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有謀有斷,善做善成——實幹必須有策略,講科學_“落實”的藝術

第六章

有謀有斷,善做善成——實幹必須有策略,講科學

“不解決橋和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對於今天的黨員幹部而言,肩上的任務更重,麵臨的形勢更加複雜,人民群眾的需求更多樣,不解決“橋和船”的問題,工作就無法開展,目標就無法實現,為人民服務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抓落實、重實幹,隻有主觀意願還不夠,必須要練就真本領。黨員幹部要成為做好工作的行家裏手,做到有謀有斷、善做善成,就必須講科學,有策略。

“落實”的藝術

所謂落實,就是把口頭上講的、紙上寫的東西,如理論、路線、方針、政策、計劃、規劃、方案、意見等,付諸實施,並達到預期的目標。作為領導幹部,對於黨和國家製定的路線、方針、政策,不僅要責無旁貸地去狠抓落實,還要把握根本善抓落實,掌握“落實”的藝術。

掌握“落實”的藝術,第一,要把握抓落實的根本。這是解決為誰而抓,為什麽而抓的問題。抓落實的根本是什麽?習近平同誌說得非常清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各級領導幹部要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貫穿到抓落實之中,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把握住這一點,就把握住了抓落實的根本。”領導幹部抓落實,把握住了這一根本,就會把黨和人民的托

付看得比泰山還重;就會盯著排頭找差距,對照先進學經驗,以鍥而不舍的精神抓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落實,抓好黨和政府各項工作任務目標的落實。

掌握“落實”的藝術,第二,要正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習近平同誌講:“在抓落實過程中,不同的政績觀會有不同的抓法、不同的結果。”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就是要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政績觀。既要有經濟的效益和發展速度,又要有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的健康發展;既要注重城市的發展,又要搞好鄉村的發展;既要做好局部的發展,又要關注全局的發展;既要看到眼前利益,又要考慮到子孫後代的利益,不得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來謀求當代的發展。

掌握“落實”的藝術,第三,要有知難而進的意誌,並能結合實際的智慧。抓落實,必然會遇到難題,必然會遇到棘手的事。領導幹部需要勇於直麵困難,迎難而上,知難而進。在與困難鬥爭中,破解難題,解決棘手的問題。要緊密結合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的實際去落實。比如有這樣一個故事:三個俄羅斯人分工種樹,第一個人拿著鏟子在路邊挖坑,每3公尺挖一個;第二個負責種樹的人請假沒來;第三個負責填土的工人依舊按照約定跟在挖坑的後麵,把他剛挖好的坑立刻回填起來。這個冷笑話可以給我們這樣的啟示:落實,還要學會具體

問題具體分析,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做到“不離上級譜,唱好自己的戲”。

掌握“落實”的藝術,第四,要打造高效落實的團隊。抓落實,人是第一位的。如果沒有落實型的人才,任何工作任務都無法落實,落實自然也就是一句空話。要有行動力,做到令行禁止。落實,重要的是要有行動力。路雖近,不行不至;事雖小,不做不成。因此,領導者要善抓落實,必須像習近平同誌所要求的,“褒獎埋頭苦幹、狠抓落實的幹部,教育和調整隻尚空談、不幹實事的幹部,問責和懲處弄虛作假、失職瀆職造成重大損失和嚴重後果的幹部,努力營造崇尚實幹、恪盡職守、勇於奉獻的良好氛圍”。

掌握“落實”的藝術,第五,要完善科學的製度機製。有一個登山隊在某地登山。為了保護環境,他們雇請當地的群眾,幫助他們將垃圾背下山。最初,這些群眾在取垃圾袋時,登山隊就把工錢付給了他們。結果,登山隊發現,有的群眾沒有環境保護意識。他們把垃圾袋背到半山腰就丟棄不管了。後來,登山隊改變了規定。到山下,清點了垃圾袋才付錢。結果,在山腰再也沒有發現丟棄的垃圾袋了。由此可見,善抓落實,不能光靠自覺性,必須有一個好的製度來作為保障。正如鄧小平同誌所言:“製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製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麵。”

(本章完)