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_建寧縣紅一方麵軍領導機關舊址暨反“圍剿”紀念館
建寧縣紅一方麵軍領導機關舊址暨反“圍剿”紀念館
概況
建寧縣紅一方麵軍領導機關舊址暨反“圍剿”紀念館,位於福建省建寧縣城北溪口街49號,1997年6月,被福建省委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5月,該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建寧是中央21個蘇區縣之一,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建寧戰鬥、生活和實踐過。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建寧縣於1931年-1934年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33年-1934年為閩贛省蘇維埃政府駐地。建寧是紅軍長征的發起地之一,在紅軍五次反“圍剿”過程中,又是紅軍重要的籌糧籌款地,被譽為“蘇區烏克蘭”,也是紅軍第二次反“圍剿”最後大捷的決勝地,人民軍隊炮兵和通信兵建製誕生地。這塊紅土地的先輩們以生命為代價,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先後有7000多建寧兒女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血灑戰場。
紀念館中現存紅一方麵軍領導機關舊址(包括總政治部舊址、紅一方麵軍總司令部、總前委舊址和紅一方麵軍總司令部會議室舊址)和陳列館兩座、大型群雕一座及辦公樓一座。
紅一方麵軍領導機關舊址是一座坐西朝東的磚木結構建築,原是德國傳教士購買民房改建而成的天主教堂。舊
址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分是紅一方麵軍總司令部、總前委舊址所在地,上下兩層樓房,呈“凸”字型,凸出部分為教堂鍾樓,兩層樓房共有8間房間,正中一條走廊把8間房間對稱分開,後部為禮拜堂。該舊址於198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館中收藏文物973件,其中一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17件,三級文物569件,一般文物350件。該館集旅遊觀光、愛國主義教育、民俗文化鑒賞等功能於一體。
新建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坐西朝東,大門的正上方高懸著用楷體寫就的“反圍剿紀念園”6個朱紅大字。步入大門,映入眼簾的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三位偉人的雕像,他們的服飾打扮跟門口站崗的戰士一樣,都頭戴五星帽,身穿黃色土布軍服,腿上打了繃帶,腳穿草鞋。
彭德懷與建寧大捷
中央紅軍的第二次反“圍剿”中,在福建建寧地區打了最後一場戰役,史稱建寧大捷。這場勝仗的指揮者之一,就是時任紅一方麵軍臨時總前敵委員會委員,後兼任紅三軍團總指揮(後稱軍團長)的彭德懷。
1931年5月29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方麵軍總部到達建寧。第二天晚上,總前委第四次會議正式召開,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左權、
羅炳輝等參加了會議。會議製定了攻打建寧城的具體作戰計劃:決定由紅一方麵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率紅三軍團作為攻城部隊,紅十二軍作為攻城預備隊。
會後,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星夜兼程,急行10多公裏,分別插向建寧城西門外龍堡山和左翼的溪口鎮,並占領了城西龍堡山、青雲嶺、塔下山。紅軍猶如神兵天降,令守城的國民黨措不及防,隻好緊閉城門,負隅頑抗。
中午時分,紅軍總部下達攻城命令,戰鬥的炮火從此刻打響。隨即,彭德懷親自指揮三軍團主力攻城,派出四師為左翼,沿青雲嶺、百丈台、塔下渡河至黃舟坊向東包抄,紅十二軍為右翼插到南門水車嶺堵住向南逃竄的國民黨。紅軍部隊在南門搶渡濉溪,從水南迂回占領東山頭陣地,繳獲敵炮兩門。之後,紅軍調轉炮口向城內封鎖萬安橋,把城內的國民黨團團圍住。
戰鬥的號角越發響亮,紅軍部隊已占據了絕對優勢,此次勝利誌在必得。彭德懷一聲令下,紅軍從西、北、南三麵向城內發起猛攻,使得國民黨無處可逃。
下午六時,建寧城內外插上了鮮豔的紅旗,紅軍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戰鬥結束後,彭德懷看著戰士們繳獲的一口行軍鍋,笑著說:“這次的戰鬥,咱們真是把敵人一鍋端了!”
就這樣,建寧大捷以紅軍的勝利告終,為第二次反“圍剿”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