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亡命逃遁
第一卷 第一六二章 亡命逃遁
那六名飛升期修士發現有人不久前剛從密室逃遁,自然也就能猜到密洞內的寶物被逃走之人取走。不過,他們猜想取走寶物之人是大巫神的轉世之身,他們當然不會因此而放棄搶奪寶物的想法,雖然沒有看到逃遁者,但從遺留的氣息,他們可以斷定隻是金丹期修為。
這六人並不會地遁術,但這並不能讓他們放棄。六人立即飛上空中,四人分別向四個方向飛出二百多裏,以神識進行全覆蓋搜索,將以密室為中心的五百裏範圍全部監控起來。
任何人都知道,修仙者在地下遁走,由於大地的壓力和阻力,即無法快速行進,也無法持久在地下躲藏。真氣消耗殆盡後,若不鑽出地麵,就會被活活憋死。
而在地下,由於沒有靈氣補充,而且需要不斷對抗大地的壓力,根本無法修煉恢複。他們現在需要的就是等待,等待逃遁者無力在地下堅持,最終出來自投羅網。
他們做的還不止於此,其中兩人是鬼巫,他們雖然也不會地遁術,但他們可以禦使地鬼鑽入地下搜索。地鬼也是一種特有的鬼魂,他們其實各種能力都很一般,但由於可以遁入地下,大多鬼巫都會收服一兩隻,用於偷襲和偵查。
當然,地鬼在地下的速度也有限,大範圍的搜索也不可能做到,他們隻是以密洞結界缺口為中心,控製地鬼在十數裏內搜索,主要是為了預防逃遁者在附近還有其它密洞可以躲藏。
龍逍遙此時心中也知道那些人絕不肯善罷甘休,他從密室中得到的寶物,絕對是可以讓任何飛升期修仙者都大為動心的,那些人既然是尋寶而來,怎麽會輕易放棄?
龍逍遙也知道那些人實力不凡,神識搜索範圍自然極廣,他可不敢遁出地麵,甚至在地下潛行都將深度保持在地下十米左右,這讓他的體力也消耗的更加嚴重。
龍逍遙此時潛行的方向是他曾見過的一條小溪。十萬大山中有不少溪流在山中流淌,不過,小溪隻有一米深,他當然不是打算借助水遁之術逃遁,那麽淺的溪水,根本無法隱藏他的身形。
不過,溪流是由山泉匯聚而成,而山泉大多都是從山腹中流淌出來。他雖然沒有實地考察過,但他也猜到流淌出山泉的山腹中,必然應該有中空的空間。
龍逍遙在地下潛行,雖然他的體質遠非人類修仙者可以比擬,卻也要消耗真氣施展地遁術,更何況他還在十米深的地下,就連他也無法長時間在地下停留。在地下根本無法修煉恢複消耗的真氣和體力,他必須找到一個可以供他修煉恢複的空間。
在山腹中若可以找到中空的空間,龍逍遙就可以放心在其中修煉,有著山體的阻隔,自然沒有人可以深入山腹中探查。
龍逍遙的準確判斷再次讓他得以脫離困境,他找到一條溪流,在地下沿著溪流向源頭潛行了十多裏後,進入到了山腹,發現在山腹中竟然儲存著大量的清水,在水麵的上方,有一片數米高的山洞空間。
龍逍遙在山洞空間以神識掃視了一圈,沒發現任何妖獸的跡象,找到一處突出的巨大岩石,布置了法陣,就準備開始服丹修煉,恢複消耗的真氣。
然而,就在此時,一個和藹可親的聲音傳入了龍逍遙的耳中:“小朋友,我們沒有惡意,出來吧,我們會給你很多好處的。”
龍逍遙心中竟對這聲音產生了信任感,迷迷糊糊的就要起身出去。這時,他脖頸的阿彌陀佛念珠放射出金色光芒,一股磅礴的佛門氣息湧入他的體內,他心中一凜,發現自己竟然被那聲音迷惑了心神。
原來,那些人半天沒有發現有人從地下鑽出,擔心龍逍遙寧可在地下憋死也不出來,於是,施展出一種巫族的神通:魔音控魂,打算將他引誘出來。
飛升期修士雖然實力不凡,但施展魔音控魂,若是穿透到地下十米以上,也最多可以覆蓋數裏的範圍,片刻後,那聲音消失不聞,看來是去其它地方搜索去了。
龍逍遙擔心在修煉時這聲音再次騷擾,引得自己走火入魔,又加布了兩個阻隔、防護作用的法陣,這才開始放心的服丹修煉。
那幾個巫族修士一直沒有發現有任何人在數百裏內遁出地麵,也有幾分心疑,商量後得出結論:沒有人可以在地下連續遁出百裏,就算元嬰期修仙者也絕做不到;也沒有人可以連續在地下停留一天以上;龍逍遙應該在密洞附近的某個洞窟中隱藏,或者已經憋死在地下某處。
無論是隱藏在地下某個密洞,還是已經被活活憋死,以他們的經驗,一名金丹初階修士最多可以在地下連續遁出三十裏以內的距離。為了保證萬無一失,他們一邊繼續由四人監視附近數百裏內的範圍,一邊以地鬼圍繞著密洞一點點的展開搜索。
龍逍遙修煉恢複後,卻仍不敢遁出地麵,而他不敢肯定附近百裏內是否還能找到適合修煉恢複的場所。於是,他決定就在山腹中安心修煉,等過得數年,再想辦法出去。
龍逍遙在山腹中專心修煉的同時,外麵的巫族修士卻越來越顯得煩躁不安。兩名鬼巫放出地鬼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已經圍繞著地下密洞細細的搜查了三十多裏範圍的地下,結果卻一無所獲。
其他四人也沒有在數百裏範圍發現有人從地下遁出,倒是有一名金丹修士無意中飛過這片區域,讓一名巫族修士舉手滅殺了。
6人雖然煩躁焦急,但卻不肯放棄,大巫神的傳承實在太過誘人,他們繼續停留在這片區域中徘徊搜索著,而正道修士的援軍也正在聚集。
龍逍遙則在山腹中安心修煉,這一日他正在修煉時,山腹蓄水的水麵突然如同開鍋一般翻滾了起來,他連忙收斂心神緩緩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