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勝不驕敗不餒的韌性意識

24 勝不驕敗不餒的韌性意識

胡錦濤同誌在慶祝建黨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完全有理由為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們沒有絲毫理由因此而自滿,我們決不能也決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

習近平同誌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也談到:“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就是要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國家強盛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按照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們黨和國家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鬥目標。我們黨的莊嚴使命、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我們國家的奮鬥目標,都聚焦於這個總任務、歸結於這個總任務。我們要緊緊扭住這個總任務,一代一代鍥而不舍幹下去。”“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紮紮實實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古今中外的曆史和現實一再地表明,要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沒有堅強的意誌品質是不行的,沒有勝不驕敗不餒的韌性意識是不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勝不驕敗不餒的韌性意識是保持自身的奮鬥能力和戰勝無所作為思想、成大事立大業的基本保證。一個人如果缺乏這種意識,在逆境和挫折麵前,就會看不到自己的優勢和潛力,就會感到悲觀失望,前途渺茫,失去勇氣,喪失信心,不思進取,不敢進取。因此,對每個共產黨員來說,要為黨、為人民幹出一番事業,尤其需要具備這種意識。

古今中外承擔大任、成就大事業的人,不惟有超世之才幹,但同時必須要有超凡的韌性意識和堅強的意誌。孫中山為了實現“驅除韃虜、振興中華”的抱負,曆經無數坎坷和失敗,愈挫愈奮,終於領導民眾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製製度。他說:“吾誌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馬克思的女兒勞拉曾經問馬克思:您認為男人的最好品德是什麽?馬克思回答:剛強。美國科學家愛迪生說過:“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有堅強的意誌,不管環境變換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決不會有絲毫的改變……”德國作曲家貝多芬說過:“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艱難的遭遇裏百折不撓。”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把“大任”視為天降,有唯心的色彩,這是不對的,但他認為能承擔“大任”的人必須要有堅強的意誌和韌性意識,卻是十分正確的。

麵對挫折和困難而不氣餒,始終保持愈挫愈奮的韌性意識,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在5000多年的曆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曆經許多磨難而信念愈堅,飽嚐無數艱辛而鬥誌更強。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曆史就是一部曆經坎坷磨難、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奮鬥史。在漫長的革命進程中,有許多共產黨人和進步群眾慘遭敵人殺戮,也有一些意誌不堅定的人動搖、逃跑甚至叛變,中國革命多次處於極其艱難的逆境之中,然而,正像毛澤東同誌所描述的那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幹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體,又繼續戰鬥了。從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曆史中可以看出,真正的共產黨員具有鋼鐵般的意誌,他們百折不撓,不畏艱險,排除幹擾,永不低頭。

在增強這種韌性意識方麵,鄧小平同誌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在鄧小平同誌波瀾壯闊、功勳卓著的一生中,他“三落三起”的傳奇式經曆特別引人注目。鄧小平同誌15歲到留法預備學校,1922年在法國加入少年共產黨。1933年,“左”傾的臨時中央搞軍事冒險主義。由於他反對這一做法,他從省委宣傳部長位置上被貶到邊區一個村裏去開荒。“**”初,鄧小平同誌受到了錯誤的批判和鬥爭。1969年10月,林彪為篡黨奪權而發布第一個號令後,鄧小平同誌和妻子卓琳還有他的養母被轉送到江西省農村,三個平均年齡近70歲的老人守著一座孤樓小院。他每天還要到一個拖拉機修造廠勞動半天。在下放勞動的幾年時間裏,他抓緊時間讀了不少馬列著作及其他書籍,又要照料終身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兒子鄧樸方,還要做些劈柴燒火之類的粗活。林彪篡黨奪權的陰謀敗露後,鄧小平同誌再次寫信給毛澤東同誌,表示願意為黨為人民為國家再做些工作。1973年鄧小平同誌從江西

回到中央,大刀闊斧地抓整頓,強調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在很多地方和部門成效明顯。但後來又被“四人幫”打倒了。1976年4月5日清明節,人民群眾在痛悼周恩來總理時公開喊出支持鄧小平同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鄧小平同誌又重新出來工作。從鄧小平同誌的“三起三落”可以看出:此“三落”,一次比一次嚴峻、沉重;此“三起”,又一次比一次挺拔、輝煌。鄧小平同誌曾風趣地說,如果有政治上的奧林匹克獎,他很有可能獲得金牌。其實,在人生的奧林匹克賽場上,他也是當之無愧的金牌得主。他“三落三起”所彰顯的胸懷、智慧和意誌,都可以給我們以深刻而永恒的人生啟迪。

對於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韌性意識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麵來理解:

其一,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韌性意識對於加強學習和提高自身的修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學習要有收獲,非得下苦功夫、下真功夫不可。學習,是一件艱苦的、認真的、實實在在的事,應當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追求,達到一種主動和自覺的境界。人們常講,貪圖享樂做不了學問,必須甘於清貧、艱苦奮鬥;輕輕鬆鬆搞不好學習,必須堅持不懈、頑強拚搏;作風飄浮幹不成事業,必須腳踏實地、保持韌性。在這方麵,有很多發人深省的典故和實例,其中“愚公移山”和“精衛填海”最為大家熟悉,也很能說明這個道理。這個道理並不複雜,就是:要想幹成一件事,就必須艱苦創業,知難而進,勇於吃苦,堅韌不拔。“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這兩個成語也能很好地說明韌性意識的重要性。學習上的韌性意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目標始終如一;二是長期堅持不懈。大凡成大事業者,都是憑著頑強的毅力,在艱難困苦中靠孜孜不倦的追求所得的。馬克思寫作《資本論》,長期堅持40多年的枯燥學習寫作生活。曹雪芹寫《紅樓夢》,在貧困生活中煎熬了21年。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長期過著幾乎隻與紙筆為伴的單調學習演算生活。他們都是幹事業、做學問的光輝榜樣。在學習問題上,廣大黨員一定要端正學習的動機,為堅定信念而學,為提高素質而學,長期堅持不懈地學。要把學習作為自身的內在需求和畢生追求,把主要精力和時間用在學習上,真正把自己從不必要的迎來送往的應酬和繁雜事務中擺脫出來,從無所事事的虛度光陰中擺脫出來,發揚釘子的擠勁和鑽勁,勤學不輟,苦學不止,學而無厭。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有韌性意識。

其二,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韌性意識是勝利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的重要保證。歌德有這麽一段名言:“隻有兩條路可以通到遠大的目標及完成偉大的事業:力量與堅韌。做任何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這就必須要增強韌性意識。在順利時不得意忘形,而是一以貫之、堅持到底;在逆境中不灰心喪氣、不畏困難、百折不撓。麵對國際國內不斷變化的形勢,麵對征途上的重重難關和種種矛盾,投機取巧不行,唯有紮實工作,堅持不懈,才能一個一個地化解難題,一次一次地攻堅克難,一步一步地走向勝利。可以說,推動當前各項工作的開展需要膽識,需要謀略,更需要毅力。因為,共產黨人所從事的工作是一個充滿艱辛的奮鬥過程。隻有堅持不懈、堅韌不拔,才能走向成功。

那麽,怎樣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韌性意識呢?

一是要堅定理想信念。人們常講,艱苦環境、苦難歲月能磨煉出堅強的意誌,並不是說任何人都能,有的人吃不了那麽多苦,中途就敗下陣來。之所以是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的思想基礎、理想信念不同。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是人們戰勝挫折的最大的內在動力。高爾基曾經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揮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我確信這也是一個真理。”堅強意誌和韌性意識的形成離不開人們的精神支柱,即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這個思想基礎。有了高尚的奮鬥目標,才能增強人們產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意誌品質和韌性意識,無論什麽艱難困苦都是壓不垮、摧不毀的。由此可見,培養堅持勝不驕敗不餒的韌性意識,就要堅定理想信念。這一點在馬克思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馬克思堅持數十年研究經濟理論,為的就是識破資本主義社會的奧秘,論證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然性。他一生中曾四次遭到專製政府的驅逐,過著漂泊異鄉的悲苦生活。他受過多次誣陷和中傷,在心靈上留下無法治愈的創傷

。他窮困潦倒,債主不斷催要欠款和逼債,房東經常驅趕和蔑視。為了把《資本論》的手稿送給出版商,他得先到當鋪贖回自己的外衣。資產階級社會所強加給馬克思的這些貧困、厄運的折磨,用梅林的話說,比起古代釘上十字架和中世紀的火刑還要殘酷。但是,馬克思從不動搖,始終以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頑強毅力和韌性意識,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馬克思之所以在忍受這麽多的折磨和殘害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矢誌不移,關鍵是他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毫無疑問,在今天,中國共產黨黨員培養韌性意識,就必須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堅定黨和人民的事業必勝的信念。

二是要正確看待逆境。人的堅強意誌和韌性意識,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經過艱苦生活、艱難工作的磨煉而形成的。正如托爾斯泰所說:“人需要在堿水、血水、清水中泡三次才能完美。”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說過:“苦難,經常是後娘,有時卻也是慈母;困苦能孕育靈魂和精神力量……”人們經曆挫折和失敗,常常同痛苦作伴,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不一定都是壞事。人生經曆一些挫折、磨難,才能比順利者更能經得起突如其來的挫折。正是因為失敗,人們才要努力考慮如何擺脫失敗,在失敗中奮起;正是因為挫折,才使人們不斷準備新的奮鬥,在挫折中前進。挫折和失敗會使人們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成熟,錘煉了堅韌不拔的品格。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順境中的美德是自製,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撓。”

三是要主動到艱苦困難的環境中去工作、去錘煉。在這方麵,共產黨員、尤其是黨的幹部應該向孔繁森學習。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進西藏,當時有些人視進藏為畏途,而他卻抱著“就是青春和生命都獻給邊疆也在所不惜”的誌願,主動響應黨的號召進藏工作。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進藏,組織上問他有什麽困難,他幹脆地回答說:“我是黨的幹部,服從組織安排。”而實際上,當時他家裏困難很大,上有年近90歲的老母親,下有尚未成年的子女,妻子又體弱多病。他卻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灑淚而別。1992年底,他被任命為阿裏地委書記。去阿裏前,他第二次進藏的工作期限已滿,本可以調回家鄉了,但當組織上征求他的意見時,他卻爽快地答應去阿裏。有的人害怕阿裏地區的艱苦,避之唯恐不及,而孔繁森卻發現阿裏資源豐富,牧民可親可愛,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去做。他滿懷豪情地寫道:“多少人民血,換來邊關榮,思之立壯誌,雖苦有笑聲”;“血汗灑邊疆,豐碑樹高原”。孔繁森以共產黨人特有的堅強毅力,忍耐高原惡劣環境的折磨,戰勝了種種艱難困苦,用鮮血乃至生命塑造了一座刻在共和國人民心中的豐碑,一座永遠與日月星辰同輝的豐碑。

“寶刀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人們喜歡梅花,是因為它曆經苦寒,伴隨雪花一起盛開,人們讚賞的是它傲雪開放的堅韌品質。古人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江澤民同誌在一首詩中,也表達了這個意思:“曆盡天華成此境,人間萬事出艱辛。”共產黨員要為黨的目標不懈奮鬥,要在本職崗位上有所建樹,就要認識到“艱辛”的客觀必然性,就必須錘煉堅韌毅力和磨礪堅強意誌。要有高尚的情懷,樂於奮鬥和奉獻;要有時代的精神,勇於開拓和創新;要有清醒的頭腦,勤於學習和鑽研。用一句概括,就是:共產黨員要做一個不斷進取的“韌者”!

習近平同誌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這些年來,我們全麵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的執政能力得到新的提高,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得到保持和發展,黨的領導得到加強和改善。同時,與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相比,與黨所承擔的曆史任務相比,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黨組織建設狀況和黨員幹部素質、能力、作風都還有不小差距。特別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麵臨“四大考驗”、“四種危險”,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全黨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牢牢把握黨的建設總要求,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使我們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曆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曆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