種獨到的禮貌,私底下玩的野是一回事,把女人當作玩物是一回事,瞧不上底層人又是另一回事,但自小被優渥家境浸泡出的教養不會丟。
說到底就是把體麵看得比什麽都重。
走廊宮燈高耀,推開一扇扇沉重的木門,他們才走到底。
蘇闌當時滿腦子想的,倒不是牆壁上掛著的一幅幅名畫,也不是八寶檀木架上陳列的名瓷,她心裏盤踞著的是些更奇特的疑問:這些木門看著很輕,可是推起來,為什麽又沉重無聲?
一直到很後來,沈筵才告訴她。
這八步一扇的木門底下,都嵌著成片的黃金墜,因而分量要格外重一些。
這棟洋樓原本是民國時一位將軍的故居。
戰敗後他倉皇帶著夫人逃往台灣,隻留下了個小妾守著宅子。她沒讀過幾本書,也沒什麽本事,因此建國以後,過得很是潦倒。
隻能每天從家裏拿些東西出去變賣,換些錢米維持溫飽,後來實在沒東西可賣,她挖空心思開了閣樓,把將軍藏在密室裏的一尊蚌佛當了。
那尊佛像雖然光瑩圓潤,褶紋冠蚌,螺髻瓔珞,卻隻有半截拇指的個頭。
小妾怎麽也不會想到,她南征北剿的丈夫,大字都不認識兩個,手上竟有慈禧的陪葬。
而這件壓棺底的墓葬品,會給她招惹上殺身之禍。
這尊蚌佛被當鋪的老板認了出來,按捺住一份激動的心,給了那小妾幾張鈔票,沒過多久就糾集匪徒夜闖將軍府。
小妾在那場浩劫中葬身湖底,等她爹娘尋來時,屍首已經被魚類啃得不成樣。
而那一顆價值連城的蚌佛,兜兜轉轉,最終落入了沈家人的手裏。
再後來這棟樓被李家買了下來,交給李之舟打理,成為李家父子接待賓客的場所。
蘇闌她們到的時候,宴會還沒有開始,有足夠的時間準備。
白泠帶的是琵琶,可是蘇闌不會彈。
蘇闌見牆上掛了一張月琴,但人生地不熟的,她也不好貿貿然前去相問。
她在金堆玉砌的高牆麵前駐足時,李之舟的聲音從後頭傳過來:“你喜歡這把月琴?”
蘇闌想也沒想就搖頭,這琴頭雕牡丹,又盤圓柄直的,一看就知道出自名家手。
她一個靠打工來賺取學費的窮學生,拿什麽去喜歡這種華而不實的物什?
可她也不知哪來的膽兒:“但我想借用一下行嗎?”
李之舟打趣她,“小姑娘來演出不帶吃飯的營生啊?”
見小姑娘紅了臉,他並未再說,隻伸手取了下來,“那你可得仔細著,這是宋代的古物。”
蘇闌抱著月琴點頭,“謝謝,我會很小心的。”
七點多人方到齊,四九城裏的習氣一向如此,要是約的七點鍾,那七點你根本就甭想開席,總有人喬張做致。
沈筵就是那種無論什麽宴會都姍姍來遲的人。
在他從小混跡的場麵裏,仿佛所有人天生該等他。
他有這樣的家世,許他驕狂,也許他輕縱無禮。
蘇闌記得很清楚,她們一首《賞中秋》已快唱到結尾,沈筵才懶散到場。
他穿了件ERMENEGILDO的純手工定製襯衫,黑色的絲質料子,垂墜感強烈,蘇闌卻分明瞧出了幾分飄逸脫俗。
沈筵的額頭很周正,一雙星眸炯炯有澤。
但他的眉間距有些窄,天然有一種蹙眉之感。
卻又透著股難以名狀的書卷氣,斯文儒雅,和他臉上睥睨世人的傲勁不同。
席麵就擺在院中,四月底的京城已有了幾分暖意,隔開了曲水流觴。
察覺到他的目光往這邊探,蘇闌忙垂下頭,專注唱著曲兒,她沒有再往席上多看一眼。
酒過三巡之後,眾人才喝開了,話也多了起來。
子弟們笑鬧摔盤的聲音倒比她們唱曲彈琴的音調還要響。
到底是白泠有經驗,她們也隻是這群人充高雅的排麵而已,根本無人注意她們。
一時間停杯投箸,沈筵半邊身子靠在椅子上虛闔眼,剛從上海飛回來,一落地就來赴這場早定下的飯局。
的確是有些累。
作者有話說:
這個秋冬讓多情的沈三和冷豔的蘇闌陪大家度過吧。
祝大家觀文愉快。
接檔文:《情挑》——誤打誤撞撩上死對頭未婚夫。
1
顧如紓憑借家世美貌穩坐申城名媛圈頭把交椅多年。
人生唯一不可逾越的狼狽巔峰無非是在晚宴上醉酒,對著身形外貌極似她白月光的男明星表白遭拒。
此事幾度登上新聞頭條,為了挽回她在風月場上的顏麵,顧如紓決定劍走偏鋒,去追求號稱申城最清貴的商圈大佬——韓競。
數月後,顧如紓誌得意滿地挽著韓競的手出現在家宴上,But...為什麽在座的長輩都是她那個打小就厭惡的未婚夫家的親戚?
【所以我隻是想翻個盤結果上了未婚夫的賊船?】
【這位先生請自重好嗎,別拉我手,其實我是特地來退婚的。】
2
韓競早知道他有個指腹為婚的妻子叫顧如紓,更知道這婚一定結不成,因為他和顧大小姐是命定天選的生死冤家。
他們從小就互相看不順眼,凡事他說東,她就非往西,越長大關係就越勢同水火。
韓競十三歲那年隨父親定居紐約,十八年後再回國,一應承下家族事務,成為韓家名副其實的四代掌門人。
怎料那位十八年不見的未婚妻,突然就對他發動攻勢百般撩騷。
一日,韓父從加拿大回國來辦理複婚手續,看著眼前十指相扣的情侶陷入沉思:“兒子,你不是說回來退婚的麽?”
顧如紓皮笑肉不笑地看著他:“是這樣嗎韓總?”
當晚微博熱搜:
#申城富豪榜榜首韓競被未婚妻反鎖門外#
#京建總裁韓競拍門良久無果,隻得一床薄被挨過冰冷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