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_臘子口戰役紀念館
臘子口戰役紀念館
概況
為了紀念在臘子口戰役中光榮犧牲的革命先烈和戰役的輝煌勝利,甘肅省人民政府先後修建了臘子口戰役紀念碑、臘子口戰役紀念館。紀念碑始建於1980年,1992年經省政府批準重建,楊成武將軍親自題寫了臘子口戰役紀念碑碑文。紀念館內教育設施有紅軍途經迭部路線沙盤、背景影視投影儀等,展出內容有紅軍途經迭部路線圖、紅軍遺留在迭部的各類革命文物、藏族群眾幫助紅軍架棧道、開倉放糧、救助流落的傷殘病紅軍等相關資料圖片。2009年5月,臘子口戰役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臘子口在甘肅省迭部縣東北,是迭部通往漢族地區的門戶和重要交通孔道。臘子口係藏語之轉音,意為“險絕的山道峽口”。實如其名,臘子口周圍群山聳列,峽口如刀劈斧削,臘子口河從峽口奔湧而出,兩崖林密道隘,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之地。
1935年,中央紅軍在北上途中,與國民黨軍隊在這裏展開了激烈的戰鬥。9月16日,由毛澤東親自指揮的臘子口戰役打響,當時國民黨軍隊已經在前麵設置了3道防線,企圖憑借臘子口的天險地形將紅軍消滅在這裏。在這危難關頭,一位叫雲貴川的苗族戰士帶領十幾名善於攀爬的戰士趁著夜色從右側懸崖攀登上去,將手榴彈甩向峭壁上的國民黨軍碉堡,
國民黨守軍被突如其來的進攻嚇破了膽,紛紛棄槍逃竄。9月17日淩晨6時,紅軍全部占領了臘子口,打通了紅軍北上抗日的最後一道天險。
“臘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懸崖當雲梯”是長征組歌中的一句歌詞,真實地反映了紅軍將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臘子口戰役是軍事史上以弱勝強、出奇製勝的著名戰役,也是紅軍長征進入甘肅境內最關鍵的一仗。它粉碎了國民黨企圖阻止紅軍北上抗日的陰謀,臘子口也成為中國革命史上舉世聞名的革命勝跡。
紅軍兩過迭部
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兩次經過迭部(迭部縣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甘川交界處),給藏、漢、回等各族人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每到一處,紅軍都大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使群眾正確認識紅軍,從而喚起群眾跟著共產黨鬧革命。紅軍在迭部所經過之處,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文物。
紅軍兩次過境迭部,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不私闖民宅和寺院,不損壞佛像和供品器皿。在俄界村,紅軍臨行時把村寨的裏外環境打掃得幹幹淨淨,用過的東西歸放原處,損壞的留下錢賠償。
紅軍到臘子口鄉的康多村,群眾都跑到山裏去了,這時牢九家的老阿婆回家來喂小豬,紅軍就給她宣傳黨的政策,讓
她動員跑到山裏的群眾回來,還派專人照料她的吃住。
在朱立村,紅軍剛到村裏,群眾也都跑了,紅軍在麥場上打了一些糧食,然後找來該村頭人來給每家每戶開條子,支付銀元。紅軍借用群眾的背水桶被碰壞了,紅軍戰士拿出自己僅有的一件毛衣做賠償。在達拉村,紅軍為了不打擾藏民,寧肯露宿在村外的草坡上。
這些動人的情景,藏族群眾親眼看到、親身體驗到後,對紅軍的態度逐漸由恐懼、懷疑、生疏轉變為熱情和信任,最後互相結為朋友。
紅一方麵軍經過迭部時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所以,當紅二、四方麵軍到來時,迭部的藏族群眾和廣大僧侶,不再躲避紅軍,而是騰出房屋、僧舍給紅軍住,拿出小麥、土豆、蠶豆粉、青稞、炒麵、酥油、牛羊肉、蕨麻豬肉等,與紅軍以物易物,公平買賣。旺藏寺的一位和尚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還保存著當年用糧食和酥油與紅軍兌換的一個精致銀邊花碗。每次談起當年的紅軍,他總要把碗拿出來,講述紅軍與藏民和睦相處、以禮相待的情景。
紅軍走後,留下的200多名紅軍傷病員,被當地藏民妥善照顧和保護。迭部山大溝深、道路險峻,迭部藏人在紅軍最艱難的時刻,給予了大量幫助和物質支持。所有這一切,已經是70多年前的事情了。類似這樣的事例,在迭山藏寨數不勝數。當年紅軍播下的種子,在迭部已經開花結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