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子代母過
第二十五章 子代母過
聖力滾滾,在蘇林的智竅當中,緩緩地組成了一個“恕”字。就連蘇林自己也未曾想到,這個“恕”字竟然如同聖字“勤”一般,擁有那種不可思議地神力屬性,不過也隻是一瞬間,這個“恕”字就又崩潰了,重新化為最純淨的聖力。
“這是怎麽回事?我這幾日閱讀古籍,也從來未曾見過有記載在智竅當中形成類似聖字的文字啊?”
公堂之上,蘇林說完方才那一番肺腑之言,也是驚奇自己智竅內的奇異變化。而堂下圍觀的百姓,聽到蘇林的一番關於“恕道”的言論之後,眼神當中都帶著一絲憶思過往的迷惘來。
的確,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都不可避免的會有幾個記恨在心的仇人。要報複一個人容易,可是如果要真正寬恕一個人,卻非常之難。所以堂下的百姓們,被蘇林的恕道感染,也紛紛在腦中思考著,如果是自己與命中的仇家到了如此的境地,會選擇寬恕麽?
“很好!蘇林,你對於‘恕’的領悟。就算是本官也料之不及。西北的燕國,正是以‘恕’字立國,倘若你方才這一番話是在燕國的公堂上說出,足以讓縣令大印震動,以國家之義,特赦二人。”
縣令徐文良微笑地點了點頭,算是肯定了方才蘇林的一番恕之言論,但是,點頭之後,卻又將話鋒一轉道,“可惜,我吳國是以‘孝’立國。蘇林,雖然法理不外乎人情,縱然你寬恕了蘇劉氏和董峰,但是身為一縣執法,本官卻不能夠答應你的請求。仍需以律例量刑判罪!”
盡管蘇林那一番話道盡了恕之真義,但是徐縣令依舊沒有鬆口,他手中的縣令大印,已經準備要往罪責令上蓋上去了。
可就在這時,堂下的蘇文卻噗通一聲又跪了下來,對著徐縣令道:“縣令大人明示,學生蘇文,自知母親犯下大錯,觸犯了吳國法令,以律應受罪責。但是母親年事已高,而且,母親迫害大哥也都是為我爭奪士族身份,蘇文亦有過。所以,蘇文請求縣令大人,由我替代母親,入獄五年。”
十歲!
蘇文今年方才十歲,卻明曉孝之大義,甘願子代母過,言之鑿鑿,堂上堂下竟然無人不為之動容。
“文兒,不……娘是自作孽,與你沒有任何幹係。你不要再說胡話了,你才剛滿十歲,如何能經受得住五年牢獄?”
本來還一心想辦法要避免受罰的蘇劉氏,此時眼中的兩行清淚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來。可憐天下父母心,饒是蘇劉氏這般惡毒的婦人,也是護犢心切,哪裏肯讓寶貝兒子蘇文替自己坐牢呢?
“母親,文兒的身體發膚都是母親賜予,豈能坐視母親經受牢獄之災?”
蘇文第一次沒有叫蘇劉氏“娘”,而是用“母親”這樣正式的稱呼。他才剛剛開智的智竅當中,雖然連十分之一磚的聖力都不到,卻激烈地湧動起來,雙目閃爍出思想的光芒來,直視公堂之上的徐縣令,目光堅定無比。
“子代母過!好一個孝之大義!”
徐縣令大喜過望,手中的縣令大印卻散發出了一股耀眼的光芒,顯然是被十歲的蘇文表現出來的孝道感動了。
“縣令大人,方才您說過的,恕是燕國鎮國之道。而我吳國是以孝鎮國,如今舍弟蘇文,方才十歲,卻以孝悌開智,行子代母過,甘願替母入獄之孝道。豈不是可以國家之義,求情特赦?”
蘇林也沒有想到,才十歲的弟弟蘇文竟然有如此決心,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說情的好機會,接著徐縣令的話,拱手說道。
“好一個孝子啊!請求縣令大人特赦!”
“縣令大人,請特赦吧!”
“蘇家有福了,一門雙傑。請縣令大人法外開恩吧!”
……
堂下都是吳國子民,無時無刻不受到鎮國“孝”字的熏陶。鄉間鄰裏最講究的也是一個“孝”字,如今有十歲的蘇文願子代母過,立刻就打動了他們,感念蘇文的孝心,紛紛替其求情開恩。
“既如此,蘇文,汝方十歲,行孝至深,震動縣印。本縣便免去蘇劉氏五年牢獄之刑,改判罰銀一千兩,遊街示眾一日。”
縣令徐文良喝聲宣布道,“至於犯人董峰,維持原判,入獄七年,靜思己過!並隨蘇劉氏一同,遊街示眾一日,克日執行。董家藥鋪,禁業半年,扣去今年進口藥材所有份額。”
言畢,徐縣令重重地一印蓋在了罪責令上,光華覆蓋,即刻生效。堂下百姓無不歡欣鼓舞,言稱徐縣令的公正廉明,讚許蘇林、蘇文的恕、孝二道。
聽到最終的判決,董峰一個受不了刺激,暈了過去,董老爺隻得狠狠地歎了一口氣,他也沒有任何地辦法了。董子衿有些淚眼朦朧地看著蘇林,咬著粉嘟嘟的下唇,卻是欲言又止。
退堂,百姓們看完熱鬧,最喜歡的無非是將今日所見所聞添油加醋,又大加渲染一番地說出去。一時之間,蘇氏兄弟二人的品性德操便傳為了鄉裏佳話,在整個豐樂縣數百個村中口口相傳開來。
親兒子被收監入獄,董華貴心裏麵不是個滋味,加上藥鋪生意被官府查封了,在鄉民百姓地指指點點議論當中,灰溜溜地拉著女兒董子衿回府去了。
大難得逃的蘇劉氏,此時算是真的體會到了人生際遇的潮起潮落,內心五味雜陳,許多過去想不通的梗兒通了,滿心愧疚地在兒子蘇文的帶領下,來到了蘇林的麵前,真心誠意地道歉悔過。
等到眾人散去,蘇林卻是追上了退堂的徐縣令,道:“縣令大人求留步,學生蘇林有事求教。”
“蘇林,想必你是想問我關於三日後參拜萬裏長城以及關外試煉的事吧?”
徐縣令露出會心的笑容,似乎早就料到了蘇林會來請教,轉過身來,如是問道。
“徐縣令果然明察秋毫,學生的確是為此事而來。畢竟學生此前十五年,都未曾離開過豐樂縣,陡然間要去往百裏之外,望徐縣令給予學生指點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