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石鏡驟動

第33章石鏡驟動

了通大和尚,神足通玄妙之極。

佛經有雲,心念行至,十方眾生,所行之處,而不失於定,是為神足。

陰世與陽世,就如世間的陰陽兩麵。

陽世之外,投影在陰世,也會讓陰世,生出相應之物。

這一處廢墟,就在此列之內。

隻是幾頭厲鬼,將這處投影之地。用法力抬升了半格,化作了一片靈境,方有了些真實的意味。

一些地祗,如山神、土地神、城隍神,所謂的神域,大多隻是這般靈境而已。

這坍塌崩毀,來的極快。

重重塌陷之下,大有崩滅四麵八方,回歸虛無陰濁之象。

了通大和尚見此,淡定如常,隻是微微向前邁出一小步。

這一步的邁出,讓這方百裏方圓的陰世,同時動**起來。

仿佛是承受不住,這位大和尚,抬腳跺足之間的重量般。

陰世周匝景象,似碎玻璃一般,無數碎片橫飛。

周匝景象,亦似乎逆行倒流般。

諸般之象,在大和尚眼前,一一劃過。

然而,見此之象,大和尚腳步不停,對眼前變故,視若無睹。

隻在須臾之間,周匝又再度,方才恢複了寂靜。

…………

幾根熏的漆黑的梁柱,歪斜在地。

了通大和尚,轉動佛珠,默然打量著眼前的童稚。

這一死人地,已然不複往日的榮光。

就連周匝寥寥幾戶,都已經另尋他處,將這周圍,空置起來。

大和尚麵無表情,隻盤動佛珠的速度,驟然快了許多。

“南無,阿彌陀佛”

他輕輕念動佛號,眸光似水波一般,**起絲絲漣漪。

這一聲佛號,本就沒有帶上絲毫的法力氣息。

但是這大和尚,有數十載修行。一身佛法,高妙非常,不說是登峰造極,亦近乎此界之巔。

佛法之高,精通內、外獅子吼,可一吼鎮殺內外陰魔。

無論佛法、武學,都堪稱是大慈安寺,執牛耳者。

正是因為佛法高深,妙諦自生,了通大和尚,平時一言一行,也在不自覺中,帶上幾分禪意。

荀少彧此時,身軀亦驟然僵硬。

在這一刻,神秘石鏡仿佛徹底‘蘇醒’一般,萬萬道霞光,在先天祖竅之內盤桓。

七十二重寶光,自石鏡之內浮出,宛如日月中央,群星璀璨。

當然,這一異象,隻是在先天祖竅之內演繹,並非是在外界顯化。

要不然,荀少彧也不會,完好的站在這裏了。

了通大和尚不會去搶奪,王七二手上的舍利子。

可不是這位大和尚,真是慈悲為懷,不起貪嗔癡。

同時,這大慈安寺,亦不真的隻是一群,隻會吃齋吃素的老實和尚,不會去幹強取豪奪之事。

這中間,隻是存在著‘值得’,與‘不值得’的問題。

這,需要以錦平府,大慈安寺闔寺上下百餘載聲譽,稱量這個中的‘價值’與‘分量’。

一枚佛寶舍利,在大和尚眼裏,還不‘值得’他去用大慈安寺的百年聲譽,作為交換。

而若是,這一方神妙石鏡,顯露了蹤跡!

以這大和尚的眼力、見識,可不會就像現在這般,那麽泰然安素了。

隻是先天祖竅,處於精神魂魄之中,似虛似假似幻,介乎真實與虛假之間。

似無邊廣大,才能容得,這石鏡諸般異象,不讓異象外露,這才沒讓大和尚,發覺端倪。

“小施主,”了通不緊不慢的拄著藤杖,緩步而來。

看似不過兩三丈距離,但在大和尚腳下,卻仿佛一步略過。

這大和尚,風采奪人,百衲法衣在獵獵鼓動。

微胖的身形,卻不顯半分臃腫,反而有著些許的慈悲廣大之意。

荀少彧心中,警音大作。

這是一尊大高手!

他勉強維持著,天真爛漫,道:“大師,”

了通大和尚,深深的打量了一眼,眼前的總角童子,眸光似動。

這大和尚,一舉一動渾然天成,袒胸露乳,和煦道:“小施主,可是上河村人?”

了通法眼燭照,周匝十丈,都逃不過法眼如炬。

天眼通,臻達大成,可看天地氣數變遷。

大和尚自信,這世間的魑魅魍魎,都逃不過,他的一雙法眼。

作為佛門高僧,他心通有成,就是癡兒呆傻,也能分的清善惡清濁。

更何況,能成為高僧的,哪一位不是智絕通達之輩。

想要騙到這些高僧大德,真是

“大師傅,小子,上河方氏,”

“村東,方氏子?”荀少彧沉下心思。

方氏在上河,可是有數的大族,族人數十,近十餘戶。

在上河,能與方氏媲美的,也就隻有寥寥幾家小門小戶而已。

要不然,方老六也做不得,數十載的上河坐地虎。

了通大和尚,默然點頭,釋然道:“原來如此,方氏子爾,”

此時的大和尚,正值法力大損之際。

天意反噬之下,一顆琉璃佛心,也不免生出貪嗔癡三毒。

有這三毒擾亂,一身神通,十去七八,自然就沒這心思,用他心通勘察一垂髫小兒的心思。

“方氏子啊,”了通大和尚,沉吟片刻,頷首點頭。

這和尚出身的錦平,遠在上河村數百裏之外。

對於這靖遠,並不是多麽不熟悉。

當然,作為一寺頂梁柱。

若非,實在是有要事,這大和尚,也不會輕易離開大慈安寺的。

大和尚百衲法衣,輕輕一抖:“貧僧乃大慈安寺僧人,應王裏正之請,為此地陰靈,做上一場禱告法事,”

他饒有意味的環視周匝,脖頸上一百零八枚佛珠,環繞佛光金輝。

“如今法事已畢,貧僧正要離去,能得遇小施主,亦是緣分,”

“不過,小施主,此地陰氣濁重,惡孽深沉,非小施主,可久留啊,”這和尚,轉動著胸前念珠,緩然道。

了通大和尚法力衰弱,天意反噬,一身佛門神通,也衰弱許多。

一時間,禪心蒙塵,倒是不會過多懷疑,一介小童兒。

荀少彧聞言,心神愈發繃緊,不敢放鬆一絲,道:“大師良言,小子謹記,”

聞言,了通頷首低眉,仔細打量著荀少彧。

這般年紀,就能有這種氣度,不由讓僧人多了一絲留意。

這一留意,了通目光,微微一滯。

在許久之後,和尚神色中,似乎悄然浮現在出些許驚色。

相書有言,天庭圓而藏性,地閣方而藏命!

道門長於相術,可觀眉宇,斷前程。

殊不知,在佛門之內,也一樣有著相術相法傳承於世。

可能,這佛門觀相之術,不及道家之淵博、淵深。

但,也不可小覷了這一門術法之道仙,這畢竟亦是一脈之正法。

一般,在寺院各殿之內的知客僧,就是專門專研,這一門門相術之道的僧人。

一法通,萬法通,了通和尚可能對於相術,並不精通。

然而,大和尚法力高強,區區一門相術,還難不倒他。

相術之意,在心中轉過幾遍,大和尚就有了不淺的見解造詣。

隻是荀少彧急於脫身,沒有發現大和尚愈發凝重的神色。

但在這和尚麵前,荀少彧亦幾乎是如坐針氈。

這是弱小生靈,麵對強橫存在的一種本能反應。

無法遏製,亦無法避免!

倏然,大和尚開口道:“小施主,且慢,”

法眼一開,諸般氣數,在他眼中無有缺漏。

隻是法力神通衰弱,讓了通和尚的神通,也隨著削弱幾分。

但窺見的一鱗半爪,也讓大和尚頗為動容。

似乎一絲青意,在他眼前晃過,一度讓和尚,以為似虛似幻,看不真切。

大和尚平撫心思,緩緩道:“小施主不必匆忙,此地陰氣雖重。然貧僧,自可護佑小施主周全,”

“毋需如此,急切爾!”

這一絲青意,登時就讓大和尚,對荀少彧另眼看待。

青氣焉,公侯之象!

一州之地,一個時代數十載風雨。

能同時誕生出,十數位青氣秉命之輩,都是莫大幸事。

每一位,都有著莫大氣數,不容任何人忽視怠慢。

荀少彧身懷青氣,就足以讓了通大和尚,這位眼高於頂者,青睞有加。

殊不知,荀少彧這青氣秉命,可不是先天成就的。

而是用一卷道門至寶,五嶽真形圖的崩滅,帶了一絲本源,造就了荀少彧,這鬱鬱蔥蔥之氣象。

然而,了通卻是不知,這其中的首尾。

所以,大和尚,才有了驚喜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