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千秋讚歌說英雄_無產階級“孫武”展才華
無產階級“孫武”展才華
行伍出身的劉伯承元帥,有“儒將”“軍神”“當世孫武”之稱。這和他刻苦鑽研學問是離不開的。劉伯承上私塾時就以“頭懸梁,錐刺股”的精神激勵自己。加入共產黨後,他曾被派到蘇聯學習軍事知識。那時,劉伯承已經36歲,以他的年齡學習俄文,並且鑽研俄國的軍事著作是極為艱苦的事情,許多人並不看好他。沒想到的是,劉伯承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與天分,用了兩年的時間,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俄語,並且可以勝任翻譯俄國著作。
1930年春末夏初,劉伯承經由滿洲裏秘密回國,到達上海。雖然當時上海被白色恐怖所籠罩,但共產黨人仍堅持著地下工作,從未放棄革命。劉伯承被這些英勇無畏,堅持革命的共產黨人所感動。在上海黨組織的介紹下,劉伯承得知毛澤東、朱德同誌已經建立起共產黨領導的中央蘇區,革命形勢一片大好。劉伯承按耐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恨不得身後長出一對翅膀,立刻飛到中央蘇區,與毛澤東、朱德等同誌一起並肩作戰。
然而,劉伯承並沒能如願,他到達上海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翻譯外國軍事著作。剛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劉伯承心裏有些失望,並為此找周恩來談過話。周恩來告訴他:“翻譯軍事著作,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的軍事著作,介紹給黨內負責武裝鬥爭的同誌,讓更多同誌有機會學習到先進的軍事知識、戰爭理論,讓這些理論知識成為指導革命鬥爭的理論基礎。這是一件極為有意
義的工作。”
周恩來的一番話,讓劉伯承茅塞頓開,欣然接受了這項翻譯工作。
劉伯承化名“林直木”,對外身份是教師,居住在上海愚園路一棟兩層樓房裏。劉伯承的翻譯工作都是秘密進行的,所以也算是地下工作者。他的寓所,也成了共產黨最早的地下翻譯所。
翻譯所中聚集著一群優秀人才,都是從蘇聯學習歸來的共產黨員,劉伯承算是他們的領導。翻譯工作需要大量的資料文獻,以及翻譯工具書。但是,當時上海白色恐怖嚴重,俄文書更是猶如一顆炸彈,誰都不敢碰,都怕被當做共產黨抓起來。沒有文獻資料如何怎麽保證翻譯工作順利進行呢?劉伯承積極走關係,聯絡黨組織,終於弄到了一部《俄漢詞典》和一些參考書和資料,總算是滿足了翻譯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條件。
劉伯承對待翻譯工作是極為嚴格認真的。他曾說翻譯外國軍事著作是“關係國家安危、人民生命的國防大事,不可不嚴肅負責”,並經常告誡人們:“一字之差,會死人的!”他不僅要求其他人如此,自己翻譯更是如此。他常常反複校對,斟酌用詞,恨不得將一個詞掰開了、揉碎了理解,總是力求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地下工作總是伴隨著危險的。有一次,劉伯承與一位聯絡員約好時間地點接譯稿。他們約在一家咖啡館前見麵,劉伯承遠遠就看到了聯絡員,剛要疾步上前,就發現聯絡員身邊不遠處有幾個可疑人物,應該是特務。劉伯承暗道“糟糕”,此時自己已經引起特
務的注意,如果轉身就走,反而更引人懷疑。於是,他幹脆將計就計,坦然自若地走到聯絡員身邊,接過譯稿,並自然地與聯絡員道別離開。
劉伯承一係列動作自然大方,讓特務有些心虛,將信將疑地攔住劉伯承,說要檢查隨身物品。劉伯承沒有絲毫抗拒,大方地亮出的自己的公文包。特務瞥了一眼,發現裏麵有本書,封麵是一個衣著暴露的女子,心中舒了一口氣,心道:怪不得看起來可疑,原來是來拿見不得人的色情小說。沒有抓到把柄,特務也就放劉伯承離開了。
劉伯承回到住所,將“黃色小說”從書包中取出,把封麵一揭,就露出了一遝修訂好的譯稿。原來,劉伯承為了防止類似突發事件,在公文包中早就準備了一張黃色小書的封麵,以備突**況時作掩護。其他翻譯工作人員聽說此事後,都哈哈笑起來,佩服劉伯承的足智多謀和隨機應變的能力。
在上海短短的幾個月中,劉伯承主持翻譯了《蘇軍步兵戰鬥條令》。翻譯完成後,這部書被送到了各個根據地,成了紅軍的第一個軍事條令,對共產黨訓練士兵、整頓軍隊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參考和幫助。
劉伯承戎馬一生,即使在戰火硝煙中,他也從沒放棄過翻譯外國軍事著作。他一生翻譯、校譯和編譯了數百萬字的外國軍事論著,為共產黨提高軍隊素質,以及掌握現代化戰爭起到了重大推助作用。同時,劉伯承也為豐富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中國現代軍事翻譯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