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_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

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

概況

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受降鎮受降村宋殿自然村西南部,緊鄰320國道,由受降廳、千人坑和紀念館三部分組成。它們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侵略浙江,最終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的見證,舊址於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占地4.3畝,建築麵積總計44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泥石木結構,重簷亭式房屋。1995年9月經修複作為浙江人民抗戰紀念館正式對外公展。展廳分“侵華暴行,鐵證如山”、“抗日烽火,燒遍全國”、“換慶勝利,嚴懲戰犯”三個部分,陳列展出了近200幅曆史照片、圖片和當年受降儀式現場的部分實物,用生動直觀的形式展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暴行,浙江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鬥爭,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反抗侵略的鬥爭精神和取得的偉大勝利。

受降廳原是富陽縣長新鄉宋殿村地主宋作梅宅院中的一個廳堂。宅院共有兩進,為磚木結構,占地4.3畝。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同年12月24日富陽縣城淪陷。隨即日軍第22師團35聯隊第3大隊移駐宋殿村,其中一個中隊的隊部

就設在宋作梅家裏,之後宋殿又相繼成為日軍江北指揮所。

千人坑在距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東南500米的山坳裏,是當年日寇殺害中國人民的刑場和拋屍地點。日軍在宋殿村大肆修築防禦工事,在淪陷區實行法西斯統治,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先後擄殺同胞千餘人,或囚木籠水牢,或燙煮活埋,或槍殺刀劈,而後拋屍於宋殿村東南0.5公裏的殿背山山溝裏。因所埋屍體無法計算,後來人們稱此地為“千人坑”。為了向廣大人民群眾及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在千人坑遺址處立碑。“千人坑遺址”5字由原浙江省省長李豐平題寫,反麵為“千人坑遺址碑文”,碑長3.43米,寬1.23米,厚1.15米。

侵浙日軍投降儀式

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了保證接收工作的有序和穩妥,國民政府對受降做出具體部署,將全國劃分為15個受降區,並明確各受降區的受降主官、投降代表及投降地點。浙江及福建的廈門被劃至第六受降區,由第三戰區接管,杭州市富陽宋殿村被指定為第六受降區的接洽投降地點。

1945年9月4日下午,投降儀式在宋殿村

宋作梅的宅院內舉行。當天,“受降廳”內四周掛滿了白布,上首圓桌為受降方席,下首方桌為投降方席。第三戰區參謀長張世希受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進指揮所主任韓德勤的委托主持儀式。國民黨省黨部主任委員羅霞天、“浙江省政府主席行轅”主任賀揚靈等出席。日軍投降代表為133師團參謀長樋澤一治大佐及大尉達國雄、少尉大穀義一、道佛正紅、大下良久、江藤茂榆等。儀式由張世希主持。儀式開始後,張世希令日軍投降代表呈交證明文件和日軍在杭州、廈門等地的兵力、駐地、指揮係統及長官姓名等圖表。日軍投降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並裝投降書的木盒子雙手捧著呈送受降代表韓德勤。樋澤一治轉交了野地嘉平對顧祝同第2號備忘錄所作的答詞,並向張世希提出了聯係及集中等問題,請求解答。因需要向戰區司令長官請示,張世希宣布次日答複。當天投降儀式進行了約1小時10分鍾。

9月5日上午,韓德勤率張世希、羅霞天、賀揚靈等在投降廳召集日軍投降代表,將顧祝同致野地嘉平的有關日軍集結地點、時間的第4號、第5號備忘錄交給他,令他轉交執行,樋澤一治領受後返回杭州。

因為此地是重大曆史事件的發生地,1950年長新鄉改名為受降鄉,以作紀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