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政協的召開_國徽的製定與遺憾

國徽的製定與遺憾

國徽,是一個國家的正式標誌和象征。它同國旗、國歌一樣重要。

1949年7月15日,負責新中國國徽選定工作的第六小組,在全國各大有影響力的報紙上刊登了征稿啟事,號召全國人民踴躍投稿,並提出在設計國徽時注意中國特征、政權特征和形式須莊嚴富麗三個條件。一個月後,新政協籌備委員會共收到人民群眾和海外華僑的國徽應征稿112件,共900多幅圖案。這一舉動,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對新中國的熱愛和擁護。

第六小組成員和國徽評選委員會的專家對900多幅圖案進行了細致地挑選和評審。不過,令人趕到遺憾的是,應征稿件雖多,但沒有幾幅圖案是盡人意的。

9月14日,第六小組組長馬敘倫、副組長沈雁冰向籌備委員會提交報告說,國徽應征圖案雖不少,但大部分的投稿者把國徽誤認為國標,所以大部分的稿件都與國旗圖案有關,完全沒有可取之處。唯有鍾靈、張仃設計的國徽圖案和林徽因、莫宗江設計的國徽圖案還算可以,但仍舊不能讓人滿意。

當時,鍾靈擔任新政協籌備會會場布置科科長,而張仃是從東北畫報社借調過來幫忙的。他們兩人原是魯迅藝術學院的同學,此次共同負責政協會場和開國大典會場的設計工作。在受到第六小組的邀請後,兩人仿照政協徽標合力設計了五幅圖案。沒想到,仍舊沒能得到政協代表們的賞識。

眼看著開國大典的日子近了,國徽的選定成了第六小組乃至籌備委員會的一塊心病。考慮到時間緊迫和現有圖案不理想的情況,國徽評委會建議暫時不決定最終的國徽圖案。這一建議得到了籌備委員會的首肯。

9月25日晚,日理萬機的毛澤東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協商國旗、國歌等問題的會議。在討論到國徽問題時,毛澤東說:“目前國徽在選定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已經大致了解了。現在,國旗已經定下來了,國徽可以慢一點再決定。原小組仍繼續設計,將來再交予政府定奪。大家覺得呢?”與會人員一致讚成這個建議。

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國旗、國都、

國歌、紀年四個決議案,唯獨國徽方案暫未決定。

10月1日,當天安門升旗五星紅旗,奏響《義勇軍進行曲》時,偏偏沒有出現國徽的懸掛,成為開國大典的一大憾事。

當然,國徽的設計工作並沒有停止。

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閉幕後,周恩來親自領導國徽的製定工作,由馬敘倫、沈雁冰邀請專家進行設計。當時,參與這項工作的有布置科的鍾靈、張仃,中央美院的張光宇、周令釗,青年藝術劇院的張正宇,清華大學營建係主任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教師李宗津、莫宗江、朱暢中、胡允敬、張昌齡、汪國瑜、高莊和羅哲文等人。

由於清華大學遠在城外,與城內的設計人員聯絡較少,自然而然形成了兩個設計班子。不過,那時誰也沒有提出設計競賽的要求。本著為新中國設計出最完美的國徽的原則,兩班人馬鉚足了勁,開始費盡心思地設計圖稿。雖然在設計思想方麵有過爭吵,但大家明白這項工作的重要性,最終摒棄門戶之見,互相交流,終於設計出了令大家比較滿意的圖案。

10月24日,清華大學營建係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於提出了他們最後的修正圖案。這幅圖案主要由林徽因和莫宗江兩人完成,梁思成、高莊等人予以輔助。他們的設計說明這樣寫道:擬製國徽圖案一個璧為主體,以國名、五星、齒輪、嘉禾為主要題材,以紅綬帶穿璧的結襯托而成的圖案,顏色為金、玉、紅三色。

與此同時,張仃等人設計了一個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的國徽圖案。周令釗也畫了一個中間插著8麵紅旗的天安門,上麵有五顆星的圖案。作為主要負責人,馬敘倫在看過三幅新創作的圖案後,表示國徽上應該加上五星的標誌。他的這一提議,得到了周恩來的同意。此後,國徽設計工作因其他原因暫時停頓了一段時間。

1950年6月,在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召開前,國徽的設計工作再次被提上日程。6月11日,馬敘倫召集有關人員開會,傳達了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來修正國徽圖案問題的決議。梁思成則表示不同意,說天安門和華表都是封建皇權的象征,不能代表人民的意誌,將來在雕塑

製作上不易操作。張奚若的意見是,若非要采取此種方案,則天安門城樓的圖案需作修改。沈雁冰同意“天安門”方案,不過建議去掉國名。這次會議,原則上通過了國徽采用天安門為主要內容的圖案,並要求清華大學營建係和中央美院的專家們按照這一要求去修正或重新設計國徽圖案。

會後,周恩來親自找到梁思成,做通他的工作,要求他在清華大學內組織專家,按照政協常委會的決定,重新設計國徽圖案。

自6月12日起,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二人重新召集莫宗江等6人投入到設計工作中。這一次,他們的設計思想逐漸清晰化。在顏色方麵,他們選擇了民族傳統色彩——紅色和金色;在圖案方麵,他們選擇了天安門的正立麵圖,並將華表的位置外移。不過,天安門仍舊是紅牆黃瓦,且帶有國名。而張仃這邊,則在張光宇、周令釗的幫助下,繪製了一幅新圖案,仍然用透視圖表現天安門的五彩圖案。

三天後,國徽審查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著重討論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的方案。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後決定,清華大學的設計方案尚可,但仍需做進一步的修改。此後,張仃等人則不再設計新的國徽圖案。

6月20日晚,國徽審查組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對梁思成的重修圖和張仃的設計圖進行評審。大家比較著兩幅圖案,一時間分歧很大。有讚同梁思成的設計,也有讚成張仃的設計。10點多鍾,周恩來來到會議現場,征求大家的意見。大多數人都比較傾向於梁思成的設計。最後,大會決定梁思成的設計得到通過。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國徽圖案和使用說明。至此,以國旗、天安門、齒輪和稻穗為主要內容,象征著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國徽正式誕生了!

1950年9月30日,建國一周年大慶的前一天,一枚木質的國徽被掛在了天安門城樓上。這是新中國在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第一枚國徽。雖然它是木質的,仍擋不住從裏到外散發出的一道道莊嚴與富麗的光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