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見到仇人
第三十四章 見到仇人
宴席還沒開始,太後跟身邊的妃子還有貴女們說起話。當今聖上的元後在前些年過世了,今上與元後夫妻情深,一直沒有立後。眼下後宮,乃是慧貴妃掌管六宮。
“今日母後千秋大喜,臣妾久居深宮,見識淺薄,就用愈兒尋來的暖玉紅蓮借花獻佛了。”慧貴妃就坐在太後的左手邊上,她最先說道。
慧貴妃乃是珩王程韓愈的親生母親,所以她字裏行間,都在為程韓愈說話。
在她說話的同時,李曉婉稍微抬眼瞄了過去。今日的慧貴妃穿著鵝黃色的宮裝,高瞻巍峨的發髻上插著象征貴妃身份的鳳首銜珠步搖,好不雍容華貴。
她話音落,已有宮女捧著錦盒過來,一打開一朵紅玉雕刻的蓮花躍然眾人眼前。
“好漂亮的蓮花!”場上立馬想起驚歎聲。
“母後,此乃暖玉紅蓮,觸手生溫,冬暖夏涼呢!”慧貴妃又道。
“有心了。”太後很滿意點了點頭。
緊接著,又有幾個妃子公主送上給太後的禮物。無非是一些奇珍異寶,但是跟慧貴妃的暖玉紅蓮比起來,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皇室的宗親送完,就輪到大臣家的家眷了。其他人送的是什麽李曉婉不在意,她隻見到了李柒月送了一副百壽圖。
“小女李柒月,祝太後娘娘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此圖名為《百壽圖》,乃是一百位百歲耆老親手寫的壽字,願太後娘娘高福高壽!”將《百壽圖》奉上,李柒月跪下磕頭道。
“好,有心了,好孩子。”太後明顯很喜歡李柒月這禮物,笑得都彎了眉眼。
李柒月緊繃的心鬆下來,臉色也瀲開些笑意,她微微側過頭,眼角餘光瞟過李曉婉的眉眼,似很是得意。
李曉婉不以為然,在她退下來後,拿著自己準備好的禮物上前。
“小女李曉婉恭祝太後娘娘萬壽無疆!”將手中的禮物呈給宮人,李曉婉跪下來行禮。
因為李曉婉乃是大荀的女狀元,大家對她的禮物都很好奇,太後更是。當場就打開了李曉婉送的禮物,是一副《佛母圖》。
“呀,這是《佛母圖》?”慧貴妃驚叫出聲。
“回貴妃娘娘,是的,正是《佛母圖》。”李曉婉低著頭,如實回答。
“畫工好極了,栩栩如生呐,不虧是我大荀的女狀元。”慧貴妃出身名門,也是有名的才女,她一看就看出了這幅畫的精妙之處。
“噗。”不一會兒,她忽掩唇笑出聲。
太後不解,轉頭同時看過去,問:“這畫有何好笑之處呀?”
慧貴妃抬手指向佛母的容顏,淺笑道:“母後你且細細看,可有覺得眼熟?”
“這佛母自然是眼熟的。”太後聽她一說,不以為然道。
慧貴妃卻是搖了搖頭,“母後你且看仔細些,難道您沒發現,這佛母的容顏跟您的一模一樣呀。”
“是麽?”太後也凝起眼眸認真看起來,細看之下,還真是這麽回事。
“哈哈哈,你這孩子,畫佛母怎麽畫成哀家的模樣了?”
“回太後娘娘話,小女不是要故意畫成娘娘的,而是小女心中佛母的模樣,就該是這模樣。”李曉婉接話道,那不卑不亢的表情,倒不像在討好太後。
可她這話讓太後的心,是一萬個舒坦。
她是在說太後長著佛母的容顏呀,太後素來喜歡禮佛,還有什麽禮物比得過這份禮物呢。
“哈哈哈哈,你這孩子真是有趣的很。”太後笑出聲來。
慧貴妃也連聲道:“母後您慈眉善目,自然是與佛母一般,也難怪這孩子心中的佛母與您一樣呢。”
“你呀,最你嘴甜。”太後看了慧貴妃一眼,眉眼間仍瀲灩著笑痕。
“李家的姑娘真是不一般,去,將幾位皇子王爺都喊過來。哀家記得,好幾位皇子王爺都沒娶正妃呢,喊他們過來吧。”讓人妥善將李曉婉的《佛母圖》收好,太後吩咐著宮人。
太後話音剛落,底下的千金貴女們心頭狂喜。
太後這是要替自己的孫兒們挑選孫媳婦呢,若是能被太子相中,日後可就能母儀天下了。退一步來說,便是不被太子看中,嫁個王爺也是尊貴的很的。
沒多久,太子程翰林跟珩王程韓愈還有三皇子程錫來到殿內。
他們先給太後跟妃子們見禮,等他們起身,閨秀們又給他們見禮。
“太子呀,這位乃是咱們大荀的女狀元,你父皇新封的清平縣主!”待得他們都起身,太後指著李曉婉跟太子程翰林道。
李曉婉吃了一驚,程翰林已經看過來,“李二姑娘好!”
低沉清凜的男音灌入耳膜,李曉婉前所未有的熟悉,那熟悉帶著撕心裂肺的痛楚,在她心底掀起驚濤駭浪。
李曉婉緊緊握住拳頭,指甲紮入掌心內,同意讓她維持著表麵的尋常,“見過太子殿下!”
“二姑娘不必多禮!”程翰林微抬衣袖,讓李曉婉起身。
饒是李曉婉極力壓製,還是在不經意間泄露了眸底恨意。那樣濃鬱而深沉的恨意,被程翰林收之眼底。
他瞬間困惑,他跟眼前這女子從未相識,她為何看他的眼神,充滿恨意。就在程翰林百思不得其解之際,門外響起一聲高唱:
“皇上駕到!”
隨著一陣悉悉索索的腳步聲靠近,一道被宮人簇擁著的明黃身影出現在門口。
“參見陛下!”除了太後,所有人皆是起身跪地行禮。
“兒子給母後請安!”皇帝先是走到太後跟前,給太後見過禮後才是讓眾人起身。
“微臣蔣玉南參見太後娘娘,太後娘娘千秋大喜,微臣恭祝太後娘娘壽與天齊!”眾人方起身,一個年輕男子從皇帝身後走出來,單膝跪地給太後見禮。
李曉婉聞聲往蔣玉南的方向望過去,整個人宛如雷電擊中一般,陡然怔住。
蔣玉南回來了!
未等李曉婉回神,皇帝的聲音又傳來,“母後,今日不僅是您大喜的日子,更是咱們大荀大喜的日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