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潘家園

第2章 潘家園(1/3)

在北京老油皮子尋人下地也是有規矩的,為了防止,有些人偷夾,攜帶明器什麽的,下地的人統一隻許穿個大褲衩下去,收工上來時,還要把大褲衩脫掉,經受一番非人的檢查,才能領到工錢,當然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一些,投機取巧愛占小便宜的人,自然是各種陰招怪招齊上套,眼前的胖子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上回的那對玉鈴鐺便是他這樣得來的,酒足飯飽過後,胖子苦逼著臉,掏錢結了帳後,二人吵吵鬧鬧的離開了榮明飯館。

寒風依舊凜冽,散陽依舊難現。出了榮明飯館,我和胖子直奔潘家園,準備找老丁,潘家園位於朝陽西南部,臨近勁鬆小區,解放前隻是北京城外一個小小的村落,當時被稱為潘家窯。

早年間在護城河東邊有不少磚窯瓦場,潘家窯是其中的一家,因窯主姓潘,於是窯場以窯主的姓氏而得。據傳這潘窯主是位山東濟寧人,年過五旬,原是燒琉璃瓦出身。當初來到這裏,他本想開家燒製琉璃瓦的窯場,但燒了幾次之後,便不再燒了,因為這裏的土質疏鬆,不宜燒製琉璃瓦,於是改燒小方磚。當時這一帶有七八家磚窯,彼此競爭很激烈,潘窯主初來乍到

,又是改行燒磚的,所以生意一直不好。但他不想放棄,因為他看準了這裏臨近京城,地理位置好。於是他私下裏在各個窯場轉了幾天,回來後就有了主意,一是要提高磚的質量,二是在經營上下工夫。

首先他嚴格把好每一塊磚的燒製環節,絕不偷工減料,所以燒出的磚成色好,光潔度高、硬度很強,不易破碎。同時在銷售上,他也比別人技高一籌,當時賣磚是以“丁”為單位,一“小丁”磚是二百塊,一“大丁”磚是八百塊,但他在碼磚時,一“小丁”要碼二百二十塊,一“大丁”要碼八百五十塊??價格上與別的窯場差不多,可數量上卻暗自比別人多了一些。

同時又雇了三輛馬車,凡買主在十裏地之內的,一律免費送磚上門。一些買主在他這裏買了幾次磚後,就發現他的磚不但質量好,而且數量比別的窯場多,還能免費送貨,便經常來他這裏買,不到一年的工夫,潘家窯場就紅火起來,並很快出了名,甚至連一二百裏地以外的人也慕名來他這裏買磚。於是這潘家窯場越開越大,據說最多時有二三百人在這裏幹活,車進車出的,很是熱鬧,而另外幾家窯場因經營不善便相繼關了張。

以後

在潘家窯場附近形成村落,便依窯場之名,得地名潘家窯。

到了民國後期,這一帶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隻留下許多大水坑和窪地,再取土燒磚很是困難,於是潘家窯暫時關閉,不久便遷到了房山一帶。

62年以後這裏的水坑和窪地被逐漸填平,並開始建設居民區,幾年的時間就出現了一大片居民區,並以“潘家窯”之名而稱。但叫了沒有多久,人們就覺得不雅,因為老北京人通常將妓院叫“窯子”,所以就改為“潘家園”,這個“園”字,便是“家園”的意思,並將附近新修的道路稱為潘家園路。

後來在修建三環路時,在潘家園東側修建了一座立交橋,便得名“潘家園橋”。

92年以後,在這裏逐漸形成一個舊貨市場,短短幾年時間便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古玩舊貨集散地,吸引著大批淘寶

者和遊客。現在的潘家園真可謂是龍蛇混雜,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

原本的舊貨市場現在慢慢的轉變成了,老油皮子們的銷贓的中轉站,就像洗黑錢一樣。那時候講究的是人贓並獲,才能正正判案,這潘家園地大人多的,無異於是一個銷贓洗錢的好地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